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國家管弦樂團:吉他獨奏

2020-12-11 搜狐網

  擁有60多年歷史的西班牙國家管弦樂團,自約瑟-龐斯於2003/4年樂季出任首席指揮後,邁進新的一頁。在龐斯的帶領下,樂團的整體面貌和對外形象煥然一新,在馬德裡舉行的音樂季進一步實踐樂團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抱負。

  出於對音樂本身的追求,樂團大大豐富和擴展了演出曲目,不僅保留了西方交響樂的傳統樂曲,而且也包括對大量新音樂和新近挖掘出的前期西方音樂的首演。同時,樂團致力於通過具體的、主題性的演出,賦予演出曲目更多的文化意味。當季以「浮士德」為標題,演繹的曲目涵蓋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作品。 樂團之前的專題音樂會系列有「塞萬提斯的《唐吉珂德》(Cervantes' Don Quixote)」、「1900的維也納(The Vienna of 1900)」和「音樂和神話」(Music and Myth)」。當前專題音樂會「注視東方(A Look at the East)」。

  西班牙國家管弦樂團的另一主要音樂系列是名為「全權委託」的當代作曲家的管弦樂和室內樂作品音樂會,既上演系列主題作曲家的曲目,也演出作曲家本人推薦的曲目。漢斯-維爾納-亨策(Hans Werner Henze)、喬治-班傑明(George Benjamin)和亨利-迪蒂耶(Henri Dutilleux)分別是前三樂季「全權委託」音樂系列主題作曲家。埃利奧特-卡特( (Elliott Carter) 是下一任主題作曲家。

  西班牙國家管弦樂團對新音樂的演出興趣不斷增長。多年來,樂團的努力不僅促使了新音樂作品委約數量的增多,而且也促進了對前輩音樂大師如斯特拉文斯基 (Stravinsky)、興德米特 (Hindemith),以及仍然活躍在世界樂壇的音樂大師如阿爾夫特 (Halffter)、潘德雷茨基 (Penderecki)、班傑明 (Benjamin)等作品的演出。

  西班牙國家管弦樂團成立於1937年,正處在西班牙內戰時期,樂團從1942年起成為一個固定的團體。從此之後,樂團堅持不懈的舉行各種形式的音樂會如馬德裡的固定演出季,在西班牙格蘭納達(Granada)、桑坦德(Santander)及聖-塞巴斯蒂安(San Sebastián)等城市舉辦的知名國際音樂節以及在西班牙國內和歐、美、亞三大洲的巡演。樂團始終致力於傳承詮釋從巴洛克時期到現代的主要管弦樂曲目,尤其注重對西班牙本土音樂的演出。

  在樂團成長的歷史上最為重要的首席指揮有將早期樂團的藝術水準提升到全新高度的阿根達(Ataúlfo Argenta),經常指揮樂團演出拉菲爾,佛呂貝克-德布爾戈斯(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在成立之初,對樂團有過積極影響的客座指揮有:卡爾-舒裡希特(Carl Schuricht),海因茲-安格(Heinz Unger),赫爾曼-謝爾欣(Hermann Scherchen),塞爾吉烏-塞利比達凱(Sergiu Celibidache),伊戈爾-馬克耶維奇(Igor Markevitch)和讓-馬蒂農(Jean Martinon.)。眾多20世紀後半期的聲樂和器樂表演藝術家都同西班牙管弦樂團有過親密的合作,其中包括阿圖爾-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 何塞·伊圖爾維(José Iturbi), Wilhelm Kempf(威廉-肯普夫), 克勞迪奧-阿勞(Claudio Arrau), 阿莉西亞-德,拉羅查(Alicia de Larrocha),耶胡迪-梅紐因(Yehudi Menuhin),內森-米爾斯坦(Nathan Milstein),達維德-奧伊斯特拉(David Oistrakh),萊奧內德-科崗(Leonid Kogan),穆斯基斯拉夫-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皮耶爾-富尼埃(Pierre Fournier),讓-皮埃爾-朗帕爾(Jean-Pierre Rampal),詹姆斯·高爾韋(James Galway),維多利亞-德-洛斯安赫萊斯(Victoria de los Ángeles),諾瑪-勃洛科特(Norma Procter),傑西-諾曼(Jessye Norman),貢杜拉-亞諾維茨(Gundula Janowitz),特雷薩-貝爾甘蒂(Teresa Berganza)等,近年經常和樂團合作藝術家有弗蘭克-彼得-齊默爾曼(Franz Peter Zimmermann), 希拉蕊-哈恩(Hilary Hahn), 張漢娜(Han-Na Chang), 伊莉莎白-萊昂斯卡婭( Elisabeth Leonskaja), 讓-伊夫·蒂博代(Jean-Yves Thibaudet),克裡斯蒂安-扎卡裡亞斯(Christian Zacharias), Capuçons 約舒亞-貝爾(Joshua Bell),莫克(Truls Mork), 吉爾-沙漢姆(Gil Shaham)

