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歌月意象淺析:明月高懸於天,也被輕放心間

2020-12-12 讀書燈下

李白一生愛極明月,月在其詩歌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李白留世的一千餘首詩歌中,有月出現的就有300餘首,佔總數的三分之一,李白對明月的喜愛,可見一斑。

歷來對李白詩歌月意象的分析很多,但多著重在其文化內蘊、藝術特徵及情感寄託等方面。而通讀李白與月有關的詩歌,其中還有一點值得注意:詩人不厭其煩地請月入詩,也是在嘗試拉近天上「月」與人間「我」的距離。在他筆下,月亮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一輪孤月,而更富有生命情態,與人相親,與人相近。

唐以前詩歌中的月意象

月入詩,自《詩經》始。《詩經·陳風·月出》以月起興,寫月光下的一個美麗女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漢代《古詩十九首》中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此後曹植寫「明月出高樓,流光正徘徊」,曹丕有「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河西流夜未央」,陶淵明寫「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隋時楊素寫「交河明月夜,陰山苦霧晨」……

在唐以前,月意象在詩歌中更多的是作為情境描繪的背景出現,或烘託孤寂氛圍,或懷人,或懷古,明月高懸空中,月華灑落四地,能入床幃,可上心頭,也使月亮成為一種詩歌抒情主體的情感寄託,這是月意象情感意蘊的演進之路。而自屈原《天問》起,到唐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則開啟並延續了以月亮引發哲思的另一條道路。

到李白手中,則極大地豐富了月意象入詩的情感寄託,也讓本身高懸天空的月更多地「落」到了人間。豐富的月意象充盈著李白詩歌的浪漫之感,其飄逸飄逸的詩風,其富於自我的主觀體驗,其神奇瑰麗的詩境,都與天上這一輪永恆綻放著清輝的明月無法割離。

明月在李白心中是最為美好的理想化身,他用此明光締造出一個高潔的世外桃源,卻也在這詩境之中,一次次拉近月與「我」的距離。讀李白詩,我們能感到,月縱高遠,卻與人相親。

李白詩歌之月與人相親

一、空間上:月無處不在

月在天,人在地,月與人之間,始終隔著的是無盡的空間距離。而李白與月之親近,首先表現在他用各種手法縮短人與月的空間距離:「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是將月之倒影置於江海之中,讓無法觸及的天上月化為伸手可及的江中月;「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裡」則將天上月化為杯中影,將月與酒同飲;「人遊月邊去,舟在空中行」,則依靠奇絕想像,借舟楫而度長空,直抵月邊;「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則更進一步為「我」添上雙翼,令飛得九天,攬月入懷。

除此,在空間上,月也無處不在:人行至山中,山有月;渡於江上,江有月;步行溪邊,溪有月。所以在李白詩歌中,有「山月」「湖月」「江月」「溪月」「石上月」……「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對此石上月,長醉歌芳菲」,明月隨處可見。

真可謂是:抬頭月在天,低頭月在水;伸手月在指尖,回首月在心間。

二、時間上:月無時不在

人間有四季,四季皆有月;而在詩人這裡,月則是時時常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思念起故鄉親人友人時它在;「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當想要抒發人生理想,澄澈心境時它在;「梁王已去明月在,黃鸝愁醉啼春風」,登臨懷古時它在;「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淚漣」,拂劍時它在;「琴清月當戶,人寂風入室」,撫琴時它在,飲酒時它當然也在。

不知是詩人沐浴在月光之中,便能生發出無限情思,還是生出無限情思時,身邊恰好有月?但這一輪明月,或圓或缺,便在李白詩歌中流溢千古,既是思念的化身,也是情感的寄託,亦是世事變遷的見證。

三、心理上:月如人,有情生動

李白與月之親近還有一個特點,便是將月人格化呈現,此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一個人喝酒,找不到人對酌,於是便邀月來飲,對影成三人。此刻,李白一定是把明月當作一位知心朋友來對待,所以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在他的很多詩裡,都能夠見出這種情感。「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在心理上他與月是非常親近的,月光不足時,他可以「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月本無情,但在李白的主觀情感滲透下,又極富情感。它時常帶有一種冷清孤寂之情,「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它也可以是詩人愉悅情緒的表達,「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朗笑明月,時眠落花」;它也可以是苦寒情緒的代言人,「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苦竹寒聲動秋月,獨宿空簾歸夢長」。

