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本投降的真相,重點不是原子彈,也不是蘇聯,而是一張傳單

2021-01-08 騰訊網

一、一封遺書

「父母二老,請原諒我這個不孝之子,本想從此以後對二老盡孝,但終於倒下……」「我在貧困中升入了第八高等學校 、東京帝國大學,使我不勝感激……對父母二老的勞苦,還未報答於萬一,就將死去,我是多麼抱歉……」「但是,我的靈魂一定會經常和你們一起勞動、一起吃飯,與大家共歡笑同悲哀……不管遇到什麼事端,千萬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身體,堅定工作,希望永遠過著健康的生活。」「父母二老,6月的原子彈,它的威力是非常之大,因為它,我的臉、後背、左腕都被燒傷。但是在軍醫、護士、友人等衷心地、無微不至地護理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無上的幸福……」

1945年8月25日晚上9點,21歲的日本陸軍少尉鈴木實,在大野陸軍醫院治療19天後,感覺治癒無望,為不連累家人,在病房寫下這封遺書後,自殺身亡。

鈴木死於原子彈,這是戰後日本人的歸宿之一。

多年法西斯侵略,窮兵贖武,終於給自己國家國民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日本投降後的小人物之死,如同飛灰湮滅,雖然驚不起半點歷史漣漪,但或許更為真實。

真正的歷史,正是這些小人物書寫的。

今天,我們來看一組「8·15」後,不同日本平民小人物的真實心態。

戰後日軍配圖

二、聽到戰敗,不同日本人的不同心態

孩童

中根美寶子,是富山縣福光國民學校3年級的女生,她在8月16日的日記中寫道:

「今天吃早飯時,從宮地先生那裡聽到非常可怖的消息,日本終於不得不向蘇聯、美國、英國、重慶無條件投降……」「據說陛下平常帶的白手套也取下來,哭出聲來了。可恨的英美,等著瞧吧,一定會報仇的,我得立志,比現在更努力……」

少年

遠藤年子,九州航空補給廠的女子挺身隊員,戰時給特工隊的飛機跑來跑去供油的人員。她在聽到日本宣布投降時說:

「一想起拼命地完成挺身隊的長期任務於今結束時,禁不住眼淚盈眶,什麼事情也不能做了。」

戰後美軍與日本民眾

麥克阿瑟曾說,日本人的心智是12歲孩童的水平。中根美和遠藤兩個小朋友,代表著戰時日本「光榮獻身」的一類人群。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說,「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日本法西斯對國民長期的統治和精神灌輸,成就了為數不少的「12歲國民」。

如果說青少年是被軍國主義宣傳蒙蔽了心智,那下面的中年夫婦就稍微清醒了些。

但是,他們的代價很慘重。

中年夫婦

武田德三郎,愛知縣名古屋市一個普通市民,2個孩子的爹。

不過,在1945年3月的大轟炸中,2個孩子全部喪生。

他和妻子瘋狂地找孩子屍體,卻沒有任何痕跡。

2人天天想著死,光腳站在土堤上,準備跳入工程電車下尋死。但想到死後沒有人給他們弔喪,就沒有跳下來。

「等等再說吧」。兩人等著等著,等到了8月15日天皇宣布投降。

那天,武田和大家一起跪在地上,通過嘈雜的收音機聆聽天皇的「玉音」放送。當聽到「無條件投降」時,他禁不住放聲痛哭:

「豈有此理啊!用舉手投降的辦法,就可以停止戰爭,為啥不早點停止戰爭?我的孩子死無代價啊……」

8月15日收聽「玉音」宣布終戰

有識之士

所謂有識之士,是在「烏合之眾」中仍能保持獨立思考,對現實保持清醒認識的人。

8月15日自殺的那一批軍國忠臣明顯不是。他們集體切腹確實很有謝罪的誠意,也很能證明自己的忠誠和意志,但他們都是軍國主義和神道教的犧牲品。

正木弘,是戰時唯一敢公開叫板東條英機的日本律師。

他的結局很明顯,投入大牢等待審判。

8月15日,當他聽到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後,禁不住大呼「是神在日本滅絕之前,重新給予了一次反省的機會。」