  約瑟-龐斯 Josep Pons

  首席指揮及藝術總監 Chief Conductor and Artistic Director

  約瑟-龐斯,出生在巴塞隆納卡塔羅尼亞附近的 Puig-reig,畢業於蒙特塞拉特學院(Escolanía de Montserrat)。他同時也是巴塞隆納裡塞奧劇院(Barcelona's Gran Teatro del Liceo)的首席聯合指揮。他曾於1985-97年和1992-2004年分別擔任呂爾劇院室內樂團(Orquesta de Cambra Teatre Lliure)和格拉那達市立管弦樂團(Orquesta Ciudad de Granada)的首席指揮。值得一提的是,龐斯還是1992年巴塞隆納奧林匹克運動會慶典儀式的音樂執行總監。

  此外,約瑟-龐斯還是當前炙手可熱的客座指揮之一,近年來他與許多國際著名樂團進行了廣泛合作,如哥德堡交響樂團(Goteborgs Symfoniker)、法國國家管弦樂團(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法國廣播愛樂樂團(Radio France Philharmonic)、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Radio Sinfonie Orchester Frankfurt)、東京城市愛樂樂團(Tokyo City Philharmonic)、德國布萊梅室內樂團(Deutsche Kammerphilarmonie Bremen)和鹿特丹愛樂樂團(Rotterdam Philharmonic)。將來的合作夥伴包括巴黎管弦樂團(Orchestre de Paris)、馬爾摩交響樂團(Malmo Symphony Orchestra)、斯德哥爾摩皇家愛樂樂團(Royal Stockholm Philharmonic)、巴塞爾室內樂團 (Kammerorchester Basel)、裡斯本古本加管弦樂團(Gulbenkian Orchestra)、裡昂國立管弦樂團(Orchestre National de Lyon)、墨爾本交響樂團(Melbourne Symphony)、 丹哈格管弦樂團(Den Haag Residentie Orkest) 和丹麥國家管弦樂團(Danish National Orchestra)。

  從1995年開始,龐斯指揮了大量的歌劇和舞臺作品演出:《彼德·格萊姆斯》(Peter Grimes)、《塞維亞的理髮師》(II barbiere di Siviglia, Zauberflöte)、《燈塔》(The Light House)、《人聲》(La voix humaine)、《擰緊螺絲》(The turn of the screw)、《奧菲歐》(Orfeo)、《波皮塔·吉莫內》(Pepita Jiménez)、 《阿特蘭迪亞》(Atlántida)、《人生朝露》(La vida breve)、 《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等等。他還在巴塞隆納裡賽奧大劇院指揮了D.Q.(作曲:華金·圖裡納,導演Fura dels Baus)和辜亞斯(Cuyàs)的《 La Fatucchiera》 的世界首演。

  他與法國Harmonia Mundi唱片錄製了大量的西班牙音樂作品專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西班牙著名作曲家法雅(Falla)的作品全集,獲得了高度評價,他也由此榮獲了一系列唱片界的最高獎項:法國金唱片大獎(Diapason d.Or)、法國音樂雜誌大獎 (Choc de la Musique)、 雷射唱片大獎(CD Compact Awards)、 Tèlèrama雜誌大獎、 ffff、查理十字學院唱片大獎(Grand Prix du Disque de la Academie Charles Cross)等等。在1996年的坎城古典音樂版本評比中,他灌制的電影音樂《波皮塔-吉莫內》(Pepita Jiménez)為他贏得了當年的出版人大獎。他的最新唱片為希納斯特拉(Ginstera)和尼諾-羅塔(Nino Rota)的作品專輯。

