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獐子島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幾乎在獐子島扇貝每一次出事後,地方政府的身影均有閃現。補助,是地方政府給予獐子島最直接,也是力度最大的扶持。
(原標題:扇貝花樣死亡獐子島屹立不倒追問:魔幻戲碼「關鍵先生」六度補助1.8億)
[摘要]
時代周報記者 黃嘉祥 發自深圳
「結果就是死亡是肯定的,大部分都死亡,而且確實是這段時間發生的。死亡原因相對比較複雜,還需要進一步地去研究。」11月18日,大連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俊表示,赴獐子島的專家組調查結果已經上報。
兩天前,在獐子島(002069.SZ)因扇貝「大規模自然死亡」深陷輿論風波後,11月16日,大連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到獐子島扇貝受災海域進行抽測分析(獐子島提供協助)。
然而,專家組的到來似乎並未能撥開籠罩在獐子島上空的迷霧。
11月11日晚間,獐子島發布公告稱,底播扇貝在近期出現大比例死亡,其中部分海域死亡貝殼比例約佔80%以上。公司初步判斷已構成重大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減值風險。
這是繼2014年扇貝集體「跑路」、2017年扇貝「餓死」、2019年一季度再度「跑路」之後,獐子島扇貝5年內第四度在A股市場上演魔幻戲碼。
一片質疑聲中,11月14日晚間,獐子島公布2019年秋季底播蝦夷扇貝抽測結果,預計核銷存貨成本及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合計金額約2.78億元,對公司今年經營業績構成重大影響。
事發至今,獐子島扇貝本次大批量暴斃的具體原因尚未可知。蹊蹺的是,據媒體報導,距離獐子島僅40分鐘航程的海洋島鎮,扇貝卻收成良好。
昔日的「海底銀行」究竟怎麼了?是天災還是人禍?公司管理存在怎樣的問題?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頻頻出現「扇貝」荒唐事件,為何這些年來獐子島沒有被退市?地方政府,尤其是作為獐子島大股東的長海縣獐子島鎮政府,在這當中又扮演著怎樣的關鍵角色?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2014―2019年前3季度,地方政府給予獐子島的補助約1.8億元,成為其成功保殼的一大助力。更耐人尋味的是,獐子島還曾在2015年最後一天「踩點」收到了1900萬元的政府補助。
連日來,時代周報記者多次致電獐子島,並將相關問題以郵件形式發至公司董秘郵箱,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在扇貝死亡事件爆出後,獐子島股價連日下挫,截至11月18日收盤,報收2.45元/股,相比11日3.0元/股的收盤價,跌幅達18.3%。
成敗「底播扇貝」
根據11月13日晚間獐子島對深交所問詢的回覆,其否認隱瞞減值的情況,稱從截至10月末的採捕作業生產、產銷量數據以及蝦夷扇貝產品狀態看,底播蝦夷扇貝並未出現異常情況和存貨減值跡象,公司此前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不存在隱瞞減值跡象的情況。
14日,獐子島初步給出了這次扇貝大規模死亡對2019年經營業績的影響,「預計核銷存貨成本及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合計金額約2.78億元,約佔截至2019年10月末上述底播蝦夷扇貝帳面價值30690.86萬元的90%」。
成也底播扇貝,敗也底播扇貝。
告別傳統捕撈作業、推行底播養殖,是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帶給獐子島當地居民的一大改變,也是吳厚剛當時獲得當地信任的一大因素。憑藉底播養殖模式,獐子島不斷擴大養殖規模,一度成為知名的上市公司,2008年更創下每股151.23元的紀錄,成為滬深兩市股王。
然而,僅6年後,2014年以來,獐子島卻變身成為A股市場上的反面教材。5年來,獐子島因扇貝也損失慘重。
2014年,因扇貝「跑路」事件,獐子島對底播扇貝核銷及計提跌價準備超過10億元;2017年,因出現集體「餓死」事件,該次存貨核銷及計提跌價準備影響合計6.29億元;再加上此次2.78億元的計提,獐子島三次合計在蝦夷扇貝資產上損失近20億元。
這也遭到了監管層的質疑。
14日晚,深交所再次火速下發關注函,要求獐子島說明對蝦夷扇貝死亡的判斷依據是否充分合理、是否存在財務「洗大澡」情形等。
根據公告,目前公司海域底播蝦夷扇貝非正常死亡情況可能還將持續,部分海域畝產水平尚存在不確定性。在死亡原因未明之前,獐子島下定決定不再大規模發展底播扇貝。
獐子島在未來運營計劃中稱,進一步關閉海上敞口風險。規劃自2019年度至2020年6月底之前,完成放棄海況相對複雜的海域或暫停部分適用海域約150萬畝,根據海域使用相關規定,每年可節約用海成本約7000萬元。同時,自2020年始,底播蝦夷扇貝由規模發展階段向中試探索階段調整,每年中試蝦夷扇貝約10萬畝,基本關閉底播蝦夷扇貝增養殖風險。
六度補貼1.8億
獐子島頻頻上演魔幻戲碼,卻始終在A股市場上屹立不倒,地方政府在這其中扮演著「關鍵先生」的角色。