被盟國釋放後,正木弘高調宣稱要追究天皇的責任:

「我們不是根據軍閥的命令從事戰爭的,而是以天皇的名義進行戰爭的。如果不追究(天皇的)責任,還有什么正義、什麼道義可言?」

正木弘

三、被忽視的歷史細節

正木和武田的呼聲,真實地道出了軍國主義壓制下的普通日本老百姓,戰敗後對戰爭的反思,對發動戰爭的最高掌權者——天皇的問責。

這些戰爭中清醒的平民,以自己慘痛的經歷血淚問責,道出一個了一般人都容易忽視的歷史事實,那就是:

一般人都認為天皇是戰爭的發動者,對侵略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在結束戰爭決策的問題上,由於錯誤決策帶給日本人的無必要的犧牲,同樣是一種責任,但這卻往往被忽視。

如武田所說,舉手都能投降的事,為啥遲遲不來?

為啥非要等到3月東京大轟炸、8月原子彈落下,讓武田的2個孩子和鈴木實等幾十萬日本人白白送死後才宣布投降?

當時的日本天皇裕仁,在1942年中途島慘敗、1943年所羅門島大敗,1944年放棄塞班島轉入不可挽回的敗局之後,他為啥不及早地宣布投降?

如果說強悍的軍部控制了內閣,左右著天皇,那為何天皇能夠在8月而不是1月衝破軍部阻攔,冒著軍國分子發動政變的危險,也要錄製投降碟片,親口以「玉音」直告天下?為何此時如此毅然決然選擇投降?

這要扒開日本投降的歷史細節,放大來看。

我們來簡要梳理一下日本進入1945年以來的諸多大事,或許能夠更清醒地認識歷史真相。

裕仁錄音宣布終戰

四、天皇宣布投降的時間表

1945年1月1日

日本新年,東京遭受美軍B29轟擊。天皇和皇后視察了神風特攻隊,給出徵的自殺隊員提供了最後的特別用餐。

2月19日

美軍登陸硫磺島,裕仁鼓勵海陸軍充分配合,「共任防務」。此戰,2萬日軍戰死,近7000美軍犧牲。

裕仁對敵我戰損比感到滿意,拒絕近衛文麿提出的和平構想。

3月9日

334架B29東京大轟炸,裕仁視察東京下町地區。

宮內省注意到國內反戰的暗流湧動,對天皇犯不敬罪的人越來越多。

4月1日

美軍攻打衝繩島,裕仁催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給衝繩島守軍下令,或進攻或反登陸作戰。下令海軍盡一切可能支援衝繩島。

同月初,蘇聯宣布廢除《日蘇中立條約》,派兵壓境滿洲。

同月底,墨索裡尼被處死,希特勒自殺,軸心國只剩日本。

日本戰敗毫無疑問。裕仁任命78歲的鈴木貫太郎當首相,鈴木內閣提出依賴自殺戰術的「決號」戰爭決策。

盟軍收繳的日軍軍刀

5月8日

新就職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日本的投降,並不意味著「日本人的滅絕和奴隸化」,為日本無條件投降造輿論。

但由於沒有說明對天皇的處理,日本對這一信號予以默殺。

大轟炸繼續,日本皇宮的明治神宮被美軍「誤炸」燒毀。

6月9日

裕仁發布帝國議會開院式詔書,號令國民「粉碎敵國野心,達成徵戰目的」。報紙立即跟風力吹「為天皇而死」。

同時,在防衛無望、皇宮被炸、民意暗動、德意戰敗的大背景下,裕仁開始暗中「考慮和平」,他的思路是求助蘇聯從中調停,雖然一直無果,卻一直在嘗試。

7月26日

最後的通牒《波茨坦公告》發布,由於沒明確天皇的去留,日本仍然默殺之,認為只要能堅持下去,對方就會屈服。

同時,裕仁向內大臣木戶幸一指示,「不惜一切代價保衛皇家三神器:八尺鏡、瓊勾玉和草雉劍。」

8月2日

駐莫斯科佐藤大使向日本外務省致電,強烈建議國家接受《波茨坦公告》。但裕仁還在堅持。

8月6日,「小男孩」核彈廣島成功投放。

8月8日,蘇聯出兵,對日宣戰。

8月9日,「胖子」長崎投放。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召開,討論投降條件是一個,還是4個。

