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一代圖書館」正一步步向我們走來。28個斜拉杆支撐,打造出「林中玉石」的蘊意。這一設計源自一句中國古話:「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圖書館裡,除了借書、看書,還可以做什麼?建設中的上海圖書館東館正一點點為人們描摹出「新一代圖書館」的圖景:這裡不僅是開展閱讀服務的公共空間,還是提供場所服務、空間服務、平臺服務和知識服務的學習中心、文化中心、交流中心、學術中心和創新中心。
作為「十三五」時期上海文化設施建設的重點項目,這座面向未來、從「面子」到「裡子」均可閱讀的圖書館自2017年9月開工以來,經過近兩年的建設,今天上午迎來主體鋼結構封頂,明年將建成竣工。
「林中玉石」建築外形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浦東新區迎春路、合歡路、錦繡路與世紀大道圍合的成片樹林之中,上海圖書館東館輪廓初顯。從距離稍遠的地方看,整個建築形同一塊正在被雕琢的巨大玉石,懸浮在樹林和城市上方。
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介紹,這一設計源自一句中國古話「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玉石要雕琢才能成為器物,就像人要經過閱讀學習才能成才一樣。因此,把「正在被雕琢的玉石」作為人們終身學習的場所——圖書館的建築外形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體現。
從效果圖上看,這種中國式意境的營造,在內部空間的設計中也將得以體現。上海圖書館東館建築面積約11.5萬平方米,地上七層、地下兩層,內中庭是一個層層錯疊、通高向上的空間,每層都有開向中庭的洞口,讓參觀者在不同樓層之間進行視覺聯繫。這種空間關係有點像園林中的太湖石——四面八方都有洞,洞與洞之間相互聯通,且具有不確定性,驅使讀者去探索。
紙上方案真正落地,就要面對一系列技術、材料、工藝、安全問題。比如,為了打造出「林中玉石」的漂浮感,上海圖書館東館主體建築3樓至7樓採用大跨度外懸挑鋼結構,懸挑長度最大的達到16.8米,由28個斜拉杆支撐。這些柱子直徑1.3米,最高一根獨立柱高21.5米,對施工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以中庭21.5米的超高獨立清水圓柱為例,為了使四次分段澆築的混凝土色差最小,多個班組連續不間斷施工,最終在十天內完成了整根圓柱的澆築。
而營造玉石的視覺效果,立面材料該如何選擇,是上海圖書館東館建設中面對的又一個難題。建築師想到的辦法是:把天然石材的圖案,列印到玻璃幕牆上,這樣既能凸現「玉石」的概念,也能解決圖書館立面對於透光性、防水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術要求。為了尋找滿意的花紋,建築師和幕牆分包商前往亞洲最大的石材物流集散中心,從上千塊義大利魚肚白石材中,精選出了16塊花紋。緊接著,是在玻璃上還原石材的真實效果,經過兩個月樣品比對,建築師敲定了最能凸現中國山水畫中水墨飄渺意境的方案——從近處看,可以觀察到石材紋理走向和晶體分布;從稍遠處看,圖案的排列和組合體現微妙的肌理變化,保持建築外觀的玉石效果。
書庫面積僅佔約2%,近80%空間將面向讀者開放
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曾說:「這世上如果有天堂,那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如今已是數位化時代,閱讀早已不拘時間地點,有些人難免心生疑問:大體量的實體圖書館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不僅必要,而且迫切需要。」陳超說,無論信息化如何發展,人類都需要閱讀,實體公共圖書館的使命還沒有完成,永遠不會消失。近年來,上海地區公共圖書館一卡通系統年度外借紙質書始終穩定在3000多萬冊次。事實上,信息化使閱讀出現了數位化、移動化、全媒體化和社交化的趨勢,還為公共圖書館帶來了新的使命——開展更多、更創新的閱讀推廣,消除數字鴻溝、提高信息素養。
上海圖書館東館的建設既是基於全上海的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戰略思考,更是回應市民和城市之需。在功能上,這裡將被打造成一個激揚智慧、交流創新、共享包容的「知識交流共同體」,一個市民樂享其中的「書房、客廳、工作室」,一個培育和提升讀者人文涵養、藝術修養、信息素養、科學精神、創新意識的公共空間,一個集圖書文獻信息資源、科技創新研發資源、社科智庫研究資源、上海地情研究資源於一體的網際網路時代全媒體複合型圖書館……
一組數據,或許能提供更直觀的感受:上海圖書館東館建成後,書庫面積僅佔約2%,近80%空間將會面向讀者開放。「這是數字時代讀者需要的『藏、借、閱一體』的圖書館空間格局,也是更好揭示、展示和利用上海圖書館特色館藏,開展好更多元、更豐富的閱讀服務所需要的空間。」陳超說。
當然,新一代圖書館無論怎麼創新,但初心不會改變——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
(記者 李婷)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