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導讀===
國信18支兇猛部隊各佔山頭 500投行像餓狼尋食(本頁)
國信大帳單:9年賺下180億 泰然九單挑55券商
國信的矛和盾:對立糾結又神奇統一 到底做什麼樣的券商
國信秘聞:68諸侯屠城似搶地盤 陳革從不妥協高佣金
泰然九秘聞:1號營業部利益鏈條 「內參」發動轟炸
===本文閱讀===
國信18支兇猛部隊各佔山頭 500投行像餓狼尋食
國信保代120人,18個投行業務部門採用項目組承包製,憑本事吃飯,部門之間幾乎沒有交集
胡華勇有足夠理由感到驕傲。
從成為第一批保薦代表人以來,胡華勇就一直在國信證券。最初,他只是一個普通的保代,跟現在工作在國信的120個保代一樣是龐大機構中的一員。
胡華勇現在站到了這個機構的頂端,國信投資銀行事業部總裁。他擁有一支足以笑傲國內任何券商的投行隊伍。這也是國信證券最樂於談論的宣傳點。
投行部接近500個工作人員,保代達到約120個,準保代約50個。僅保代的數量就足以媲美一家中型券商的整個投行部門。
2004年保薦制實行,迄今為止,國信投行的業績也稱雄業界。從2004年5月截至今年5月16日,國信共完成IPO項目90個。其中,2010年完成31家。這一年投行淨收入17億元。
沒有人質疑國信在行業的地位。他們給自己的評價是綜合實力第三名。
誰還記得那個1996年年底的深圳國投證券?掩蓋在君安、華夏、國泰等券商的光芒下,與中信、中金一起韜光養晦。
也沒有人知道,將人海戰術應用到極致的國信投行,如何顛覆自己。
18支兇猛的精銳部隊
「國信這兩年發展得太快了。」這是另一家投行人士的感嘆,業界都擦亮了眼睛想一窺究竟。
國信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兇猛風格。投行業務部被外界稱為「獨立國協」,有能力承攬到項目就能去做。
國信投資銀行事業部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分設了共計18個業務部門,以數字命名。據國信內部員工說,總部深圳設有大概6個分部,北京2個。
2004年,國信投行的隊伍從150人減少到70人。也是在這一年,保薦制度開始實施。在保薦制之前,國內普遍採用額度制,上市額度由地方政府調配。政府選擇企業、推薦企業。胡華勇有一個深刻體會:「保薦制就是把這個權利放給了證券公司、保薦人,由保薦人去選擇企業。」他說:「以前國信投行沒有權利選擇企業,只有跟地方政府搞好關係。」
國信證券投行業務二部總經理廖家東現在還記得1990年代剛進入國信證券的時候,最尷尬的是不斷向客戶去說明深國投證券究竟是一家什麼樣的證券公司。1997年,他跟一位領導到一個自治區承攬業務,多方溝通之後,才有一位分管證券業務的區領導答應接見他們,但是一得知公司的資產規模、相關業務後馬上就表現得意興闌珊了。
2004年尚只是預示著一個轉折的可能性,這一年,國信三個IPO項目成功上市。保薦人有胡華勇,有現在國信上海部門老總吳衛鋼,還有因涉嫌PE腐敗而正被通緝的謝風華。
2007年,國信投行IPO項目迎來了一個小高潮,全年完成16個項目。2010年則是最為輝煌的一年,全年完成31個IPO項目。今年截至目前,國信完成IPO項目16個,居行業首位。
榮盛石化(002493)這個項目國信做了3年,由業務十七部負責。胡華勇稱這是國信投行「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單IPO」。該項目募集資金30億元。榮盛石化的董秘全衛英評價國信投行為「狼性團隊」。
胡華勇每個月都要主持一場績效分析會,針對18個業務部門的績效進行實時跟蹤。這18個業務部門之間不進行合作,財務獨立,各自分別承攬項目,完成項目。內部員工告訴理財周報記者,分部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尤其在爭奪項目方面需要協調。
投行大船的困惑
國信的投行大船上擠滿了人。事實上,人海戰術是國信的一貫做法。
2004年,國信投行隊伍從150人減少到70人後沒多久,國信承接了大鵬證券的投行業務,團隊增加了30多人。
2005年開始,國信逐漸從其他券商處直接引進整個項目團隊,隊伍迅速恢復到150人的規模。2007年一年,國信投行再次增加了100多人,規模達到約300人。投行團隊依然稱雄國內券商。
到2010年,國信的投行團隊更是接近500人。
去年的年度新員工培訓會議上,胡華勇對眾人說:「目前,在國信整個架構裡面,衝在第一線,真正發揮作用的,都是1997年到2000年和2004年、2005年這兩年招聘進來的人。」
