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氏聞見記的作者或許沒讀過茶經更不懂茶

2020-12-23 茗仁茶見
封氏聞見記

《封氏聞見記》是研究中國茶道或唐代煎茶時一定會涉及到的史料。本書由唐人封演所著,「封氏」代指封演本人,「聞見記」是指封演遊歷過程中的所聞所見,故稱《封氏聞見記》。本書涉及面非常廣泛,既有科舉、銓選等政治制度,也有婚儀、服飾、飲食、打球、拔河、飲茶等社會生活,能容龐雜,有些是封演本人親自經歷的,有些是聽別人講的。

從本書的取名來看,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更多的是想記錄一些自己的見聞,而非像司馬遷那樣要完成一部宏大的史書。而正是基於這一定位,決定了封演不會花太多的精力對那些他聽到的事一一探尋,更不用說為了記述某一件事而刻意讓自己成為這一領域的權威人士。更多時候,封演可能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對這些事件進行記述,同時在記述的過程中儘可能的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進行取捨。了解這一點,對我們理解本文的論點是相當重要的。

《封氏聞見記》關於飲茶的的記述,出現在第六卷第一篇,我們根據文中的記述,來一一說明,為什麼我認為封演或許沒讀過《茶經》更不懂茶。

在《封氏聞見記》中關於陸羽茶經的記載中,原文節選如下:「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遠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根據《新唐書·陸羽傳》的記載可知,陸羽被父母遺棄後為智積禪師收養,少年時期就生活的竟陵(今湖北天門),而竟陵古時屬於楚地,所以說陸羽為楚人並無不妥。鴻漸是陸羽長大後根據《易》佔卜為自己所取的字,佔卜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所以陸羽就以「陸」為姓,以「羽」為名,以「鴻漸」為字,故稱陸羽為鴻漸也並無不妥。

而將陸羽的著作「茶經」說成「茶論」就需要斟酌了。或許當時人在口頭上的叫法也不盡相同,比如我們現代人就可以說陸羽寫了一本「茶書」,而「茶書」並不是這本書的名字。從陸羽的自傳《陸文學自傳》以及同時代及後代的史料中來看,書名一直都叫「茶經」,並無「茶論」一說。據此推斷,封演應該沒有讀過《茶經》原著,要知道,茶經著成後,在當時非常火,就連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也有這樣的記載:「遠遠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而封演不讀或收藏《茶經》,或許只能說明他並不是一個「好事者」,而且沒有那麼追逐風尚罷了。必經,封演見過聽過的事情太多,在對待《茶經》風靡全國這件事上,封演的心態或許只能用「曾經滄海難為水」來形容了。

接著,我們來看下一句:「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在對唐代茶史不甚了解的人來看,這沒有什麼問題。而在長時間從事唐代煎茶的研究、實踐與推廣的筆者看來,這完全就是概念混淆。首先「煎茶」一詞指的是由陸羽所創,風靡唐代的一種飲茶方式,就跟我們現在所說的「泡茶」是一樣的概念,而「炙茶」只是煎茶中的一個環節,因為唐代的茶以蒸靑的團餅綠茶為主,在煎茶的過程中首先要把茶餅在火上炙烤,用以祛除寒氣和醒茶,所以陸羽形象的把這個對茶餅炙烤的過程稱之為「炙茶」,而封演顯然是不了解「煎茶」、「炙茶」的含義以及其背後所代表的技法,故將二詞並稱,這顯然在邏輯上是不通的。這就像我們現代人說我們的喝茶方式是「泡茶」、「洗茶」的方法一樣,這種表達顯然不夠嚴謹。不過對於一個不太懂茶的人來講,這樣的說法似乎也並無不妥。所以說,封演不但沒有讀過《茶經》,可能也沒有體驗過煎茶。

接下來到「造茶具二十四事」,這一句更進一步說明筆者的觀點。讀過《茶經》的人應該知道,《茶經》分為十章,分別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在書中對於茶具與茶器是有明顯的區分的。或許當時的民間有些地方的民眾跟我們現代一樣,茶具、茶器叫法混用。但從陸羽在《茶經》中對二者的區分來看,《茶經》的寫法很顯然是非常嚴謹的。從「二十四事」的表述上可以看出,封演所指的是《茶經·四之器》中的用來煎茶的器皿,因為四之器中關於茶器的描述從生火「風爐」,到陳列茶器的「具列」,正好二十四件,而不是《茶經·二之具》中的用來生產茶葉的茶具(十六件)。如果封演讀過《茶經》原著,斷然不會出如此的寫作紕漏。

