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膠州灣的跨海大橋,投資規模超過100億,設計基準期100年。(王建安 攝影)
坐落在山東省青島市五四廣場的「五月的風」雕塑,是青島標誌性雕塑,高達30米,直徑27米,重達500餘噸,為我國目前最大的鋼質城市雕塑。該雕塑造型採用螺旋向上的鋼板結構組合,表現出騰空而起的「勁風」形象,給人以「力」的震撼。
跨越膠州灣的青島海灣大橋,又稱膠州灣跨海大橋,是我國自行設計、施工、建造的特大跨海大橋,是國家高速公路網G22青蘭高速公路的起點段,是青島市規劃的膠州灣東西兩岸跨海通道「一路、一橋、一隧」中的「一橋」。
遊客在青島市第三海水浴場遊玩。膠州灣跨海大橋起自青島主城區海爾路,經紅島到黃島,一橋連起「紅黃青」三島,海上鑽孔灌注樁數量為5127根,總投資147.92億元,全長36.48千米。
帆船愛好者在青島市第三海水浴場的海灣內訓練。青島市的發展空間受南北長、東西短的天然地理格局限制,特別是膠州灣兩岸隔海相望的東西結構布局,青島的城市發展空間一直受困於主城四區。
隨著膠州灣「北橋南隧」通車,青島、紅島與黃島更為緊密地連成一體,青島東西海岸由此消除了因膠州灣而形成的天然屏障,疏通了大青島的城市動脈。
青島市第三海水浴場岸邊的高大建築物。青島膠州灣大橋是一座擁有多項專利、核心技術的跨海大橋,一橋連起了「紅黃青」三島,極大地促進城市發展。
遊客在青島市帆船基地的岸邊遊玩。青島膠州灣大橋海上鑽孔灌注樁數量為5127根,居世界第一。青島膠州灣大橋的紅島互通立交橋是中國首個海上互通立交橋。
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處於冰凍海域,每年冰凍期60天左右,大橋建設取得21項中國企業新紀錄。設計基準期100年,預計海灣大橋的汽車交通量,2020年為58888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