1997年到2000年這一批的代表是吳衛鋼、張群偉,他們分別是上海幾個業務分部的總經理;2004、2005這一批的代表是龍飛虎,他現在是投行督導辦公室主任。
人雖然多,國信投行採用的是項目組承包製,簡單說,就是個體戶模式,各幹各的,憑本事吃飯。由此,將員工積極性發揮到極致,從而將國信投行模式做到極致。
一位已經離職的原國信北京分部的保代告訴理財周報記者,因為在北京,他從沒去過深圳總部。不同業務部門之間幾乎沒有交集。
另一位國信保代則告訴理財周報記者,具體有多少個業務部門他並不清楚。「十七八個,業務部可能分拆、合併,發生變化。」平均一個業務部大概有「三四十個人」。如果有項目的時候,業務部內部再組建起一個4-5個人的小組去做一個項目。
「業務部之間當然存在強弱關係,有些部門承攬能力強一些,項目多一些。」根據理財周報記者拿到的資料,2010年,所有業務部中,業務六部表現最為突出,實現淨收入近3億元。有8個部門項目淨收入超過1億元。
可是,在2010年以前,每年都有業務部門出現虧損情況。
業務部之間財務獨立,據外界投行人士分析說,項目小組的費用應該都是統一在業務部報銷,發獎金的時候可能小組與小組之間就不一樣了。
但上述人士認為,在這種模式下容易出現資源浪費。比如一個業務部的保代正閒著,另一個業務部缺一個保代,卻無法實現調配。人力成本也相當高,物極必反。讓胡華勇頭痛的,也正是這種被國信證券做到極致的項目承包製。胡華勇本人也曾向同行問計,該如何突破國信當前的投行機制瓶頸。
但是該人士稱國信的這種模式也有自己的好處,至少需要裁人的時候可以直接裁掉整個業務部。
而國信這種項目承包製也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山頭主義」文化。國信這種「山頭模式」自有其歷史淵源。胡華勇本人出身於國信的一個團隊,他是從團隊中成長起來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國信現在的諸多高管,比如龍飛虎、廖家東、張俊傑、吳衛鋼等人都是從國信的團隊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更習慣於單個團隊的管理模式。
保薦 直投 投顧背後的風險隱憂
國信投行「包工頭」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國信投行的敞口風險。
「國信投行隊伍龐大,保薦人多,包工頭這種模式太粗放,質量控制難以統一。國信投行在內部管理環節上還是比較薄弱的。」上海一位長期跟蹤國信證券的機構人士表示。
時間證明,國信投行保薦的項目不乏上市一年即業績變臉的情況。2010年,國信證券保薦上市的31家公司中就有5家,上市不到一年,業績出現變臉。其中,永安藥業(002365)淨利潤下滑29.12%,中南重工(002445)業績下滑26.9%、亞星錨鏈(601890)業績下滑20.14%。
而加劇國信投行風險的是,國信運用自如的保薦 直投模式。
券商「保薦 直投」模式素來遭外界詬病。國信證券充分抓住了這個處於政策灰色地帶的機會。
胡華勇在擔任國信投行事業部總裁的同時,也是國信全資子公司國信弘盛的董事長。國信弘盛主要負責直投業務。
除胡華勇之外,投行部門的龍飛虎、龍湧、郭永清、張建軍等保代也都是國信弘盛投資決策委員會的委員。
根據國信弘盛網站數據顯示,該公司所投項目中已有6個成功上市,這6個項目的主承銷商皆為國信證券。
除了內部曖昧合作外,國信投行還把利益鏈條伸到了外面。
國信與深圳和泰成長創投之間的關係一度引起過外界諸多揣測。投行與創投機構的關係早已不是秘聞。一家創投機構的負責人告訴理財周報記者,創投與投行或多或少都有合作。
深圳和泰創投曾四度搭上國信證券的便車,在IPO前精準入股,越來越引發公眾注意。
去年3月江西三川股份(300066)上市以後,深圳和泰創投與國信首度攜手亮相。此後,在國信證券保薦的安居寶(300155)、恆大高新、江粉磁材中,深圳和泰創投幽靈般如影隨形。
深圳和泰創投的40位自然人股東來自廣東、北京、江西、浙江等全國多個地方,各自有工作或者無業,但均不與國信證券存在關聯關係或者代持。儘管相關方已經出示了深圳和泰創投和國信證券不存在關聯關係的證明,但必須承認的是,國信證券是深圳和泰創投的財務顧問。
國信大帳單:9年賺下180億 泰然九單挑55券商
大股東深圳投控9年共獲現金分紅10.55億元、華潤深國投獲9.5億元、雲南紅塔獲6.35億元
你了解多長時間的國信?
