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昆明,四季如春。
阿里巴巴數字農業的首個產地倉——昆明集運加工中心,就位於這裡的長水國際機場附近。
不同於以往單一存儲功能的倉庫模式,昆明產地倉的最大亮點則是數位化和自動化,集農產品貯存、保鮮、分選、包裝、發貨為一體,可以快速變農產品為商品發往全國各地。
阿里為何花重金打造產地倉?產地倉背後的農產品流通供應網絡是怎樣的?阿里為何花重金投入農業,又能否通過數位技術真正幫助農民致富?帶著以上問題,財經網進入了昆明產地倉。
兩分鐘將農產品轉變成商品
昆明產地倉於去年12月開倉,面積10500平方米,包含1500平方米冷庫,6個冷庫,據阿里數字農業昆明產地倉運營負責人王錫球介紹,可以存儲1200-1500噸水果。產地倉峰值可以達到5萬單,是雲南地區產能最大的倉,也是阿里五大倉中第一個開倉的新倉。
目前,昆明產地倉的定位是2B2C,消費者在阿里各平臺下單後,農產品從這裡發往全國,而產地倉的水果專列,則每天發車,運往京、滬、武漢、南京、濟南等地的2B客戶。
剛從農民那裡採摘的冰糖橙從貨車卸下,根據外觀、口感、糖度的標準,經過初步抽檢,合格的果子入庫。數位化中控室可隨時了解農產品數據和入庫情況,水果被送上四通道的分選設備,如同做「CT」,光電分選機可以測出每一顆水果的酸甜度、果面光潔度,是否有黴斑、橘皮和劃痕。至於水果果徑,更可以精確到毫米,重量精確到0.5克。
這個1萬多平方米的倉庫,是農產品轉化為標準商品的樞紐。分選線最大的亮點是對應20個通道包裝線。也就是說,可以通過數據設定,把水果分為20個等級,滿足不同渠道和不同客戶的需求。
通過數位化智能分選,雲南的沃柑、百香果、糯玉米、冰糖橙、雪蓮果等18種特色農產品有了分級標準。
阿里介紹稱,在雙通道分揀線,熟練工一天最多能分揀出450公斤水果,而分揀線一小時就能將7噸水果「分門別類」,效率是前者的124倍,並且提供了100人-150人的就業崗位。
目前,該生產線較為簡單,且還需要部分工人進行裝箱、貼單。財經網了解到,明年初,阿里會增加一套智能打包設備,連接分選線,提升標準化的同時,提升產能。
財經網了解到,昆明倉採用自營模式,農產品產地直發進入淘系、餓了麼等線上渠道及盒馬超市、mini店線下零售體系,同時對外部合作夥伴開放入口。
產地倉:阿里數字農業的「新基建」
目前,阿里已有五個像昆明倉這樣的產地倉在全國投產,其餘4個倉庫分別位於陝西西安、山東淄博、四川成都、廣西南寧。加上在建、已建的20個銷地倉,這張數位化的農產品流通網絡一年可以支撐100萬噸生鮮農產品的加工運輸。
這也是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以下簡稱:阿里數農)繼去年首次公開亮相後對外公開的第一個成果。
產地倉不僅僅是商品的中轉、包裝中心,更重要的是對農產品消毒跟保鮮處理,同時對農產品進行分級,完成從農產品到商品的轉化。
「產地倉是我們阿里數字農業的新基建。」 阿里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這樣評價產地倉的戰略地位。
他表示,農產品上行最難的就是「最前一公裡」,而阿里重投入自建的數字農業集運加工中心(產地倉),是數字農業的核心。
他認為,相比於以前小規模模式,數位化產地倉能夠通過智能化提高商品分級成功率,變好的農產品為好商品是產地倉的核心能力。
「我們核心業務模式是,構建產供銷全鏈路數位化,這個產地倉就是核心環節。」李少華介紹。
李少華透露,明年阿里還將在全國開展三至五個產地倉,打造八至十個大規模農業分級分類生產倉,縮短田間到餐桌的距離。
阿里做農業沒有短期KPI
「阿里數農於2019年9月成立,我們希望在過去六年聚焦農業農村的基礎之上,用數位技術幫助農民實現畝產一千美金。」 阿里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在2020數字農業50人論壇上表示。
李少華分析,阿里做農業與其他公司的區別之處在於,第一是重投入模式,即產地倉為核心的數字農業;第二是自營模式;第三是進入農業源頭端,和農業生產、農業流通環節每一個農民、每一個企業一起承擔整個產業的風險;最後是戰略定力,即將其作為長線任務,希望用三年、五年甚至更長周期來看其成果。
「阿里做農業沒有短期KPI,我們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李少華稱。
他認為,僅僅靠阿里是不可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農業,所以要藉助科技的力量,藉助更多社會資源一起來做。
