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若爾蓋的大草原上奔馳,藍天白雲下是延綿不斷的美麗的牧場,成群的黑白犛牛和彩色羊群在綠色地毯一般的草原上徜徉。擁有「中國最美麗的高原溼地草原」的桂冠,這是我們從都江堰沿岷江河谷上溯,最後抵達阿壩州的紅原縣和若爾蓋縣後,體會到這真不是「浪得虛名」!
若詩若畫若爾蓋
213國道也被認為曾經是著名的「唐蕃古道」之一,據說當年文成公主就是從松潘經過這條路前往拉薩的。我們沿213國道一路向西,在即將抵達四川和甘肅兩省交界的時候,我們遠遠的望見了山谷裡金色的廟宇,這就是著名的郎木寺!
之前一直以為郎木寺僅僅就是一個寺廟。到了這裡才明白,郎木寺其實也是個純淨的小鎮,確切的說,郎木寺是一個地名,並且還素有「東方小瑞士」之稱。郎木寺鎮是行政隸屬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和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共同下轄的一個小鎮,四川和甘肅的省界幾乎就在小鎮子中央,兩省省界以一條流經小鎮的小河為界。在小鎮中央,流淌著一條小溪,水面不足兩米寬,當地的人們稱之為「白龍江」。白龍江將郎木寺一分為二,東側是四川,有著四川的格爾底寺。西側是甘肅,有著甘肅安多達倉郎木寺。兩寺均為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寺廟。
一座寺院就是一個小鎮
如今郎木寺所處的四川、甘肅交界,自古就是川、甘、青各族民眾朝拜黑虎女神的聖地。藏傳佛教興起後,在那裡建寺已歷千年,但仍被命名為「虎穴仙女寺」——郎木寺。
而且,在四川達倉郎木寺內,最受民眾尊崇的是傳說中的老祖母郎木,其原來居住的洞穴,那是聖地中的聖地。洞外地下湧出的泉水,就是嘉陵江主源之一的白龍江的源頭。
我們把車停在甘肅,在一家回族餐館吃完午餐,然後散步到四川境內參觀寺院
格爾底寺位於郎木寺鎮的四川部分,寺內的五世格爾登活佛肉身殿是郎木寺景點中的精華,供奉著圓寂後幾百年都不腐壞的活佛肉身,十分神奇。運氣好的信徒有機會在喇嘛的手電筒燈光下,親眼目睹肉身舍利的真容:那張塗滿金粉的臉頰。讓人驚訝的是,肉身舍利的指甲和頭髮據說依然在生長!
和許多中國寺院一樣,郎木寺也得益於遊客的門票收益
郎木寺的喇嘛為我講述了一個傳奇的故事。在那個特殊的「十年文革」時期,很多寺院都被搗毀了。一個漆黑的夜晚,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偷偷來到五世格爾登活佛靈塔,把肉身舍利小心翼翼的取出來,偷偷的掩埋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這個藏族老人後來被發現並遭到關押。許多年後,文革十年浩劫結束,藏傳佛教寺院在政府保護下得到重建。許多僧人也回到了熟悉的寺院。那位勇敢的老人也被無罪釋放,可是他自己只記得埋藏舍利肉身的大致地點。人們尋找了很久,終於在一片野花盛開的山坡上找到了肉身舍利,大家驚奇地發現,儘管被埋藏了許多年,肉身舍利居然毫髮無損,連身上的袈裟都沒有損壞!現在,肉身舍利被供奉在郎木寺的大殿裡,每天都接受各地信徒的瞻仰。喇嘛自豪地說:「藏區幾千座寺廟,擁有完整的,未經人工處理過的肉身舍利的寺院,郎木寺是唯一的一個!」
另外,郎木寺大殿裡的主佛是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看到我滿臉的狐疑,喇嘛解釋說:「我們的這尊佛像是根據拉薩大昭寺那一尊佛祖十二歲等身像而來的。這尊佛像裡裝有大昭寺佛像穿過的袈裟和一些供奉品,還在大昭寺內和佛像一起供奉了七天,才運回來郎木寺。」
一進大殿,就能看到莊嚴的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