把它放到2002年-2010年這樣一個區間看,它是什麼樣子?
9年來,總資產翻了7倍,由87億增至649億。淨資產翻了6倍,由30億增至174億。淨資本翻了5倍,由23億增至125億。
9年來,累計實現營收391億元,複合增長率43%;累計實現淨利潤180億元,複合增長率66%。
9年來,靠經紀和投行業務打響名氣。經紀業務上,打造了泰然九「神話」營業部。投行業務上,2006年以來主承銷商家數連續位居行業前五。
9年來,6次現金分紅32億元,佔同期淨利潤的18%。
9年淨利複合增長66%
近幾年來,券商的評價體系及考核指標在發展中不斷完善。
在中國證券業協會的年度排名榜中,2002年以來,國信證券的經營業績和主要財務指標都榜上有名,並緊跟中信、國君等大頭券商。一切數據顯示,國信證券的業績一直在持續增長中。
據統計,2002年至2009年期間,國信證券累計實現營收391億元,複合增長率43%;累計實現淨利潤180億元,複合增長率66%。歷經幾輪熊牛市更迭,國信證券淨利潤僅2003年虧損。
早在2002年,國信證券經營業績就比較拔尖。在證券業協會公布的主承銷商家數、股票主承銷金額、股基交易總額、淨資產等7項指標均排在行業前十。
經歷了2003年-2005年的市場低迷,券商整體業績下滑。2004年國信證券營收同比下滑20%,淨利潤更是由正轉負。2005年由於自營虧損1.3億元,營收同比大幅下滑74%。
然而,2006年是國信證券的突破年。自2006年開始,其經營業績和主要財務指標穩居行業前十。
在2006年,其總資產突破百億,2010年末達649億元,排行業第十,在非上市券商中僅次於國君和銀河。淨資產在2009年破百億,2010年末達174億元,行業排第九。
與業務發展息息相關的淨資本持續大幅增長,2009年突破百億,2010年末達125億元,排行業第七,將廣發、國元和西南等上市券商甩在身後。
去年,國信證券營收78億元,行業排第六,非上市券商中僅次於國君;淨利潤31億元,排第八。而淨資本與其相當的廣發,營收和淨利潤均排行業第二。
經紀貢獻59%,單泰然九超55券商
在整個券商行業中,經紀和投行同時在行業拔尖的非國信證券莫屬。
國信證券的業務結構並不特殊,同樣是經紀業務主導。2002年至2010年,其經紀業務佔營收比例中位數為59%。投行業務2002年-2005年收入佔比均達20%以上,2006年-2009年降至10%以下,去年則達22%。
根據證券業協會數據統計,2002年以來,國信證券交易總額一直位列行業前十,近三年來更是趕超海通和華泰,挺進前五,緊跟國君和銀河。
國信證券營業部求精不求多,單體實力雄厚。截至目前共有64家營業部,而實力超前的國泰君安、銀河證券的營業部數量均在200家左右。
不得不說的是其泰然九路營業部。該營業部2007年開始發力,交易額躍升至行業第四,2008年-2010年穩居行業前三,2009年曾登榜首。就拿2010年來說,該營業部實現交易額6745億元,超過了55家營業部的整體交易額。這三年來,該營業部對國信證券總交易額貢獻率分別達14%、15%、12%。
此外,其上海京東路、廣州東風中路、北京平安大街三營業部,三年來交易額均位列行業前十。
投行業務作為國信證券第二大收入來源,其在業內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國信證券擁有最大的保代規模,目前共有保代120人,準保代50人。2002年以來,主承銷家數排名保持在前十,但承銷金額並不出眾。國信證券投資風格和平安證券類似,主要挖掘中小項目。
就拿IPO市場來說,自2004年5月實行保薦制以來,截至今年5月18日,國信證券共承攬了91個項目,其中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佔64家,主板公司僅7家。總承銷額達697億元,市場份額約2%。2009年IPO重啟以後,更是受益於中小企業快速擴容,承銷金額和承銷家數都排行業前列。
今年截至5月18日,國信證券共完成了15個IPO項目,趕超平安證券,居行業首位。
9年分紅32億,佔淨利18%
持續盈利的情況下,股東回報如何?
