北極被人遺忘了嗎?美國和俄羅斯可一刻都不曾放鬆。這場爭鬥還把一個小國卷了進來,軍事對峙日夜無休。
在我們中國人的印象裡,北極是一片千裡冰封的大海,除了北極熊和海豹,沒有什麼生物對那個地方感興趣,然而實際上飛機卻是美國和蘇聯/俄羅斯爭霸的前沿陣地。從冷戰時候開始,雙方就在北冰洋做了相當多的部署。如果站在北極高空向下俯視,就會發現俄羅斯或者說蘇聯到美國是非常近的。這並不僅僅是狹窄的白令海峽,無論從美國飛往俄羅斯還是從俄羅斯飛往美國,都只有6000多千米,坐民航機時間不長,發射飛彈攻擊對方的時間更短。因此不管美國還是俄羅斯,主要的飛彈防禦雷達都是指向北方的,生怕對方穿過北冰洋扔過來一個什麼東西,打自己一個措手不及。
【巴倫支海上的俄羅斯核潛艇】
冷戰結束以後,北冰洋的軍事地位一度有所下降。但是隨著美國和俄羅斯的關係緊張,這片冰封的大海又得到了更多的重視。於是,北歐小國挪威再次被美國推上了對抗前沿。
首先,美國持續不斷地加強挪威的軍事實力。這個北約體系中最靠近北極的國家,竟然擁有了比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更加強大的海軍力量,甚至還得到了50多架最新式的f35戰鬥機。僅僅從戰鬥機實力上說,幾乎已經可以穩穩壓制俄羅斯的西部航空兵力量。
美國之所以這樣重視挪威,是因為挪威和俄羅斯之間隔著一片叫做巴倫之海的海域。作為北極圈裡的海洋,這裡因為受到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南部海區終年不結冰,號稱北冰洋暖池,簡直就是北極圈裡的奇蹟。這裡是挪威和俄羅斯漁民傳統的優良漁場,是盛產三文魚的地方。當然這也是蘇聯和俄羅斯飛彈核潛艇的首選發射陣地,核潛艇從摩爾曼斯克出港之後,只要進入巴倫支海,稍微淺的深一點就可以發射核飛彈,穿過北極上空直接攻擊美國的東北部和西北部。暖池的存在,也允許飛彈穿出海面飛向高空。如果是冰封洋面,核潛艇必須頂破冰層才能發射飛彈,這就把自己暴露了。
要知道美國雖然是一個超級大國,但是主要經濟帶數量並不多。美國最繁榮的經濟帶就是以紐約為中心的東北地區,從巴倫支海前往美國東北地區的航線只有6200千米。戰略飛彈只要飛20分鐘。俄羅斯只要在巴倫支海裡還剩一艘飛彈核潛艇,就能把美國的半壁江山摧毀。因此,美國一直把駐紮在這裡的俄羅斯北方艦隊核潛艇當作心腹大患。
而巴倫之海的西側就是挪威的海岸線,由挪威出面來壓制俄羅斯北方艦隊,是最方便的。所以美國非常重視對挪威海軍力量的建設,向挪威出口了整整5艘宙斯盾戰艦。宙斯盾系統可以提前發現俄羅斯飛彈的發射,在它的推進段過程當中發射標準3飛彈加以攔截,這樣就可以保護美國。挪威政府也非常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在北約盟國當中,挪威是對美國跟隨最緊的那一批。然而挪威海軍官兵卻並沒有那麼傻,沒有幾個挪威水手打算真的為美國利益去賣命,在2019年發生的英斯塔號飛彈護衛艦沉船事故當中,雖然護衛艦隻遭受了很小的破壞,但是100多名挪威水手第一時間扔下船就逃跑了,眼睜睜地看著價值5億美元的戰艦沉入了海底,變成了一團廢鐵。
【被水手丟棄的英斯塔號】
雖然挪威海軍不打算打仗,俄羅斯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蘇聯解體之後,由於核潛艇工業的配套廠家大量流失,因此俄羅斯再也不是當年的那個核潛艇強國了,每造一艘艇都要付出艱巨的代價,每下水一條潛艇都要上新聞。更重要的問題是核潛艇上的飛彈。眾所周知,核潛艇上的飛彈最好是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但蘇聯的固體發動機科研生產單位在烏克蘭。蘇聯解體之後,固體發動機的能力就這樣丟掉了。起初,俄羅斯還能和烏克蘭合作,但烏克蘭親美政府上臺之後就徹底沒戲了。俄羅斯只能從頭開始搞固體燃料,步履艱難。最後被迫搞了一種液體燃料的「輕舟」飛彈,到2013年才研製成功固體燃料的「布拉瓦」飛彈。所以,在巴倫支海的軍事對抗強度比冷戰時期差遠了。
如果沒有美國的因素,巴倫支海或許還能是挪威和俄羅斯漁民的富饒之海。但事實不如人願,只要美國的壓力不消失,巴倫支海的三國演義還會繼續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