  1999年西班牙文化部授予龐斯國家音樂獎以表彰其在音樂上的傑出成就。

  何塞-馬利亞-戈拉多-德爾瑞 José María Gallardo del Rey

  吉他獨奏

  早在9歲那年,何塞-馬利亞-戈拉多-德爾瑞便在西班牙的塞維亞開始其演出生涯。從他的首場演出以來到迄今為止的藝術生涯,他已贏得了全世界樂評家和觀眾的讚譽和掌聲。他的名字頻繁出現在眾多劇院的音樂會節目上,如巴黎的香榭裡舍、維也納音樂廳、蒙特勒的斯特拉文斯基會堂、馬德裡的國家大會堂和皇家大劇院、加利福尼亞表演藝術中心和紐約的卡內基大廳。

  他是少數致力於發展室內音樂的獨奏家之一。他對作品的演繹、技巧的運用和音樂的見解都大大超越古典吉他曲目的界限以及樂器本身的限制。他常常跨越不同的表演藝術領域展現自己的藝術天賦,如芭蕾、戲劇、歌劇、弗拉明戈及爵士。

  他豐富的專業理論訓練成就了他的作曲和指揮天賦。作為一名傑出的指揮,1990年5月他在日本指揮了大阪泰勒曼室內管弦樂團與帕可•德魯齊亞(Paco de Lucia)首度合作演出的《阿蘭胡埃斯吉他協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

  他創作並演出了1992年西班牙世博會的展覽館官方電影《西班牙的決心》(Alta Definición desde España)。他擔任一個七人室內樂團「武庫」 (La Maestranza)的音樂總監,該團主要演奏他的作品。他經常和著名女中音泰瑞莎-貝岡札 (Teresa Berganza)合作,並為她專門改編了大量的歌曲,包括從莫扎特到比才的歌劇詠嘆調。

  他曾受邀於1997年前往巴黎參加大提琴演奏家羅斯託波維契(Rostropovich) 70歲生日的慶祝演出,與梅紐因(Yehudi Menuhin)、朗帕爾(Jean Pierre Rampal)、小澤徵爾(Seiji Ozawa)和埃爾頓-約翰(Elton John)同臺。他於1995及1997年還曾與約翰-維廉姆斯(John Williams)一起參加了全球最著名的澳大利亞國際吉他節。

  由於其卓絕的演奏技巧和表演天賦,何塞-馬利亞-戈拉多-德爾瑞受邀參加世界各地許多吉他音樂會和交響音樂會的開幕演出。

  在最新一版的《古典吉他》(The Classical Guitar)雜誌,何塞•馬利亞•戈拉多•德爾瑞被譽為「他同輩最傑出的結他演奏家」。

  在紀念藝術大師羅德裡(Rodrigo)百年誕辰的演出上,戈拉多-德爾瑞為觀眾獻上了多場精彩的演出,以此方式表達對一代作曲大師的紀念之情。

  由於其卓絕的表演和超凡的技術,他不斷被邀請舉行獨奏音樂會以及與世界著名交響樂團合作。他曾經隨許多交響樂團前往亞洲各地進行表演,足跡遍及香港、新加坡、雅加達、首爾、汶萊、吉隆坡、臺北、曼谷、馬尼拉、河內和天津。在澳大利亞,他首演了塞恩斯伯裡(Sainsbury)和博若飛(Brophy)為其專門創作的樂曲。

  他還與許多極具影響力的指揮合作過,其中包括佛呂貝克-德布爾戈斯Frühbeck de Burgos)、 羅絲-馬爾巴(Ros Marbá)、加西亞-阿森西亞(Garcia Asensio)、加西亞-納瓦羅(Garcia Navarro)、菲利普-安德蒙特(Philippe Entremont)、雷蒙德-卡爾卡拉夫特(Raymond Calcraft)、利奧-布勞威爾(Leo Brouwer)、何賽-雷蒙-安西那(José Ramón Encinar)。

  在歐洲,他與倫敦皇家愛樂交響樂團合作多場精彩演出;在布魯塞爾,他參加了紀念羅馬條約籤定的音樂會演出。此外,他還在香舍麗榭劇院、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及歌劇院、都柏林國家會堂舉辦音樂會,並與泰瑞莎-貝岡札在巴黎喜歌劇院同臺演出。

  在西班牙,戈拉多-德爾瑞也是馬德裡國家大會堂、紀念劇院、皇家劇院、馬斯隆薩劇院和馬祖拉劇院的常客,或獨奏演出,或與樂團合作。例如馬祖拉劇院他參與演出了西班牙國家芭蕾舞團新作品《阿蘭胡埃斯協奏曲》。此外,他還受邀去美國舉辦個人獨奏會和大師班。