2008年2月18日,國信證券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目前總股本70億股。
國信證券目前有5個股東,分別為深圳投控、華潤深國投、雲南紅塔、中國一汽和北京城建(600266),持股比例分別為40%、30%、20%、5.1%和4.9%。
國信證券股權演變比較簡單。自1994年成立以來,先後發生3次增資,註冊資本由1億元增至70億元。股東結構共有9家公司痕跡,除去上述目前的5家股東,還有國際合作公司、深業投資公司、深圳機場(000089)公司以及深圳機場(集團)有限公司4家半路股東。
國際合作公司是國信創始人之一,1997年將股權轉給深圳投控。深業投資1997年進入,1999年,將所持國信股權轉給深圳機場。2006年深圳機場將股權轉讓給深圳機場集團。不到半年,深圳機場集團又將全部股權轉給深圳投控公司。
理財周報統計了2002年以來國信證券給股東的回報(僅現金分紅)。根據每年年報中披露的利潤分配數據,9年來國信證券共實施了6次現金分紅,共計32億元,佔同期累計淨利潤的18%。記得之前統計過中信證券(600030)2003年至2010年8年現金分紅佔淨利潤比為24%。
2001年至2005年期間,國信證券僅2002年對股東實施現金分紅3993萬元。2006年至2010年,除了陷入金融危機的2008年,每年都給予股東現金回報。尤其是大牛市2007年,當年支付的現金分紅達11億元。
根據各股東同期持股比例可計算,大股東深圳投控9年共獲現金分紅10.55億元、華潤深國投獲9.5億元、雲南紅塔獲6.35億元、中國一汽獲1.6億元、北京城建獲1.6億元。
國信的矛和盾:對立糾結又神奇統一 到底做什麼樣的券商
在中國券商版圖上,國信證券是正統中的異數。
沒有一家證券公司像國信證券那樣,有如此多的對立糾結的邏輯和體系,但最終又神奇般地統一。
也沒有一家證券公司像國信證券那樣,極其成功,又如此失敗。
它浸潤著開放之窗深圳生猛的海風氣息,卻又打上地方國資的體制烙印。
它有著極其靈敏的市場嗅覺和應變能力,卻又臃腫龐大、戰略改革遲緩。
它曾經如此激進張揚,現在卻低調而茫然若失。
它求賢若渴高薪挖人,卻不吝施以最嚴苛的機制。
國信為什麼能成為國信?國信為什麼只能成為現在的國信?密碼,在不斷被破解。
我們關心的是,如此多重矛盾中,國信證券離真正偉大的證券公司到底還有多遠?
矛盾體國信的對立與統一
規模龐大的國信證券有著一套複雜的機制,事實上奉行的,是一套極為簡單甚至粗放的哲學。
國信證券最讓競爭對手困惑的是,表面上高效靈活、高度市場化,實際上又國企體制化、臃腫遲緩。
從某種意義上說,國信的業績是靠最原始的「人海戰術」撐出來的。公開資料顯示,國信證券目前有員工11876人,人數規模在106家券商中排名第二,僅次於中信證券(600030)15476人。目前,國信證券三大精銳部隊集中在經紀業務、投行業務和經濟研究所。經紀業務上,在42個城市有68個營業部,客戶經理數以千計;投行業務上,團隊人數近500人,有18個投行項目分隊、120個保代、52個準保代;經濟研究所有100個研究員,首席分析師14個。
靠著這種人海戰術,國信憑藉區區六十幾個營業部做到穩居排名前5位的總交易額。投行收入位列行業前列。
「國信這種人海戰術在牛市時沒問題,但一旦到熊市,負擔和風險就非常大。」上海一位券商人士表示。
而國信證券的焦灼還在於,相較廣發、平安,國信的公司治理還停留在國企機制主導階段。
「只要不涉及公司治理和高管治理的業務層面問題,國信的反應都很靈活,步子很大膽。也正是這種讓人無法模仿的市場靈活應變能力,成為國信的核心競爭力。」
「但是,一旦上升到公司治理層面,就裹足不前。胡關金離開後,國信證券在公司治理機制上,還是沒有明顯突破。」一位長期跟蹤國信證券的機構人士如此感慨。
國信的第二個矛盾在於,既高度協調,又混亂無序。國信證券奉行「個體戶」經營,
通俗地講,就是包工頭承包製。很早以前,國信就將營業部定位為「獨立的經濟單元」,大量放權營業部總經理。營業部間競爭關係遠大於合作關係。
國信投行業務更是典型的「大公司,小作坊」運作。18個投行業務分隊,人數不等,多則幾十人,少則十幾人,採取項目承包製。員工可申請成立獨立部門,組建小隊伍,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這种放養和無序,讓國信擁有了市場活性,但也難以標準化和流程化,更難以高效化。
國信模式和人才機制的艱難考驗
總結起來,國信模式是「人海戰術「和「狼性文化」的結合。把兩者結合到極致,便是國信的成功之處。但越是成功,越有可能物極必反。