獐子島的前身是成立於1992年9月的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體所有制企業。2000年,獐子島鎮人民政府成立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接管了獐子島鎮政府持有的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有限公司股權,持股比例為70.70%。
2006年,改制後的獐子島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截至目前,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依然是獐子島的控股股東和實控人,持股比例為30.76%。
鑑於獐子島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幾乎在獐子島扇貝每一次出事後,地方政府的身影均有閃現。
補助,是地方政府給予獐子島最直接,也是力度最大的扶持。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2014―2019年前三季度,獐子島分別獲政府補助4107萬元、6543萬元、3020萬元、726萬元、3044萬元和773萬元,共計約1.8億元。
很大程度上,獲得政府補助也成為獐子島屢次扭虧為盈的一大因素,也因此多次遭到深交所問詢,質疑其持續經營能力。
多位市場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地方政府為了政績,為保殼,給企業補貼的情況較為普遍,但也變相慫恿上市公司違規,而是否濫用財政補貼也值得考究。
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2015年12月31日,獐子島「踩點」收到了來自縣鎮兩級政府共計1900萬元的補助。而2015年三季報顯示,獐子島2015年前三季度扣非後淨利潤約虧損1.02億元。
在2016年2月26日發布的2015年度業績快報中,獐子島稱實現經營業績扭虧為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44.46萬元。不過,時隔2個月,因與會計師就業績出現分歧,獐子島進行業績修正,由盈轉虧,2015年公司虧損2.43億元,加上2014年虧損11.89億元,連續兩年虧損被ST。
2016―2018年,獐子島的淨利潤分別為7959萬元、-7.23億元和3358萬元。雖然獐子島2016年保殼,但其扣非淨利潤仍然虧損。
把「殼」保住
除了資金補助,地方政府亦通過成立相關工作小組,幫助獐子島進行應對,其中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便是維穩、保殼。
2018年,證監會對獐子島進行立案調查,並於今年7月公布調查結果,認定獐子島及董事長吳厚剛等人涉嫌財務造假、虛假記載以及未及時披露其他信息等問題,證監會對吳厚剛採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對獐子島給予警告並處以60萬元罰款。
根據證監會的調查,獐子島涉嫌財務造假,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其中2016年,獐子島虛增利潤1.31億元,追溯調整後淨利潤為-5543.31萬元,業績由盈轉虧。根據證監會調查結果,追溯2016年和2017年業績調整之後,獐子島從2014―2017年則連續四年出現虧損。
證監會公布調查結果後,吳厚剛第一時間就對外表示,公司和被罰管理層都將進行申辯。
據媒體報導,長海縣委、縣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立即成立長海縣獐子島集團處罰事件維穩應對領導小組,統籌研究決定獐子島集團處罰事件維穩應對工作方面的重大事項。同時,按照縣委縣政府工作部署,獐子島鎮也成立了獐子島集團處罰事件維穩應對領導小組,並啟動相關預案。
這次也不例外。據媒體報導,近日,大連市政府已經組織金融局、農業農村局、證監局等部門召開會議,聽取了吳厚剛所做的秋季抽測及風險應對工作匯報,大連市副市長靳國衛出席了本次會議。
靳國衛指出,因為獐子島集團之前出現過兩次災害事件,被市場質疑過造假,這次要充分關注市場投資人對公司可持續經營能力的質疑。要全力化解和避免退市風險,包括引發連續虧損、淨資產為負原因等。全力化解公司經營風險,包括資金鍊斷裂風險、經營困難風險等。
「這次扇貝大面積、大比例死亡,最終還是會形成一部分的減值損失,對我們今年的業績會構成一定的影響。但是處罰退市的這樣一個條件,是有法律法規的。我們即使今年虧了這麼多錢,按照相關的法規,不觸及退市條件。」11月14日,吳厚剛對媒體表示。
11月12日,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獐子島利用了制度漏洞,沒有連續三年虧損退市,重大違法違規退市也沒有明確的標準和尺度。監管部門立案調查,很難認定財務造假,公司業務的特殊性與難核查性,導致即便有疑點,認定其造假也很困難。
「與其靠監管,還不如靠市場,投資者不信任公司,應當用腳投票,其股票面值跌破1元也會退市。」王驥躍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