李白詩歌呈現月與人相親還在於,月之生動化、動態化。在李白筆下,月不再只有高懸在天的高冷靜態之姿,他賦予明月以生命,令其頗富動感,能隨山而轉,隨風而動,隨人而行。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秋風渡江來,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 寄崔員外宗之》)長風吹月渡海來,遙勸仙人一杯酒。(《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在常人看來,明月再多變化,也就是圓缺陰晴之變,但在李白眼中,月卻是千姿百態,瑰麗多姿,極其生動,「終古常見,光景常新」。

月始終高懸在天,月與人,其實是相對立而存在:月在天,人在地;月無情,人有情;明月永恆,人生短暫。而李白卻用離奇的想像、浪漫多變的詩歌語言將九天之明月拉近人的身邊,使無情之月有情化,給人極其親近之感。李白筆下的月,皎潔明亮,孤寂冷清,孤高出塵,它始終高懸於天,卻也常常被詩人置於心間。

相關焦點

  • 李白詩歌月意象淺析:明月高懸於天,也被輕放心間
    李白一生愛極明月,月在其詩歌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李白留世的一千餘首詩歌中,有月出現的就有300餘首,佔總數的三分之一,李白對明月的喜愛,可見一斑。歷來對李白詩歌月意象的分析很多,但多著重在其文化內蘊、藝術特徵及情感寄託等方面。
  • 李白的《月下獨酌》,表達了什麼樣的意象?又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第一,這首詩涉及了李白詩歌中最常用的兩個意象:月和酒。月亮的意象在李白詩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得到了非常多的描寫。然而,對於同樣的一個客觀存在的月亮,李白卻給我們展現出了五彩繽紛的形象。在《靜夜思》《峨眉山月歌》《夢遊天姥吟留別》和這首《月下獨酌》中都有月的意象,但是,這四首詩中月的形象卻各不相同。
  • 李白詩歌的月亮情結:如明月般冷傲孤獨的靈魂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在他塑造的眾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愛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詩歌中,我們發現其中從不同角度寫月、吟月、歌月、頌月的詩就有近四百首,佔其詩歌總數的近三分之一,是迄今為止寫月最多的詩人。
  • [每日閱讀]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節選)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應當劃清意象和其他近似概念的界限,從比較中規定它的含義。但又要避免從概念到概念的演繹,而應從詩歌創作的實際出發,聯繫詩歌作品的實例來說明問題。下面我就試著用這種方法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加以論述。    二  先看意象和物象的關係。
  • 李白《月下獨酌》:酒、月意象下詩人的浪漫與孤獨
    酒和月,是李白於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是他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裡,也不管他身處何方,總會留下一些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 論詩歌中「意境」和「意象」的關係
    詩歌作品中,通過意象的載體,詩的意境在主客體的相交相融之中,因情景交融、互相生發而具有不斷生成的特點。卞之琳的短詩《斷章》體現了這樣的特點。「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 月,這一意象的內涵:從李白與月亮的不解之緣說起
    李白,這位浪漫大師除了戀酒以外,還偏愛一物,即天上明月。李白作詩,常賦與月,其詠月詩句如珍珠串串、亮星顆顆,尤引人矚目。都說詩人與明月有不解之緣,李翁恐此緣分最深亦最真。蜀道艱難,難於上青天,他嘆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友人左遷,愁腸百斷,他唱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還記得當年誤聞日本友好使者晁衡不幸遇海難,李白更是淚眼向月,慟哭不已:「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這裡,日本友人竟成了詩人心目中最聖潔的明月。
  • 詩歌意象最共情是明月,詩歌坐標最耀眼是洛陽
    以大唐為例,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賀、杜牧、劉禹錫……這些曠世奇才,都為洛陽留下了不朽詩篇。 中國人的詩歌啟蒙,是從詩意的月光開始的。牙牙學語時,便開始誦讀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同樣寫明月,《水調歌頭》天下第一,李白、孟浩然只能屈居第二?
    大學、中庸、史記等經書子集,詩歌隨筆,一部部經典之作皆是中華深厚的文化積澱。本期導讀,南城君為大家帶來宋朝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我們不斷探索、不斷求知,尋求冰冷文字的背後,溫暖而傳奇的故事。希望本文可以幫助你了解更多傳統、經典文化!
  • 古詩餘韻在新詩中的還魂——余光中詩歌中的古典意象