最後,在關於二十四件茶器的貯藏方面,封演是這樣寫的:「以都統籠貯之」,這種表述讀起來就很拗口,陸羽除了製作的二十四件茶器以外,還專門製作了用來貯藏其他茶器的「都籃」。封演完全可以這樣寫「以都籃貯之」或「以都籃籠貯之」這裡的「籠」取籠聚之意。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封演沒有讀過《茶經》原著,所以將「都籃」寫成「都統」。

也許封演的精力太有限,也許封演根本就不喜歡喝茶,故而在《茶經》的閱讀上沒下什麼功夫,而關於陸羽和《茶經》的事,也是根據當時的飲茶風尚和傳聞記述罷了!綜上所述,筆者推定:《封氏聞見記》的作者封演或許沒讀過《茶經》更不懂茶!

相關焦點

  • 封氏聞見記的作者或許沒讀過茶經更不懂茶
    本書由唐人封演所著,「封氏」代指封演本人,「聞見記」是指封演遊歷過程中的所聞所見,故稱《封氏聞見記》。本書涉及面非常廣泛,既有科舉、銓選等政治制度,也有婚儀、服飾、飲食、打球、拔河、飲茶等社會生活,能容龐雜,有些是封演本人親自經歷的,有些是聽別人講的。 從本書的取名來看,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更多的是想記錄一些自己的見聞,而非像司馬遷那樣要完成一部宏大的史書。
  • 有人說你喝茶不懂規矩?因為你還不知道茶桌禮儀,懂禮更懂茶
    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茶不可一飲而盡,分三口最佳。喝茶講究的是「品」的過程,一口喝完顯得沒有用心品飲。品茶時不可皺眉,否則會讓主人認為這是對茶湯的不滿。放下茶杯時切記不可用茶杯摩擦桌子發出聲響,這是對主人的挑釁。
  • 有人說你喝茶不懂規矩?因為你還不知道茶桌禮儀,懂禮更懂茶
    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茶不可一飲而盡,分三口最佳。喝茶講究的是「品」的過程,一口喝完顯得沒有用心品飲。品茶時不可皺眉,否則會讓主人認為這是對茶湯的不滿。放下茶杯時切記不可用茶杯摩擦桌子發出聲響,這是對主人的挑釁。
  • 新書 |沒讀過《茶經》的愛茶人就不算懂茶!(文末有禮)
    點擊圖片可直接購買:《茶之基本:陸羽茶經啟示》開始預售作者親筆籤名版9折:62元無籤名版8折:54.4元我的好朋友汪命說,像讀書一樣喝茶,有必喝之茶也有必讀之書,是為《茶經》。正因為有大量像汪命一樣既好茶又喜讀書之人,我才覺得有再釋《茶經》的必要。
  • 煎茶贏得好名聲——陸羽、《茶經》及其他
    同是陸羽與湖洲刺史李季卿的故事,就有絕然相反的兩種版本:唐人張又新《煎茶水記》說,作者元和九年在薦福寺曾見過楚僧所攜《煮茶記》一書,書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至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日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
  • 唐詩裡的那些茶
    或許他是在遊歷各地過程中掌握的烹茶技術,或在泰山以指導者身分許可、提倡飲茶而產生了特殊影響吧。(3)《茶經》的煎茶法當時一定是最精練的方法,並且具有類似「茶道」的形式(可以看在《封氏聞見記》中陸羽和伯熊在高官前煎茶的一段話)。陸羽煎茶的水平當然不一定完善,我想將茶碾成粉,用鍋煮供飲用的形式稱為煎茶,與此相對,則是將茶末投入沸水中的飲用方法,稱為點茶,在唐代不常使用。
  • 愛喝茶但學茶無門,別擔心,只要熟讀《茶經》,想不懂茶都難
    同樣的熟讀《茶經》,想不懂茶都難呀!《茶經》可以說是愛茶之人不可不讀的經典,不管你會不會喝茶,讀來都大有裨益。僅僅7000餘字,篇幅雖然不長,但卻都是古文讀起來有點難度。然而只要你堅持,相信整篇讀下來,一定會大有收穫。
  • 陸羽的《茶經》對中國茶文化的影響是什麼,主要從哪些方面體現出
    湖州是陸羽的第二故鄉,他在湖州寓居共達34年,並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一一《茶經》。《茶經》是人類茶文化的元典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地論述茶和茶事的專門著作。它完整地囊括了茶史、茶學、茶文化全部的內容,對後世的茶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茶經》總結了唐代以前及當時與茶相關的知識,使茶事成為專門的學問。
  • 茶歷史·隋唐時期
    祝各位茶友小年平安喜樂,虎虎生威!上次小編給茶友們介紹了隋唐之前的茶相關的發展歷程,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隋唐時期的茶文化的整體情況。隋唐初期,茶事活動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飲茶之風從南方地區傳播蔓延至北方地區,同時進一步傳到邊疆各地,《封氏聞見記》記載:「中原地區自鄒、齊、滄、隸以至京師,無不賣茶、飲茶。」 而《茶經·六之飲》寫道:「滂時浸俗,盛於國朝。
  • 周重林:《茶經》與茶人的修養
    )陶淵明不懂音律,但他覺得琴雅,家中有一張無弦琴,每次喝完酒,便在無弦琴上來回拔,樂琴書以消憂。遠在一千多年前,《歷代名畫記》的作者張彥遠(815—907) 就面對過這樣的處境,家人抱怨他為了收藏書畫,弄得破衣粗食,做這些無益的事,到底圖個啥?張彥遠回答說 :「若復不為無益之事,則安能悅有涯之生?