  他也是作曲家費爾南多-阿貝克斯(Fernando Arbex)欽點的吉他手,與倫敦愛樂樂團在倫敦完成了《託萊多協奏曲》(Concierto de Toledo)的錄製。

  由德意志留聲機公司出版發行的唱片《樹之語》(The Trees Speak),被譽為其職業生涯的顛峰之作。

  2005年戈拉多•德爾瑞連手弗拉門戈吉他演奏者胡安•曼紐爾•卡尼薩雷斯(Juan Manuel Cañizares)共同上演了《手拉手》(Mano a Mano),演出足跡遍及倫敦莎德勒威爾斯劇院(Sadler´s Wells)、華盛頓大學、紐約卡內基大廳、大阪和東京。

  2006年10月德意志留聲機公司發行了他的第二張唱片「14 Maneras de echarte de menos」。在專輯中,他與笛子演奏家艾茲奎爾•科塔巴利亞(Ezequiel Cortabarría)合作演繹了阿斯特• 皮亞左拉(Astor Piazzolla)的作品。

  曲目介紹:

  喬治-比才(1838-1875)

  《卡門》第一組曲

  1.前奏曲及阿拉貢舞曲

  2.間奏曲

  3.塞吉第拉舞曲

  4.阿爾卡拉的龍騎兵

  5.鬥牛士進行曲

  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在父母培養下學習音樂,9歲時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齊默爾曼、古諾和阿萊維等人。在馬爾蒙特的培養下,他成為一名出色的鋼琴家。但他在作曲方面的過人天份,早在巴黎音樂學院時期已經開始嶄露,17歲時寫出了被視為天才之作的《C大調交響曲》,但是該曲直到1935年才被首演。1857年比才以羅馬大獎榮獲者的身份到義大利研習。

  他最偉大的歌劇作品《卡門》,完成於1875年,於巴黎喜歌劇院首演,但並不成功。遭到沉重打擊的比才,當時還經受著咽喉癌的痛苦,僅僅三個月後,在第33場演出後,身體欠佳的他就因為心臟病的發作而辭世,享年37歲。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部傑作不僅在後來受到了全世界觀眾的熱情讚美,而歌劇中的靈魂角色,名叫「卡門」的西班牙吉普賽女郎,成為了西班牙純粹的、永不屈服精神的永恆象徵。

  第一組曲由歌劇中的六個部分組成,包括:短小的、戲劇性的《前奏曲》,活潑的、三拍子的《阿拉貢舞曲》,長笛和豎琴迷人的《間奏曲》,《賽格迪亞舞曲》,巴松管為主的《阿爾卡拉龍騎兵進行曲》,以及著名的《鬥牛士進行曲》。

  華金-羅德裡戈(1901-1999)

  《阿蘭胡埃斯》吉他協奏曲

  1.旺盛的快板

  2.慢板

  3.雅致的快板

  華金-羅德裡戈,出生在西班牙的瓦倫西亞,3歲時就因白喉症導致雙目失明,這也使他開始把人生的重點轉向音樂。羅德裡戈在瓦倫西亞音樂學院接受音樂教育,後來在巴黎隨保羅-杜卡學習,在創作方面他也受到了同鄉,著名作曲家法雅的熱切支持和鼓勵。20世紀40年代爆發的西班牙內戰使他失去了在巴黎的獎學金,他和他的妻子,鋼琴家維克多利亞-卡瑪,不得不憑藉在法國和德國教授音樂和西班牙語來維持生活。直至1939年,他們才得以返回西班牙,1940年,羅德裡戈的《阿蘭胡埃斯協奏曲》在巴塞隆納首演,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他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阿蘭胡埃斯協奏曲》1939年初創作於巴黎,是羅德裡戈為吉他和樂隊創作的第一部作品。其創作靈感來自於馬德裡南郊的一個名為「阿蘭胡埃斯」的風景勝地,歷史上曾為王室的宮殿,最初由菲利普二世在16世紀晚期創建,18世紀中葉由費爾迪南多六世重建。

  根據作曲家的說明,第一樂章的「兩個主題都充滿熱情的節奏和旺盛的活力,打破了音樂穩定的步調」,第二樂章「在吉他和獨奏樂器之間展開對話(英國管,巴松,雙簧管,圓號等等)」,第三樂章對「宮廷舞蹈的回憶,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混合烘託了強烈的緊張感,一直到曲終」。他把這部協奏曲描述為「在阿蘭胡埃斯花園聞到木蘭的芬芳,聽到鳥兒動人的鳴叫,泉水汩汩的噴湧。」