關於國信證券人海戰術,可以算一筆簡單的帳。
2010年,國信淨利潤31億,員工11876人,人均創造利潤26萬。而中信淨利潤121億,人均創造利潤78萬。也就是說,中信1人創造的利潤抵得過國信3人。
再以人力成本最高的投行部門為例。國信2010年承銷48個項目,其中IPO32個。而國信有120個保代,若以每個項目兩名籤字保代推算,有將近1/4的保代顆粒無收。
相比之下,2010年,平安證券投行部卻憑藉只有國信一半的保代規模賺了24億,比國信證券還多賺6.6億。
「胡華勇(投行事業部總經理)自己也很苦惱,問我們究竟該怎麼突破國信現在的投行機制瓶頸。」深圳一位知名券商投行高管向理財周報記者透露。
「國信的業績是靠人堆起來的。保代的人工成本代價比較高。國信和平安一樣,都靠中小項目撐起。但平安採用的是標準化和流水線生產模式,成本控制得很好。」上海一位券商研究人士表示,「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的爆發能否持續是個很大的問題。國信必須逐步改變這種模式。」
而在人的問題上,最讓國信證券頭痛的是,高端人才流失嚴重。典型者,如前國信證券董事長胡關金,前經濟研究所所長蔣國雲。
「在國信證券,高管層很容易碰到天花板,包括決策層面的,很難再突破。胡關金之後,國信的風格越來越保守。歸根到底,國信證券對高端人才的激勵不夠。深圳國資在高管激勵機制上,不夠靈活。」前述研究人士表示。
國信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券商
從某種意義上說,國信是個有戰術而無戰略的公司。
國信還不清楚自己要成做什麼樣的證券公司。「事實上,國信這幾年並沒有多少進步,因為它始終沒有解決機制和戰略問題。」前述研究人表示。
兇猛的國信像一隻牙尖嘴利的狼,只是一口一口地拼搶市場,走精品網點路線,併購之路一直走得很猶豫。也正是如此,國信在籌備上市前夕放棄了併購華林證券計劃。
而競爭對手中信走的是決然相反的路。近年來,中信的擴張以收購營業部和國際化方式為主,戰略規劃和節奏把握得非常好。相比國信小口小口吃肉,中信更像頭虎。
國信證券走到今天,靠的是集約化、精品化、人海戰。問題是沒有人知道,人海戰在將來能走多遠。
這個大大的問號,擺在了國信證券面前。它必須想清楚自己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國信秘聞:68諸侯屠城似搶地盤 陳革從不妥協高佣金
國信證券經紀業務的江山,是靠68個如狼似虎的精銳營業部打下的。而且,無論佣金戰怎麼打,絲毫不影響國信證券笑納高佣金,越戰越勇。
本周,理財周報記者分頭前往國信最富盛名的泰然九營業部、紅嶺中營業部,直搗黃龍,一一解開國信經紀業務模式,以及他們操縱股票背後的龐大利益鏈條。
68個營業部精銳部隊開戰
經紀業務是國信證券當仁不讓的一面旗幟。
總體而言,國信證券的經紀業務在市場上有很大的地位,但最讓人驚嘆的不是那乾巴巴的50億這個數字,而是國信部手中的每一個營業部,都像歐洲著名的斯巴達精銳部隊,以一當十,甚至敵千軍萬馬。
國信證券官方網站顯示,國信只有68個營業部,而且有4家是今年新設的。這麼少的數量在大券商中極其少見,甚至比一些中小券商還要少。比如齊魯證券、安信證券就分別有145和114個營業部。
「國信證券走的是精品化路線,一個營業部抵得過人家五六個營業部。」上海一個長期跟蹤國信證券的研究人士表示。
目前,國信的營業部網點只有銀河證券的三分之一,後者是營業部最多的券商。但是,其去年全年交易總額卻緊追銀河證券。
就各大券商每個營業部的部均交易額來講,國信在國內處於絕對的優勢。2010年,全國總共有4630個證券營業部,共115萬億的交易總額,也就是說,每個營業部的平均交易額為248億元。而國信證券去年有63家營業部發生了交易,交易額合計5.49萬億,其部均交易額為872億元,是總平均水平的三倍有餘。
全國滬深兩市交易額前100名的名單裡,國信的營業部佔了10個,其中深圳泰然九路、上海北京東路、廣州東風中路和北京平安大街4個營業部名列前十。
國信證券幾乎每進一戰地,就迅速圈地圈人,然後像一群亂中有序的鯊魚一樣,朝著當地第一名的方向瘋狂佔領市場。目前,國信的營業部在北、上、廣、深、浙、杭、南京、佛山等等城市都在前幾名。
「國信證券非常恐怖,每到一個地方,像是坦克掃蕩一樣,迅速拿下,弄得本地券商人心惶惶的。」東莞一位業內同行如此評價競爭對手國信。
核心人物陳革
為什麼國信證券的營業部能如此強悍?