阿里已曾與農業農村部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並在全國落地了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這些基地有一百多個盒馬村,還有100多個農民合作社共建基地已經投產。以產銷模式來看,阿里擁有接近一千個相對固定的農業基地,已經進入到整個生產的流程。
圍繞數字農業,阿里計劃分三個階段來做:實現農產品從產品轉變為商品,從商品到品牌的過程,並擁有一套完整的全國的冷鏈物流、供應鏈體系以及銷售能力;實現農業的金融服務,包括農業的供應鏈的金融,包括農業的保險;籌備農業種植過程的數位化,以及種植過程整個數位化的支持。
除了今年在全國建設五大農產品產地倉、形成集運樞紐之外,為縮短供應鏈配送路徑,阿里數字農業還將建立一個全國的冷鏈物流體系,計劃在全國建設20餘個銷地倉,目前,一半以上銷地倉都已運轉。
阿里巴巴數字農業在完成基地大規模採購以後,會進入盒馬、大潤發、淘寶、天貓、餓了麼等阿里體系內的所有線上渠道。阿里打造「產地倉+銷地倉」模式後,數位化農產品流通網絡將初步成形,一年可支撐100萬噸生鮮農產品送往全國餐桌。
今年,阿里已初步建成以大數據、雲計算支撐的數字農業基礎設施: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從源頭組織「數位化生產」;670多個菜鳥縣域物流共配中心、5大產地倉和全國各地的銷地倉及盒馬、大潤發門店構成「數位化流通」網絡;淘寶天貓領銜「數位化銷售」矩陣。
未來數字農業如何幫助農民富起來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副司長陳勇認為,數字農業已經成為引領創新和驅動農業轉型升級的先導力量,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制高點。
「阿里巴巴聯合「三農」領域的專家、院士,共同推出「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是一次新的探索,希望阿里通過此次嘗試,進一步提昇平臺銷售農產品質量,在優質優價的前提下,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農產品購買渠道,助力農產品出村進城,讓農民分享更多網際網路發展紅利。」
「昆明倉是改變我們農業非常好的一個實踐,很有意義,很有價值。這個過程中怎麼來做我覺得不僅僅是賣,賣很重要。市場要前置,我們農民的生產沒有市場前置,有些時間往往多種,賣不了好價錢,農民滿腔熱情種養,卻沒有得到相應理想的效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表示,現代農業是多元產業融合、多功能拓展。怎麼做到?要靠科技創新,要靠全社會協同。科學家與阿里要努力解決技術關、市場關、效益關,做價值的整合者、放大者和共享者。
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院長劉豔曾經長期在農業農村部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參與創建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她發現一個現象:科學家研製的品種好、技術好,農民種得也好,就是賣不出好價錢,等於科學家最終沒幫到農民。「農業科技和網際網路技術緊密結合,初心就是要解決中國農業最難、最頭疼的問題。」她說。
李少華表示,阿里將聚焦「三個創新」,與農業科學家和社會各界一起努力,探索實踐數字農業,讓農民富起來。
在技術創新方面,阿里將支持農業科學家激活農業大數據,幫助農業生產者精準規劃管理,提高農戶的生產效益和資源利用率;
在業務創新方面,阿里將推動13個涉農業務,對接農業科學家的全產業鏈創新系統,用數位化打通「研-產-供-銷-服」全鏈路;
在模式創新方面,阿里與農業科學家將著眼破解農業關鍵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共同探索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模式、新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效益,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