  羅德裡戈把這首協奏曲獻給在創作過程中對他提供了很大幫助的吉他演奏家馬沙。1940年11月9日,馬沙與巴塞隆納樂團在加泰隆尼亞音樂廳合作首演了這部作品,指揮César Mendoza Lasalle。

  1991年,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授以羅德裡戈「阿蘭胡埃斯侯爵身份」,

  他和他的妻子也被一同埋葬在與他一生結下不解之緣的「阿蘭胡埃斯」的公墓。

  法雅(1876-1946)

  《三角帽》第二組曲

  1.鄰居之舞(塞吉地亞舞曲)

  2.磨房主之舞(法魯卡舞曲)

  3.終場舞(霍塔舞曲)

  La vida breve: Interlude and Dance

  《人生朝露》間奏與舞曲

  少年時期,曼努埃爾-德-法雅的夢想是成為一名作家,但在成年後他將承載自己夢想的容器轉移到了音樂上。1899年法雅從馬德裡音樂學院畢業,1905年,憑藉他的第一部名作也是唯一的一部歌劇作品《人生朝露》,法雅贏得了西班牙國家作曲大獎。這部劇僅僅只有一個小時,非常簡短,大意是一位被拋棄的女子在她愛人的婚禮上痛斥情人的無情無義,最後自己也心碎而死的故事。劇中風格鮮明的舞曲和間奏曲,約佔了樂譜的三分之一。

  由於人們對本土藝術的漠視,《人生朝露》在當時未能得到出版或演出。1907年失望的法雅離開西班牙前往巴黎,在巴黎的7年生活中,法雅與杜卡、德彪西、拉威爾和佛雷結識和來往,並深受他們影響,儘管他傾向於印象主義音樂的風格,但是也從未丟掉深深紮根於他心中的西班牙民族風味。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迫使法雅回到了馬德裡,富於西班牙民族特點的作品從此在他的筆下源源不斷,先有1915年的舞劇《魔法師之戀》,又有1916年創作的管弦樂《西班牙花園之夜》。

  芭蕾舞劇《三角帽》也是在其後不久創作的。作品根據風靡一時的西班牙作家阿拉爾孔的同名小說改編,小說的原型來自非常流行的民間故事「市長和磨房主的妻子」。在1905年時,這個素材曾經是法雅的新歌劇腳本的三個選擇之一,三個預期的主題都被寫在紙上,由移動紙片來碰運氣,但當時被採用的是《人生朝露》,而《三角帽》則被扔進了火爐。

  阿拉爾孔的遺囑不同意把小說編寫成歌劇臺本,但法雅仍然希望把「三角帽」寫成一部不用歌詞的舞臺作品。1916-17年,法雅開始了這部劇的音樂創作,由劇作家謝勒改編臺本,於1917年以《市長與磨房主妻子》為名,並以啞劇的形式演出。知名的俄羅斯芭蕾舞團經理迪亞吉列夫到場觀看,並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請法雅將其擴大為一部完整的芭蕾舞劇,由他自己的舞團來演出。法雅為舞劇添加一些新的人物和擴大樂隊編制等,因為啞劇的樂隊僅有18人。

  芭蕾舞劇《三角帽》原定於1917年首演,但是戰爭使計劃一再拖延。戰結束後,在1919年7月22日,倫敦阿罕布拉劇院星光熠熠的夜晚終於帶來了舞劇《三角帽》的首演,由歐內斯特·昂塞爾梅擔任指揮,帕布羅·畢卡索任舞臺布景和服裝設計,萊奧奈德-馬幸編舞。因為馬幸的弗拉明戈老師推出演出,馬幸同時還得在劇中演一要角。

  莫裡斯-拉威爾(1875 - 1937)

  《波萊羅》舞曲

  旋律、和聲、節奏、音色、力度是西方音樂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所有這些因素也都表現在《波萊羅》中,但是拉威爾卻以獨特的方式,巧妙打破了這些因素之間常規的平衡。這部作品的擴大化、複雜化和令人難忘的旋律已經不再是作為整部作品中一個單一的曲調,它被