    獲益於從小形成的深厚古典文學功底,余光中在創作詩歌時對古詩中的意象信手拈來,使這類意象與詩人的心靈相合,達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在其詩所運用的這類古典意象中,最突出的有三個:蓮、月、鳥。1、蓮蓮是余光中最鍾愛的意象之一,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典型意象。余光中在詩中為蓮賦予的寓意,在中國古典文學傳統中都能找到根源。余光中的詩集《蓮的聯想》中有無數歌頌蓮的詩篇。
  • 淺析月在《琵琶行》中的意象與作用
    淺析月在《琵琶行》中的意象與作用(原創)白居易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夜空,是那麼麼地孤冷、悽清,在這裡除了渲染氣氛,加重離別傷感的情緒外,月意象在這裡還代表對友人的眷戀與思念。如李白的詩「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煜的「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白與杜甫詩歌的比較研究
    李白、杜甫的詩歌思想有著一致性,他們同樣愛祖國、愛,關心國家的命運,關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從詩歌創作方法、詩歌風格、詩歌表現意象三個方面比較了李白與杜甫詩歌的不同。月是詩 人經常吟詠的對象之一 。李 白對月有 一種特殊的感情 。月是他 的知 己,他筆下的月常是一輪高掛的明月。李 自在 回憶 小時侯見月的情景時寫下了 「小 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雲端 」。他在遊玩時總有月來陪伴 ,遊秋浦白箭坡時 ,高興得 「天借一明月 。
  • 李白的《月下獨酌》,表達了什麼樣的意象?又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第一,這首詩涉及了李白詩歌中最常用的兩個意象:月和酒。月亮的意象在李白詩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得到了非常多的描寫。然而,對於同樣的一個客觀存在的月亮,李白卻給我們展現出了五彩繽紛的形象。在《靜夜思》《峨眉山月歌》《夢遊天姥吟留別》和這首《月下獨酌》中都有月的意象,但是,這四首詩中月的形象卻各不相同。
  • 李白的那一輪明月
    仰頭看見一輪明月懸於高天之上,灑下一地的清輝。今晚的月亮圓潤如玉盤,清朗俊逸。想起李白的那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白雲端。」大概指的就是如今晚一般清明可人的月亮吧。從古到今,月亮的陰晴圓缺都寄託著人們不同的情感。無論是滄海桑田,還是人世變換,唯一不變的是日月的恆久。
  • 李白的詠月詩歌
    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我學李白對明月,月與李白安能知。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醜。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  唐寅感嘆,我學李白對明月,月與李白安能知?他有如此感嘆,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李白此時在那月宮之中,鳥瞰今日之世間紛紛萬象,不知作何感想?
  • 縹緲高遠又雄奇瑰麗,淺析李白詩歌中道家思想的體現
    其中說到李白對道家很尊崇,儘管只有短短幾句話,卻激發了我濃厚的興趣。我重新研讀了下李白的相關詩歌,發現他尊崇道教這點,在他的詩作中就表露無遺,而這也正是他俊逸飄灑、雄渾大氣詩風的源泉。李白的詩意象豐富,想像雄奇,而又無拘無束,這些都是受道教思想影響的結果。
  • 2天1夜,青蓮李白詩歌小鎮專屬旅行攻略!趁陽光正好,趁微風不燥,去旅行吧!
    ,青蓮李白詩歌小鎮就是不二之選。青蓮李白詩歌小鎮地處江油市,比鄰科技城綿陽,您可以選擇入城,感受都市繁華;當然,更推薦你入住青蓮李白詩歌小鎮:睡覺燈前嫋香霧,夢裡花落知多少......青蓮李白詩歌小鎮配套知名品牌床上用品家庭出行推薦您選擇親子房再為父母選擇一間景觀房攜程搜索「靜夜思酒店」即可預定 明月高懸處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
    《把酒問月》(唐)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在這首詩中,詩人把酒問月,向那永恆的月亮提出了一系列疑問。全詩意緒百端,似隨性揮灑而成,這樣的寫法在中國古詩詞中難得一見,非常特別。詩歌開門見山,語言也是相當的流暢自然,幾乎沒有使用生僻字。詩人把酒問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青天上已經有了明月?詩人停下酒杯,指天問月:人不可能攀登上月球,為什麼月亮卻一直與人相隨?
  • 詩歌鑑賞|盤點古詩詞中的經典意象
    意象是詩歌鑑賞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審美元素,了解和認識了詩歌中的意象,也就能夠很容易的了解全詩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情感。意象是詩人在寫詩的時候間接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某一種事物或者景物。很多學生在進行古詩鑑賞時總會忽略了意象這個重要的信息,導致對詩詞的理解有所偏差。今天,小船就為大家整理一下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以及它們代表的含義,希望對你們品鑑古詩詞有幫助。
  • 一輪明月,一壺酒,獨酌伴月影/古詩淺析,作者潭影
    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