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地圖的長近4米、寬約2米,圖上南北美洲成粉色,亞洲呈淡土黃,歐洲和非洲近似白色,山脈用淡綠色勾勒,海洋用深綠色繪成細密的水波紋,有九艘16世紀的帆船,以及大象、犀牛、獅子、鴕鳥、惡龍等動物。其中沒有大洋洲,因為當時尚未發現,而地圖上的中國被標註為「大明一統」。
《坤輿萬國全圖》的問世,一改世界地圖將歐洲置於中心的傳統,將中國放在中央,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模式。大量漢譯地名如歐羅巴、亞細亞、大西洋、地中海、羅馬、古巴、加拿大等沿用至今。地球、經線、緯線、南北極、赤道以及五大氣候帶等,成為中國地理學的基本術語。
在《國家寶藏》節目第九期中,講述了《坤輿萬國全圖》,節目首先點出鄭和下西洋是明代偉大的創舉,接著說明代「沒有測繪工具」,指的是沒有現代的測繪工具。鄭和時代沒有航空攝影、衛星遙感測量,但是他們有其他大地與海洋的測量方法。《坤輿萬國全圖(世界地圖)》,衛匡國的《中國地圖集(中國地圖)》,Selden地圖(海域地圖)三種地圖有大面積大地與海洋,全部用球形投影繪製法的形制。
衛匡國的《中國地圖集》不可能是他個人測繪的,沒有任何人可以單槍匹馬九年內測繪6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還包括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海域,用球形投影表現。1500個以上的地名經緯度的坐標,精確到度與分,基本上與今天的測量值誤差不到一度,沒有實地測量絕對無法做到。如果原來的地圖沒有坐標,歐洲人無法還原為球形投影的地圖。衛匡國只能是翻譯中國原有的地圖。就是說,1500多個地名,都是中國歷代測量的成果。衛匡國帶回歐洲的資料,除了《廣輿圖》,可能還有別的更詳細的資料,這些資料,正如鄭和時代的《坤輿萬國全圖》原本,已不存於中國。
Selden地圖是中國標註的地圖,主要是航海用的地圖,包括從東方到印度的海域,方位與今天的地圖幾乎可以重疊。
以上兩種地圖提供了中國獨立測繪《坤輿萬國全圖》大面積陸地與海域,繪製球形投影地圖的證據。這三種地圖是互證的。
明代中國人測量美洲,命名地理。《坤輿萬國全圖》全部地名其實應該是1116個,另外兩個沒有被列入的是「滄溟宗」「甘那託爾」。其實滄溟宗沒有列在主圖裡,但是可見於南極分圖裡。甘那託爾在北美東部的地理敘述裡,沒有特別作為地名標註,容易被忽略。
1922年,北京琉璃廠悅古齋從地攤上購得一套《坤輿萬國全圖》,據專家考證,為清宮舊物,在溥儀退位前後的動蕩中流出宮外。有位外國人有意購買運往國外,商務印書館經理孫伯恆得知後,立即告知北平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時任館長的裘善元趕緊派人於悅古齋磋商,以重金購入。經歷了十餘年的文物南遷,全國解放後,這幅地圖最終留在了南京博物院。
《坤輿萬國全圖》與我們今天的世界地圖已經很接近了,其中對於中國地理的描述是極其詳盡的,李之藻增補了大量關於中國的地理位置,超出對於其他國家的描繪,對於中國省份、重要城市都有詳細標註。地圖還描繪了中國主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黃河、長江,詳細表述了其發源地,流經的省份。另外,世界著名河流也有提及,例如幼發拉底河、尼羅河、伏爾加河、印度河都出現在圖中。圖中的地理位置豐富,五大洲、四大洋、五帶劃分、山脈河流等位置、範圍和命名等,是當時所見的最為詳盡的世界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