  幾乎沒有變化的一再重複,直到結尾時才有變化。和聲與旋律的發展如出一轍,同樣是重複不變的,不光如此,節奏也是持續不變的(拍子和速度從頭到尾也完全相同),兩小節相同的節奏型襯託著旋律:tat rat-a-tat tat rata-tat tat tat tat rat-a-tat tat rat-a-tat rat-a-tat rat-a-tat。在《波萊羅》中,這個節奏單位不間斷的出現了169次,直到結束的幾小節才有所改變。

  就像這些因素在這部作品中的消退一樣,音色和力度的展開也呈現出不尋常的意義。樂曲從 pianissimo 的標記安靜的開始,鼓聲的輕輕敲打,使人聯想到吉他的撥弦,主題在長笛的低音區引入,作曲家在這裡使用了通過每次的重複和樂器的豐富的變化,增加樂曲的織體,比如使用不常用的管弦樂器如抒情雙簧管等。全曲又僅僅三行樂譜鋪呈發展至滿頁音符,音量從開始時溫柔的「pianissimo」 漸進至宏大的「fortissimo」結束。

  整部作品的構思是很有革新性的,但從本質上看又非常簡單。拉威爾1931年在給自己的朋友樂評家卡爾沃可勒西(Calvocoressi)的信中說:「這只是一次非常獨特和有限的嘗試,人們不應去猜測作曲家企圖獲得超出或者有別於這首樂曲實際可能得到的任何東西。這部作品……完全是由沒有音樂的樂隊織體構成的——一個漫長的、逐步發展的漸強。主題不具有任何創新意義,只是尋常的西班牙-阿拉伯風格的民間音調而已。」

  《波萊羅》是拉威爾計劃寫給俄國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夫人的舞團的舞曲。起初曾考慮用阿爾貝尼茨鋼琴曲集中的樂曲改編而成管弦樂曲,幾經考慮之後,拉威爾最終還是決定親自創作。

  雖然如此,初次試演後,拉威爾卻告訴他的朋友們,他自己對像這樣一個特殊的作品想要在傳統的管弦樂保留曲目中佔有一席之地,持有懷疑。可事實立刻證明了,他的想法是多麼的錯誤!觀眾並不認同他本人的看法,作品在首演後立即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邀請拉威爾擔任指揮的信函如雪片般湧來,直到今天《波萊羅》仍然是世界各大管弦樂團廣受好評的保留曲目。

  1928年11月22日,伊達-魯賓斯坦舞團在巴黎歌劇院首演了《波萊羅》,由尼金斯卡編舞,貝努瓦任舞臺設計,斯特拉拉姆指揮。

  

(責任編輯:炊煙)

