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開始,「鄙視鏈」這個詞開始在網絡上流行起來,以前人們說某人的地方有江湖,現在則是某人的地方有鄙視鏈。然而,幾乎沒有人研究過,民國才女之間,同樣存在著鄙視鏈,如我們熟悉的林徽因、冰心、張愛玲、楊絳,四大才女之間,都是如此。
另外,楊絳還認為,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都不夠端莊,背離了傳統道德美學,顯得有點「饑渴」。在張愛玲粉絲看來,這樣的評價自然是無法接受的,但客觀上,楊絳先生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對張愛玲的看法是一種「偏見」,倒也算比較坦率。
實際上,楊絳看不起張愛玲幾乎是必然的,兩人雖然都是才女名流,但家庭環境、成長過程、文風、人生走向卻大不相同。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老貴族家庭的張愛玲,從小爹不疼,娘不愛,兒時嚴重缺乏安全感,父母離婚後又與繼母不和,被母親「多嘴多舌」,母親甚至寧可女兒早死。
因此,張愛玲的文字就像她的人一樣,像帶刺的玫瑰,她從不寫些歲月的靜謐,溫柔如水,用一支筆寫出生活的陰暗面,出版於1944年的小說《金鎖記》就是一個例子,原本溫存的女主人公曹七巧被男權社會的大環境逼成了一個瘋婦,她見不到別人的幸福,就想毀掉身邊所有人的幸福。
與之不同的是,楊絳出身書香門第,溫文爾雅,受父母愛戴,與錢鍾書一見鍾情,白頭偕老,動人的愛情故事為世人所津津樂道。張愛玲一生順遂得多,心中有一種很強烈的家天下觀念,自然看不起曾經委身於胡蘭成之流的張愛玲這樣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淡雅清爽,雖不像冰心那樣理想化,筆下的一切都顯露出美好,卻比張愛玲少了許多辛辣氣息。
楊絳的文字溫暖,張愛玲的文字冷淡。很難斷定誰是兩個更好的人,只是他們的經歷不同導致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不同。不要說文人相輕,就是「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任何同領域的兩個人都可以互相鄙視看不起對方,楊絳與張愛玲的文學路線不同,喜歡她們的讀者必然也會有不同的偏愛。
張愛玲寫不出像楊絳《我們仨》那樣的作品,楊絳也不能說出像張愛玲《紅玫瑰和白月光》那樣令人警醒的名言。楊絳對張愛玲的評價是從價值取向出發的,以張愛玲為驕傲、特立獨行,這樣的話她恐怕已經聽了不少了,所以楊絳的話張愛玲應該也不會放在心上,只是當偏見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