8月10日,裕仁終於授權外相東鄉茂德向世界宣布:日本將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只有一個條件,即公告中「不包含變更天皇的統治國家大權的要求」。

8月11日,美國國務卿伯倫斯回應,暗示「天皇權力將來屬於聯合國最高司令」。

圍繞伯倫斯的回應,日本內部出現爭議,難以達成投降意見。

當晚,裕仁召開御前會議進行「聖斷」,指示內閣起草《終戰詔書》。詔書起草、修改用了3天時間,字斟句酌,反反覆覆。

8月14日,B29投下傳單,通告日本民眾,揭露天皇遲遲不投降的原因,是貪戀「統治國家的大權」。欲意引導日本民眾造反。

一張傳單成了壓倒裕仁的最後稻草。

當晚,擔心失去民眾威信的裕仁,再次召開御前會議,含淚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並錄音製成碟片,次日通過廣播全國統一放送。

8月15日正午,「玉音」放送,裕仁宣布「終戰」,全國民眾跪地洗耳恭聽,第一次聽到天皇的聲音。

五、最適合日本宣布投降的3個大好機會

通過這些過程,可以看出,日本宣布投降的重點根據,不是日本國力,不是原子彈,也不是蘇聯參戰,而是「唯一一個條件」提出並被美國默許。

美國歷史學家比克斯分析,其實日本在進入1945年後,有3個正確的時機來體面地接受和平,結束戰爭:

第一個是2月,近衛文麿親王和外相重光葵當時給裕仁提出分析報告,認為《日蘇中立條約》並不可靠,歐洲戰勢一旦變化,蘇聯就會毫不猶豫地介入遠東戰勝,並預估蘇聯在夏天就可能對日宣戰。

第二個是6月衝繩島戰敗後,德國義大利也投降了,《日蘇中立條約》也廢除了,日本什麼依靠都沒有了。

第三個是7月《波茨坦公告》公布之後,日本應該立即給臺階就下。

這3個機會,如果日本利用任何一次立即宣布投降,日本也沒有必要遭受原子彈之苦。

但是,為了爭取「無條件投降之唯一條件」,為了保障「天皇統治大權」,為了保持自己的威信,裕仁一次次放棄了。

在這樣的等待、議價和磨蹭中,日本又付出了50萬人以上的死亡的代價。

這些人,正如前述武田德的孩子,正如21歲的鈴木實少尉,是「死無代價」的。

「鈴木內閣和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從來沒有從日本民眾免遭進一步毀滅的角度,考慮過和平構想,除非皇位以及裕仁的大權得到絕對保證。」比克斯在書著《真相》中說。