一名國信北方某營業部的前任高管向理財周報表示:「因為國信模式不可複製」。
該高管總結,國信經紀業務模式三大優勢決定了國信證券難以被模仿。
一是營業部負責人按照企業家管理,充分授權,與此同時,獎罰分明。每年實行末位淘汰,「連續兩年不行,第三年就換頭頭」。國信營業部每年利潤的0.3%,當作提成交由營業部老總分配。營業部老總由總部任命,「副總、財務由老總提名任職,總部一般無異議。」
「營業部內部的管理上,多勞多得,有些客戶經理只有底薪收入,有些可能達到幾千萬。」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幾千萬收入的客戶經理在泰陽九路營業部就有好幾位。
二是國信經紀業務的不斷創新模式,市場紛紛模仿,但是「形似神不似」。
雖為國企,國信卻總是第一個吃螃蟹。比如之前首創的「銀券通」模式,迅速發揮先發優勢,早在胡關金時代就搶佔了資源。後來設立的投資顧問服務模式,也走在市場前頭。
「2003年的時候,佛山營業部就開展了投資諮詢服務。有著前期的實踐經驗,後面的營業部都跟著學。」此高管說。
「還有後期的『動態令牌』、『金色陽光』等等模式也是市場首創。」深圳振華路營業部的客戶經理楊小龍還說。
三是強大的經紀業務人才後備。該高管透露國信「有個後備幹部的朝陽計劃」。根據營業部推薦,每人2萬-3萬元參加培訓班,如果跳槽,這筆錢要由跳槽者自己支付。這個培訓班的班長,就是國信經紀業務事業部老總陳革本人。
但是國企仍然有國企的詬病,比如任人唯親。身為北方人的上述高管訴苦,南方營業部都交由廣東周邊的人負責,「這些人能拿到好的營業部資源」,離總部遠的營業部,則交給北方人負責。
「陳革原是廣州營業部的電腦部經理,後來任職營業部老總。然後去了深圳一部,再升職到經紀事業部。」上述高管說,「現在60多家營業部負責人,一多半都是陳革提拔的。」
四大等級服務維持高佣金
國信證券營業部最引人注意的,還是神秘、兇猛、精準。
現在,券商的佣金戰已經打到了萬分之六,甚至之三的極限,但國信證券仍然夠底氣咬定千分之一點五的佣金率不放。
「佣金高一些沒有關係,關鍵是要有料,要準。」泰然九營業部一位正在申請專戶泰然九的散戶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國信證券會將客戶細分,根據不同的需求推出不同的服務。比如其金色陽光財富管理服務,裡面將客戶分為四大級別,資產量在5萬-30萬的屬於金智慧等級,30萬-100萬屬於金鑽等級,100萬-300萬屬於金錦囊等級,300萬以上屬於金典等級。
「等級不同,服務的細緻程度就不同。級別比較低,就通知投資者大致的走勢,級別更高一層就推薦具體個股,而級別達到一定程度又推薦具體個股的具體節奏點。」深南中路營業部的黃亮分析師說。
理財周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前往深圳紅嶺中營業部開戶。「如果你有10萬以上的資金,我們可以給你開通紅嶺超短線簡訊服務,告訴你怎麼短線操作。」紅嶺中路一位投資顧問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
泰然九秘聞:1號營業部利益鏈條 「內參」發動轟炸
國信泰然九路營業部,似神,又不是神。
似神,它可以以營業部的名義打敗55家券商,它的《泰九內參》迄今粉絲無數。
不是神,再美好的神話都是人來抒寫的,它成功的背後很有可能是人為炒作股價。
深南大道,在這條深圳的大動脈上,自西向東大約12公裡處,有一條分岔路相連濱河大道,這就是泰然九,一條不足1公裡的小路。國信泰九這個「最牛營業部」便坐落於此。
人海戰術改變,泰九仍似神話