在郎木寺裡行走,可以聽到山路上急匆匆流淌的山泉水的激蕩水聲,也能看見三三兩兩步履匆匆的僧人們。這裡有1300多名喇嘛僧人在這裡生活和學習。
在歷史上,郎木寺是唐朝與吐蕃統治區的邊界區域,同時這裡也是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的交匯地帶。跨越鎮中的小溪,就是嘉陵江的源頭白龍江了。
湍急的溪水成為了青稞磨坊的自然動力
順著江水向下,就是茶馬古道與白龍江的交匯點,如果你順江而上就能到達唐蕃古道的起點。因為處於兩大政權交匯的地方,吐蕃王朝就想盡辦法進入郎木寺一帶進行統治,並最終佔領這裡,傳播了藏傳佛教,郎木寺也最終成為了今天的安多藏區。當年的吐蕃王朝很是強大,他們一直把與唐朝的邊界推進到如今的松潘。
郎木寺的2座寺廟賽赤寺與格爾底寺都是典型的格魯派寺廟,1413年,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弟子根敦堅贊,成為格爾底寺的第一位活佛,從此格魯派就開始在這裡紮根了。1748年,在甘肅境內又修建了賽赤寺,最終形成了今天郎木寺地區兩大寺廟的格局。後來這裡因為處於甘、青、川交界的緣故,越來越多的回族商人在這裡做生意,郎木寺就成為了著名的商貿重鎮。如今,鎮上的繁華地帶就能看到高聳的清真寺。
中國傳統式建築的清真寺佇立在小鎮上
從地勢來看,郎木寺地區也很特殊,白龍江從郎木寺周邊流經,在地理學家眼中,白龍江的意義非同小可,它正好處於秦嶺南、北坡之間,是中國典型的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是中國西部北亞熱帶與南溫帶主要的界限。同時,郎木寺又處於青藏高原與秦嶺山區的過渡帶,自然地理位置屬於典型的青藏高原。
據說郎木寺第一次出現是在紅軍長徵路上的一份電報,1935年紅軍第四方面軍途經若爾蓋草原致電朱德時這麼寫道:「從這裡經過郎木寺要三天,據當地人說過阿壩地區一定要經過郎木寺。」
草原、遊牧和信仰
郎木寺,也曾因為一位西方人寫的一本書而名揚海外,並引發了西方人前來尋找郎木寺的熱潮,這本書叫《西藏的地平線》(Tibetan Skylines),作者是美國人羅伯特·埃克瓦爾(1898—1983年)。
埃克瓦爾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傳教士,竟然在盛行藏傳佛教的郎木寺紮根生活下來,並用充滿感情的筆墨,為世人描述了這個人間淨土美妙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郎木寺的地理環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金盆養魚」。這是因為它的東南面是嶙峋光禿的紅色石山;西南面是林木森森、四季常青的大峽谷;西面是山丘;北面則是巖石裸露的高山(包括桑吉拉木色山、曲布瑪山、扎布山、念青山)。郎木寺便處在山、丘合圍的一片狹長的河谷地帶。
這就是小小的白龍江,一邊是四川,一邊是甘肅
「這塊土地本身和它的整個地平線一樣無與倫比。藏區的天空確有它獨特的趣味,遠處,在地球和天空連接處,蒼白陰暗的流雪勾劃出地平線的輪廓。夏天,這裡綠草如茵,草叢中點綴著彩色的斑斑點點,野罌粟花在翩翩起舞。在地平線的遠方,那兒是塊無名地,驚奇便由此而生。」在埃克瓦爾的筆下,郎木寺仿佛是一個人間的香格裡拉。
嚴格來說,郎木寺一帶,也就是幾乎整個若爾蓋草原和甘南草原,至今仍然是保持著千年來的傳統遊牧生態。如果我們把貫穿草原的公路和幾個現代化的縣城忽略掉的話,眼裡看到的犛牛群和帳房,可能就是幾百年前沒有多大的區別。西北高原和草原,就是長江和黃河的發源地,生態保持住,就有中下遊的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