==============

相關焦點

  • 美國給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其目的不是簡單的讓日本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一顆原子彈。對於美國的目的,總的聲明是,首先,要挫敗日本人民的抵抗意志,迫使日本儘快投降,並迅速結束戰爭;第一,減少美軍隊傷亡,因為日本抵抗太頑強,常規戰爭會使美國士兵付出太多傷亡。有了這兩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美國應該得到較少的道德上的批評,甚至得到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同情。
  • 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難道不是兩顆原子彈?
    日本人的固執已經無法動搖,日本也不太可能突然醒悟回頭是岸,自己宣布投降,還要強行登陸的話只會加大傷亡,於是美軍直接在日本的廣島、長崎使用了原子彈,慘烈的狀況終於讓日本人清醒了,日本放棄了抵抗,天皇發布詔書,宣布日本投降。
  • 二戰時期,日本被迫投降,到底是誰的功勞?不是美國的原子彈
    在許多人看來,日本之所以投降,主要是因為美國向其投降了兩顆核彈,只是日本實力大為折損。最終,日軍失去了作戰的動力,無奈之下,只能選擇投降。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對於已經變成瘋子的日軍來說,兩顆原子彈根本不足以使其投降。為什麼呢?
  • 二戰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難道不是兩顆原子彈?
    所有人可以說是真真切切地感知到了原子彈的威力,日本在被投擲原子彈的一周後便放棄了原來拼死抵抗的做法,大多數人們直接在心裡聯想到:是因為原子彈,日本才直接投降的嗎?原子彈的作用由此之後在人們的心中簡直無所不能,變成神話,但日本是在多方條件的促成下才選擇了投降,原子彈只是加快了投降的進程,日本投降的原因是並不能只歸結於原子彈的作用,日本的投降是我國的頑強抗爭、美軍的戰略、蘇聯的參戰......等一系列條件促成的。
  • 二戰幸虧日本投降快,一旦蘇聯啟動計劃,比被原子彈轟炸還慘
    導語:二戰幸虧日本投降快,一旦蘇聯啟動計劃,比被原子彈轟炸還慘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日本的投降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原子彈推動的,這種擁有大面積殺傷的武器首次問世就造成了十幾萬人死亡,影響是極其深遠=,人類心底也是由衷的感到恐懼
  • 美國投下原子彈後,幸好日本投降快,要是蘇聯出手損失更慘重
    導語:美國投下原子彈後,幸好日本投降快,要是蘇聯出手損失更慘重1945年美國分別將兩枚原子彈投擲到廣島和長崎兩地,巨大的破壞力讓無數人在衝擊波、輻射、閃光中死亡,數量高達十幾萬人,大量的建築物倒塌,人民失去了自己的家園,而本次轟炸事件也是人類首次看到原子彈的威力
  • 美國投原子彈前,曾撒下6300萬傳單警告,日本人為何沒重視?
    那就是研製原子彈。這本是用來對付納粹德國的。誰也沒有想到,日本人卻成為了試刀石。在甄選目標的時候,廣島被選上了,這是日本第六大城市,並且還是日軍重要的基地。美國人心存仁義。深知原子彈威力,他們決心疏散日本平民。1945年8月4日,美軍轟炸機如期而至。這一回,他們沒有投下炸彈。而是一大包的宣傳紙片。
  • 美國在給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前,他們發出的警告是這麼說的
    而在二戰勸降日本失敗之後,美國在決定對日本的一些使用原子彈轟炸之前,他們也曾在包括廣島跟長崎在內的好幾個目標城市上空散發了一份名為「LeMay」的傳單。 但不幸的是,炸彈沒有眼睛,因此,根據美國的人道主義政策,美國空軍,不希望傷害無辜的人,現在給你的警告,儘快撤離傳單上標有的城市,並拯救你的生命。 美國不是在與日本人民作戰,而是在與日軍作戰。 美國將帶來的和平將使人民擺脫軍事集團壓迫,意味著一個新的、更美好的日本的出現。
  • 最早「轟炸」日本本土的是中國空軍,而不是美國空軍
    一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空軍飛機轟炸日本本土的事兒,可能很多人都會說:「那是美國人幹的,是美國空軍的B-29轟炸機,首先轟炸了日本法西斯的幾個大城市,包括東京、大阪、廣島和長崎等;也是美國空軍用原子彈轟炸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之後,才促使日本投降的!」我告訴大家,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 二戰:日本投降的太及時,讓蘇聯放棄了轟炸,否則後果很慘
    而在這之後,日本以及德國等國家至今都沒辦法恢復到戰前水平,反而讓美國一舉成為全球第一的軍事大國,可見這場戰爭改變了多少國家的命運。而根據相關資料表明,在戰爭的最後,如果不是因為美國的加入,並扔了兩顆原子彈,令日本大受其害,那麼日本或許根本不會選擇投降,而是直接死戰到最後。從當時的神風特工隊以及本土決戰等眾多計劃中,都可以看得出,那個時候的日本已經沒有理智了。