  • 「茶米油鹽醬醋茶」,茶身為開門七件事之一被大家非常熟知
    「茶米油鹽醬醋茶」,茶身為開門七件事之一被大家非常熟知。然而說到「茶道」,很多人會覺得虛無縹緲、神秘莫測,不知道茶道為何物。相傳遠古時期的神農氏嘗遍百草,在此過程中發現了茶葉,茶逐漸被人熟知。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近代。茶道的概念最早由唐代茶聖陸羽提出,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錄:「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到了宋朝,茶道又繼續發展成點茶道,並在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中廣為流傳。
  • 喜歡喝茶卻不懂茶,學茶讀陸羽《茶經》哪個版本好?
    而不帶圖的版本也並不影響閱讀體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商務印書館依據《四庫全書》的史料,影印出版了《茶典》一書,書中用影印的方式,刊印了《四庫全書》中的茶書八種,這裡面《茶經》的版本就是《四庫全書》版。那麼,對於我們來講,哪個版本更適合我們來讀呢?
  •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對茶文化的發展,作出傑出貢獻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對茶文化的發展,作出傑出貢獻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陸羽的茶經,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陸羽之前,儘管南方飲茶已經比較普遍,北方也開始飲茶,但是人們對茶葉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並不甚了解,對茶葉的種植和栽培技術沒有系統論述,茶的製作和飲用方法也沒有固定模式。
  • 如何評價茶的好壞?聽聽「茶神」陸羽的《茶經》怎麼說
    《封氏聞見記》載:「南人好飲茶,北人初多不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師者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茶。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02二、《茶經》的作者陸羽唐以前有關茶的記載如吉光片羽,為數寥寥,且不少偏於茶的治病功能。
  • 如何評價茶的好壞?聽聽「茶神」陸羽的《茶經》怎麼說
    《封氏聞見記》載:「南人好飲茶,北人初多不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師者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茶。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今山東省鄒、滕等縣)、齊(今山東淄博)、滄(今河北滄州)、棣(今山東惠民),漸至京邑(今西安),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 中國茶文化第四階段:以《茶經》準的的中華茶道
    而尚無一書對中國茶道做系統梳理論證,需要我們對《茶經》《大觀茶論》及唐詩宋詞及部分元明清著述進行解讀,需要我們繼續研究、發掘、總結,進而結合當代時尚,提煉出新的茶道理論與更科學的規範。《茶經》其實已經全面闡述了中國茶道的大端要旨:一、精神層面。首先是精神狀態。在《茶經·一之源》中提出「茶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 精行儉德,一直是陸羽茶經思想的重要研究部分
    精行儉德,一直是陸羽茶經思想的重要研究部分因為陸羽是世界上第一個把茶和茶飲作為一門專業學問並提升到哲學思想上進行研究,因而後人研究《茶經》,從吸取專業技能和了解茶的知識上考慮相對較少,對其物質性內容逐步減弱,而主要從著作中挖掘其深層內涵
  • 《茶經》竟然奠定唐煎茶!
    《封氏聞見錄》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遠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從封演的記載能夠看出,陸羽總結和創立了煎茶道,但煎茶道大興於天下,卻是與常伯熊的美化和推廣分不開的。
  • 茶不知道
    《茶經》處變不驚的開篇,一洗茶盞中的陳年草藥味,繼而賦予茶「精行儉德」的光環,加冕為萬千飲品中的王者。    陸羽傳奇的一生,最大閃光點莫過於他曾是佛門弟子。他3歲遭遺棄而被禪師收養,13歲因不接受剃度而逃出寺院。傳說他長得醜,在戲班子扮過丑角;患有口吃,做了擅編笑話的段子手;沒讀過書,居然寫出一本曠世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