2010年,國信泰九全年兩市交易總額6745.26億元,在全國4630家營業部中排名第二。國信泰九以一家營業部之力在去年甚至打敗了55家券商,兩個太平洋(601099)證券的整體經紀實力都不敵一個國信泰然九。
國信證券單體營業部的能量之大,的確是眾券商嘆為觀止的。它的深圳紅嶺中路營業部也是大佬級人物。它還有上海北京東路營業部、廣州東風中路、北京平安大街等等。只要是國信證券有進駐的城市,其都會迅速上位,成為當地數一數二的營業部。
當然,國信泰九更像是一個神話。2007年之前,它還是一個默默無名的營業部。2007年兩市交易總額排名中,它以總交易額2157.35億元突然出現在前列。此後,國信泰九一路兇猛。
今年4月,共有589次異動交易上榜,國信證券的營業部共在龍虎榜上出現了366次,至少每兩隻股票交易異動裡就會看到一次國信。而國信泰九是登龍虎榜最頻繁的營業部,589次異動交易裡其就參與了95次。此外,上海北京東路營業部也上榜68次,不容小覷。
以國信泰九營業部所在的金潤大廈為中心,半徑100米的範圍內,有招商銀行(600036)、中信銀行(601998)、工商銀行(601398)、平安銀行和深圳商業銀行,還有光大證券(601788)、中信證券(600030)設立的營業部。
所以,在這不起眼的小路上,時常都是人潮湧動。他們有附近的上班族,但更多的還是各家證券公司的客戶經理。很多券商的營業部不在這裡,卻有很多客戶經理在此擺攤或附近銀行駐點,身兼發傳單、產品推銷、股票推薦等多職。
這種現象對於曾經的國信泰九來說,是常見的。那個時候,國信的戰略是「人海戰術」,據悉,2007年大牛市時,也就是國信泰九迅速上位的那一年,其擁有上千名客戶經理。正是這麼多人把國信泰九推上了「最牛營業部」的寶座。
現在,越來越多的券商把觸角伸到了泰然九路。國信泰九卻跟以前不一樣了。
5月16日,陰天,天公一副要下雨的姿態。光大證券門口站著好幾個客戶經理,在向路人介紹開戶的情況。深南大道和泰然九交叉路口有招商、英大的經紀人,中信銀行門前有國信證券擺的一張桌,但是不見客戶經理。對面的工商銀行裡還有好幾家券商設的臺。當然包括國信泰九,同樣不見客戶經理。
走進國信泰九營業部一樓開戶大廳,理財周報記者試圖以投資者身份在前臺諮詢佣金等事宜。前臺小姐告訴記者可以到外面找客戶經理詳談。偌大的開戶大廳,沒有客戶經理的身影。
不打佣金戰,《泰九內參》出擊
當路口工商銀行裡國信泰九的客戶經理出現時,她告訴記者,「剛拜訪老客戶回來。」這是一名在國信泰九待了5年的明星客戶經理。
任何在國信泰九新開的的帳戶,剛開始的佣金率都是0.15%。上述客戶經理說,「之後會根據交易量來微調佣金,不過也不會太低。」
同時,她還表示,如果是VIP客戶則是0.28%的佣金率,佣金雖高但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務。「比如說泰九內參,有投資顧問為你一對一的服務。」該客戶經理說。
不僅是國信泰九不打佣金戰,紅嶺中路營業部也如此。
紅嶺中路營業部是著名的「陽光私募大本營」。一業內人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最早的一批陽光私募基本上都在國信紅嶺中路開戶,因為這個營業部是最早探索陽光私募產品設計、發行的,以及與銀行信託關係,豐富的資源對陽光私募的成立和新產品發行幫助很大。」
據上述業內人士透露,國信紅嶺中路營業部目前管理資產約100億元,管理70-80個陽光私募產品。
深圳某陽光私募的帳戶之前就是開在國信紅嶺中路,其負責人說,「國信證券前幾年的影響力是真的不錯,它推薦的股票無論是散戶還是機構都會追捧,有時候會把那隻股票拉到漲停。」
而對於轉其它券商開戶的原因,該負責人表示難以承受如此高的佣金。「我們在國信證券的佣金率甚至比其它券商的散戶拿的佣金率還高。」,他說。