  • 為什麼廣島在被投放原子彈後,日本沒有馬上投降?
    公告的目標只有一個: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 說起這個波茨坦會議,也很有意思。最早是蘇、美、英三個國家參加,美國那時候非常希望蘇聯能夠儘快出兵日本,以減輕美軍的負擔。但就在會議召開期間,美國總統杜魯門接到了國內密報:我們已經成功研製出了原子彈。蘇聯當時尚未對日本作戰,沒有籤字。
  • 如果美國沒扔原子彈,蘇聯還有絕密計劃,會保證日本徹底消失
    伴隨著廣島和長崎兩顆原子彈的爆炸,1945年8月15日本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日本之所以沒有選擇負隅頑抗這和美國投下的兩顆原子彈有極大關係。不過很多人提出了疑問:如果沒有這兩顆原子彈,日本會戰敗嗎?
  • 投下兩顆原子彈後,若日本仍不投降,美國還會繼續扔原子彈嗎?
    為了報日本珍珠港偷襲的仇,美國從廣島上空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也向日本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摧毀了日本最後的盤踞基地,在蘇聯對日宣戰後,日本也只能無條件投降,美國的2顆原子彈和蘇聯的宣戰都促進了日軍的投降。事實也的確如此,但我們試想想,如果面對蘇聯的宣戰和美國的原子彈,日本仍不選擇投降,那美國的原子彈會繼續扔嗎?
  • 廣島原子彈爆炸:揭秘美國對日本用原子彈內幕
    美國總統杜魯門和美國政府想儘快迫使日本投降,也想以此抑制蘇聯,選定日本東京、京都、廣島、長崎、小倉、新潟等城市作為投擲原子彈的備選目標。此前,美國、英國和中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6日和9日美軍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2010年8月,美國決定派遣駐日大使羅斯出席「原子彈和平紀念儀式」。
  • 美國為什麼不轟炸日本皇宮,打敗日本的不是原子彈
    美國為什麼不轟炸日本皇宮,打敗日本的不是原子彈光亭摘要:一說到打敗日本,哈美的人就會說是原子彈,哈蘇的人則說是蘇聯出兵東北,這兩個其實都不是決定性的原因,真正打敗日本的原因,一是對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二是封鎖日本本土的「飢餓作戰」行動。而本文所介紹的就是對日戰略轟炸的重頭大戲——火燒東京!
  • 二戰末期,美國為什麼選擇在廣島長崎投原子彈,而不是選擇東京呢?
    ——雨果 美國沒有把原子彈扔在東京,而是廣島和長崎,是為了增加更大的喪亡,以此促使日本早點投降,儘快結束戰爭,以免使得戰爭打到更激烈的地步。 比如在投放原子彈的時時候,美國《紐約時報》就解釋說,之所以在城市早高峰的時候投放原子彈,就是因為早高峰的時候,人流量最大,原子彈爆炸可以創造更大的平民傷亡。
  • 美國投放原子彈讓日本損失很大,但讓蘇聯無法實施對日本進攻計劃
    可是中國雖然愛好和平,但是日本作為中國的最後的敵人,在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還是不準備投降,如果不是最後美國及時的介入這場戰爭可能中國雖然能夠贏,但還是要拖幾年的。可是因為美國插手到二戰中,日本對他很是怨恨,其實日本真的應該感覺到慶幸,如果當時美國沒有出手的話,蘇聯完成了自己的計劃,現在日本可能就只能夠在歷史上出現。
  • 美軍在投放原子彈前,曾撒下6300萬份傳單,日本民眾卻做了一件事
    1945年美國為逼迫日本投降,決定投放原子彈,然而日本方面並沒被嚇到,並且拒不投降,最終廣島長崎在原子彈的蘑菇雲下付之一炬。二戰後,對原子彈一事眾說紛紜,無奈於原子彈威力太大,造成20幾萬人死亡,美國也為此背負不人道的罵名。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 二戰揭秘:美國為何朝日本扔原子彈,真實的原因引人深思
    在二戰的歷史上,美國往日本投放原子彈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的投降,美國的這個功勞是得到世界公認的,不容反駁。 然而,美國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向日本投放原子彈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真的像美國軍方解釋的所謂減少美軍人員傷亡?
  • 當年被發配西伯利亞的幾十萬日本戰俘不是蘇聯的意思,而是日本!
    日軍戰俘上個世紀美國在日本本土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後,日本無條件投降,在中國及亞洲戰場的數百萬日軍士兵被迫全部放下武器,隨後被各國安排交通工具,準備陸陸續續把這士兵送回日本。日軍戰俘原來,二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日本的狀態並不好,財閥解體和產業解體或者成為脫工業化使得日本的經濟向崩潰邊緣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