相關焦點

  • 西班牙國家管弦樂團:吉他獨奏
    擁有60多年歷史的西班牙國家管弦樂團,自約瑟-龐斯於2003/4年樂季出任首席指揮後,邁進新的一頁。在龐斯的帶領下,樂團的整體面貌和對外形象煥然一新,在馬德裡舉行的音樂季進一步實踐樂團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抱負。
  • 西班牙吉他大師深情演繹200年古典吉他音樂
    吉他作為西方樂器中的一種傳統樂器,既具有鋼琴所缺少的豐富音色和歌唱性,又具有小提琴所不能企及的和聲能力,加上它濃厚的民族色彩,成為樂器家族中的奇葩。2007年11月3日,西班牙吉他大師米格爾•德拉帕哥將登臺中山公園音樂堂,上演「吉他傳奇—西班牙吉他大師米格爾•德拉帕哥獨奏音樂會」。
  • 世界吉它大師佩佩-羅梅羅獨奏音樂會
    佩佩·羅梅羅  動人心魄的詮釋和天衣無縫的技巧,使吉他演奏家佩佩·羅梅羅聞名遐邇,也經常使他的吉他獨奏會、與管弦樂團以及與世界聞名的羅梅羅四重奏團的音樂會炙手可熱。1944年3月8日,佩佩生於西班牙馬拉加(Malaga),是羅梅羅「吉他皇族」的次子。
  • 敬請關注西班牙吉他演奏家 莉亞娜·馬託斯獨奏音樂會!
    敬請關注西班牙吉他演奏家伊莉亞娜·馬託斯獨奏音樂會!就在8月2日下午,登封將迎來一場古典吉他獨奏音樂會的饕餮盛宴!機會難得!不要錯過哦! 「吉他領軍人物」 ——《真理,邁阿密大學校報》         伊莉亞娜·馬託斯畢業於哈瓦那國家藝術學校,師從José Angel Pérez Puente,獲得由哈瓦那高等教育協會頒發的古典吉他演奏專業學士學位,作為最優秀的畢業生,她還被授予「特殊學位」的嘉獎。
  • 世界級吉他演奏家,古典女神唯美獨奏《阿斯圖裡亞斯的傳奇》
    Sharon Isbin(莎朗·伊斯賓)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吉他演奏家之一,1956年生,美國的吉他手/歌手。9歲起開始學習吉他,1979年在耶魯大學獲得了音樂碩士學位,從1974年進行了她的首次歐洲巡迴起,全世界的吉他愛好者和評論家,就開始注意這位當時年僅17歲的女性吉他演奏家了她居住在美國紐約,從1989年起,開始擔任紐約 Juillard 音樂學校首席吉他教授職務。
  • 聚橙主辦 鋼琴吉他演奏會與弗拉門戈舞蹈 《西班牙之聲》演出時間...
    他們善於將鋼琴和吉他結合起來,形成精緻的鋼琴與吉他二重奏,被評論家稱為「獨特地鑄造自己的樂器,併合為一體,由此激發了樂器優雅和細膩的觸感」。他們曾製作了加利西亞電視臺的25個古典音樂節目,並為TVE電視臺製作了「與眾不同」和「間奏曲/Intermezzo」節目,與眾多西班牙重要的藝術家和著名的國際演奏者同臺演出。
  • Sigüenza《錫古恩薩》「古典吉他帶我去旅行」系列(19)
    今天由於經濟及歷史遺蹟保護等原因,西班牙的很多城堡都改為由國家經營的酒店而對各國遊客開放,錫古恩薩城堡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分享3個版本的《Sigüenza》,第一個版本由西班牙吉他大師塞戈維亞改編並演奏;第二個版本由克羅埃西亞吉他演奏家安娜·維多維克演奏;第三個版本由西班牙吉他演奏家巴布羅·塞恩斯·維萊加斯帶來。
  • 這場獨奏音樂會,楊雪霏要在古典吉他上描繪詩情畫意的中國
    她是中國進入音樂院校主修吉他並取得吉他學士學位的第一人,是在國際舞臺成功開創職業演奏生涯的第一位中國吉他演奏家,還是在大型音樂廠牌錄製唱片的第一位中國吉他演奏家。長居英國,演出足跡橫跨美洲、歐洲、亞洲的五十多個國家,楊雪霏來上海開獨奏音樂會的次數並不多。
  • 古典吉他史上的美女(6):任娜塔·塔拉戈(Renata Tarrago)
    塔拉戈在數張HMV和LP唱片中曾為女高音歌唱家Victoria de los ángeles進行吉他伴奏,1948年在倫敦上演的法雅歌劇《短促人生》中,她為BBC錄過唱片。1958年,塔拉戈成為第一位錄製羅德裡戈《阿蘭胡艾斯協奏曲》唱片的女吉他家,由馬德裡管弦樂團協奏,Odón Alonso指揮。
  • 葉銳文民謠吉他獨奏《千王之王》
    這首曲子的原曲是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的開場曲,由香港管弦樂團演奏。這首曲子實際上是顧嘉輝的作品《用愛將心偷》的重新演繹版。
  • 呂嘉&呂思清攜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共同演繹