能堅持如此的高佣金,國信證券是有資本的。根據國信證券官方資料顯示,國信泰九擁有12個投資顧問團隊,共有37個投資顧問。
前不久,國信泰九花了重金打造《泰九內參》。《泰九內參》是一個集財經資訊、研究報告、股票推薦、操作提示等為一體的平臺軟體。
早年,國信紅嶺中路推出的《紅嶺內參》一度成為內地資本市場內參消息的領航者。《泰九內參》的發布,一方面提升了營業部自身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兩份內參打擂臺,一深圳私募界人士說,「可以看出國信內部的競爭都是非常激烈的,自己人打自己人。」
而前述明星客戶經理表示,VIP客戶5萬以上資金的便可以擁有《泰九內參》的帳戶,還可每天接收投資顧問即時發布的股票操作提示。30萬以上資金的客戶還可以通過《泰九內參》的聊天平臺或電話與投資顧問一對一交流。投資顧問和客戶經理會通過網絡或電話等方式向客戶推薦股票。
國信證券尤其是泰然九路推出的股票有向來很準,時常有股票因此漲停。更神奇的是這些多半是靠散戶的力量。有業內人士稱,「國信泰九是以散戶為主,紅嶺中才主要是機構。」
上述私募負責人認為,漲停不一定是大戶所為,國信證券推薦的股票一般都是根據熱點來的,散戶們很相信國信泰九的研究能力,很多散戶跟著國信的推薦去買,股票就上去了。
三波炒作股價,利益鏈浮出
國信證券營業部的消息為什麼這麼準?是巧合,還是靠強大的投研能力?一位已經轉行的前國信證券泰然九前高級投資顧問透露,國信證券消息「精準」的背後,其實有著一條從上市公司、國信機構大戶、國信經濟研究所、國信散戶、上市公司等方方面面的完整、龐大的灰色利益鏈條。
「我們有這麼多的機構客戶和大戶。他們每天的資金動向,我們都會跟進。機構進去後,我們在機構拉升股價之前,會通知你先買入,撤的時候我們會簡訊通知。」前述國信投資顧問說。
理財周報記者從這位國信泰九前員工處得悉,泰然九最常用的操作方式是分三步完成的。「首先,營業部和上市公司先溝通,機構客戶和一些大客戶開始買入股票建倉。這個時候,股票會有第一波的上漲。」
接下來,客戶經理會用電話通知營業部普通客戶買入。「之前,我們是用簡訊通知的,但後來為了保密不留痕跡,就改成電話通知了。國信散戶的能量非常巨大。深圳20%的散戶都集中在國信泰然九了。這個時候,股價再次被推高,漲第二波。」
最後,國信證券研究所不失時機,發布大量利好的研究報告,這時,整個市場將股價推向高潮。一般而言,機構大戶會在吃完第二波後就撤。」該人士透露,這種操作方式一般周期為半年。
該國信泰九前員工說,2010年二三季度,泰然九路便用上述模式,成功操作了冠豪高新(600433)(600433.SH)這隻股票。
「泰然九機構大戶資金進出入比較隱蔽,很難在公開信息裡面找到蛛絲馬跡。等你看到有異動上榜的時候,他們很多都撤了。」深圳一位深諳泰然九操作思路的投資人士也表示。
這隻名不見經傳的股票,在2010年8次上了異動名單,幾乎每一次異動背後都能看到國信泰然九的身影。2010年4月7日,泰然九路營業部買入冠豪高新1938萬元,同時賣出2062萬元;2010年4月26日,買入706萬元,賣出1231萬元;2010年9月28日買入2538萬元,賣出2672萬元。
理財周報記者注意到,2010年3月31日,國信證券研究所不失時機,推出分析師李世新題為《紙業奇葩,迎春綻放》的研報,給出目標價18——20元。這是國信證券給冠豪高新的首次推薦評級。而當時,冠豪高新的股價不過是13.64元/股而已。
不過,截至記者發稿之日,未能就上述國信泰九前高級投資顧問透露的信息向國信證券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