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說,寫唐楷難以入國展,其實這只是片面的認識。且不說在歷屆國展都能出現的褚遂良、顏真卿系列的作品,在十二屆國展上還出現了一件柳體作品。在當下的書法展覽中,有個現象就是取法精純的作品越來越受關注。
以十二屆國展為例,就有多件歐體作品,尤其是歐陽詢的行書風格的作品比較多。作為楷書,歐體風格的也有好幾件。但同時也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歐陽通的楷書明顯多於歐陽詢。
歐陽通是歐陽詢的二字,其楷書得歐陽詢親傳,自然具有乃父楷書的骨力洞達的面貌,但也有不同之處。
一流的條件成就小歐陽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中這樣記述歐陽通:
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書。每遺通錢,紿云:「質汝父書跡之直。」通慕名甚銳,晝夜精力無倦,遂亞於詢。
一個出生在官二代又是位及「翰墨之冠」的超級大書家的家庭裡,真是「蝦掉進開水——不紅都不行了」,無可置疑,小歐受到的是最好的書法教育而且用功異常才能出後世稱譽的「大小二歐」,君不見書法史以父子皆善齊名傳世的也不過只有二王二歐二米數對最為顯赫著名。
條件一流,個人造化各自因緣,由此足可見小歐的用心了。舊唐書記載:通慕名甚銳,晝夜精力無倦、遂亞於詢。由此可見,歐陽通的書法淵源家法,盡學父書,《述書賦》有「繼美」之譽,並贊之曰:「父掌禮邦,子居廟堂,隨運變化,為龍為光」。
歐陽通傳世巨製有兩通:《道因法師碑》和《泉南生墓志銘》
歷代對於歐陽通的評價大抵來自《道因法師碑》,明王世貞在《弁州山人稿》中評其書曰:「《道因碑》如病維摩,高格貧士,雖不饒樂,而眉宇間有風霜之氣,可重也。」清何紹基稱此碑「險勁橫軼處,往往突過乃翁」。
鋒芒稜角太露既促成了他的書法特色,也成為歷代評論家的眾矢之的,楊士奇批評他的字「少含蓄之趣」,《書斷》評其書「瘦怯於佼」這與當時時代惟「君子藏器」的審美觀念有關。
《道因碑》看似嚴肅規整的楷法中又時時透出古隸及南北朝書風的活潑古雅之象,其楷法待開發的資源信息眾多,英氣勃發多樣變化的氣質很符合當代青年書家的審美特質,尤其在他的另一個晚年代表作《泉南生墓志銘》中此類特質更是一覽無餘。
此作已呈爐火純青之勢,早年的那種飛揚跳跋稜角盡顯被筆法的圓渾筆力的清勁、結字的奇崛雅正與意態的飄逸張揚替代,尤其結字重心的下沉與縱勢得更加挺拔讓人有因下盤馬步穩紮而四面隨心所欲開張皆得自由騰挪之想,已是化境顯現,其視覺張力遠甚乃父,憑其超硬核的創作實力成為當代青年書家一致青睞。
為何更多人選擇小歐?
好的書法,是需要將古人的優點,融合到自己的筆下,形成自己的筆墨語言。這種筆墨語言,要有來歷,有規矩,這些規矩、來歷應該是古人經典字帖裡得來的。這是學習書法要臨摹經典的真正意義。
在小歐與大歐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發現,歐陽詢的楷書已然臻於完美,我們可以從中已收到的規矩、法則更為完備,但也造成了後人寫進去難以突圍的情況,即便是像黃自元那樣勤奮的書法家,也只能是越寫越僵硬,更不要提現在的書法家了。
而小歐的楷書卻與其父有所不同,他在楷書的結構、用筆上,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加入隸書用筆等,為後來人的創作墊下基礎。從這一點看,學歐體楷書,小歐比大歐更容易向前進一步。
於是,在現在的國展上,我們看到了湧出的歐體,而且是以歐陽通為主要取法對象的歐體比較多。
歐陽通作為楷書學習還是比較好的,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字帖,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