    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同時兼任澳門樂團音樂總監,曾任義大利維羅那歌劇院音樂總監及西班牙桑塔·克魯茲·特內裡費交響樂團藝術總監。作為當今樂壇最知名的傑出中國小提琴家,呂思清經常受邀與國內外著名樂團合作演出及舉辦獨奏音樂會,他那美妙動聽、激動人心的琴聲早已遍布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演出場所,如維也納金色大廳、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洛杉磯好萊塢碗型劇場
  • 古典吉他小王子來京 中山音樂堂舉辦獨奏音樂會
    5月21日晚,有「古典吉他小王子」美譽的法國吉他演奏家蒂博·柯文將在中山音樂堂舉辦獨奏音樂會,屆時,他將為北京的觀眾奉上帕格尼尼的《大奏鳴曲》、羅蘭·迪恩斯的《日夜》等經典古典吉他曲。  曾就讀巴黎國家高等音樂學校的蒂博·柯文,20歲即贏得了13項國際比賽金獎,其中包括享有盛譽的洛杉磯「史託森伯格國際吉他比賽」、義大利「莫託拉國際吉他大賽」以及奧地利「維也納吉他論壇」等。當被問及小小年紀如何能獲得如此多的大獎時,?蒂博·柯文說:「我6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古典吉他,對吉他充滿興趣。參加比賽對我來說是一種鍛鍊,也不斷激勵我向藝術的更高層次努力。
  • 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民族管弦樂團專場...
    2011年更名為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團。自成立以來一直活躍在校內外的演出舞臺上。經過近幾年的不斷發展,不斷充實調整,逐漸成為一支建制齊全,日趨完善的民族管弦樂團。其成員主要來自我院的青年教師,研究生和優秀本科生。
  • 2018年第三屆阿爾達米拉上海吉他藝術節特邀國外專家介紹
    大衛的雙親都是藝術家,父親更是一位業餘的吉他高手,家庭的薰陶和在島上的西班牙文化的影響奠定了大衛成為一位優秀的音樂家的基礎。16歲的時候,大衛移居倫敦,在皇家音樂學院跟隨海科特·昆恩學習吉他,副修小提琴和法國號。在校期間,他曾兩次榮獲朱利安·布裡姆吉他比賽一等獎,並獲得了拉爾夫·沃恩·威廉斯基金會的獎學金。其後他得到了西班牙政府的獎學金,在西班牙的聖地牙哥德康波斯特拉跟隨荷塞·託馬斯學習。
  • 《西班牙之聲》鋼琴吉他音樂會與弗拉門戈舞蹈將演
    據悉,西班牙馬諾洛卡拉斯科樂團曾在西班牙、美國、墨西哥、英國、法國、中國、比利時、義大利、德國以及日本等世界各地超過40個國家進行巡演,走遍世界各地演奏西班牙經典音樂,成為最有代表性的西班牙之聲。西班牙樂界傳奇鋼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馬諾洛•卡拉斯科(MANOLO CARRASCO),西班牙民謠鋼琴王子/作曲家/管弦樂團指揮家,享譽樂壇的他
  • 2018年第三屆阿爾達米拉上海吉他藝術節,這嘉賓陣容也太強大了吧!
    大衛的雙親都是藝術家,父親更是一位業餘的吉他高手,家庭的薰陶和在島上的西班牙文化的影響奠定了大衛成為一位優秀的音樂家的基礎。16歲的時候,大衛移居倫敦,在皇家音樂學院跟隨海科特·昆恩學習吉他,副修小提琴和法國號。在校期間,他曾兩次榮獲朱利安·布裡姆吉他比賽一等獎,並獲得了拉爾夫·沃恩·威廉斯基金會的獎學金。其後他得到了西班牙政府的獎學金,在西班牙的聖地牙哥德康波斯特拉跟隨荷塞·託馬斯學習。
  • 吉他獨奏《溫泉わくわくしんちゃん》
    群音殿吉他獨奏視頻樂譜系列點擊上方藍色文字群音殿關注我們獲取後續更新
  • 雜談各種吉他主要技法,聊聊彈琴那些事兒(西班牙吉他篇)
    西班牙吉他分為古典吉他、民謠吉他、匹克電吉他。西班牙古典吉他80年代的時候,我們國內生產的吉他大多樣子相同,琴體沒有打板處,共鳴箱也都一樣,可以安裝尼龍弦也可以安裝鋼弦,琴箱後面都有背帶釘,現在的古典吉他設計已經沒有背帶釘了。
  • 這場獨奏音樂會,楊雪霏要在古典吉他上描繪詩情畫意的中國
    她是中國進入音樂院校主修吉他並取得吉他學士學位的第一人,是在國際舞臺成功開創職業演奏生涯的第一位中國吉他演奏家,還是在大型音樂廠牌錄製唱片的第一位中國吉他演奏家。長居英國,演出足跡橫跨美洲、歐洲、亞洲的五十多個國家,楊雪霏來上海開獨奏音樂會的次數並不多。
  • 吉他獨奏水平提升快,選什麼樣的曲子彈最好,好文必藏
    吉他初學難,再學歡,再學迷,再學想放棄!這是許多吉他愛好者經歷的心理歷程,小編也是其中之一,因為是業餘玩,也常反省自己,到底是自己哪裡不行了,為什麼總是彈不好,水平提升這麼慢?其實,吉他獨奏提升快,除了練基本功外,一定要選對曲子來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