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芝加哥一名女護士將一則哭訴防疫物資短缺的視頻發到了Instagram上,又很快被轉至推特。引發軒然大波。
在視頻中,該名護士聲稱,她被告知自己必須前往有新冠病患的單元執勤,卻不能戴自備的口罩。為了保護自己的健康,只好辭職。
「美國沒有準備好,護士們也沒有準備好。」視頻中,這名護士哭訴道。
芝加哥哭訴護士的Instagram主頁。圖源自網絡
如今,視頻已從Instagram原址上被移除。
這並非孤例。全球化體系下,由於輕工製造業的外移,使得一項必需的基礎防疫物資——口罩,陷入了極度短缺之中。美國全境,口罩短缺的新聞不斷爆出,即便一線醫護也無法得到滿足。根據《今日美國》於當地時間4月7日發布的報導,肯塔基州一名患有肺炎、哮喘等基礎病的49歲護士因為拒絕在無防護的情況下照料新冠肺炎患者,行醫資格於3月31日遭到暫時吊銷;早先本刊發布的稿件中,一名身在紐約一線華裔女醫生亦直言:「N95口罩是很寶貝的,醫生們在N95外面套上外科口罩,這樣就能重複使用了。」
作為世界第一的發達國家,其口罩困局,究竟因何而起?又如何能夠得解?
短缺
礙於上述爭議事件在新澤西、芝加哥、加利福尼亞等地不斷發生。為了緩解符合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標準的口罩——主要是N95型號——短缺的困境,當地時間3月24日,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籤發了一系列防疫替代產品的緊急使用授權(EUA),並在其轄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官網上發布了該緊急授權的具體細則。
在這則最初發布的報告中規定,對於不符合NIOSH標準的口罩,只要滿足或擁有七個國家和地區,即澳大利亞、巴西、日本、韓國、墨西哥、加拿大和歐盟的標準或市場許可,可以申請緊急授權,獲準售給美國的醫院。
3月24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FDA)籤發的緊急授權準入標準
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最大口罩生產國——中國——的標準並不在此列。而且根據該項臨時授權的限制,中國生產的口罩,必須先通過上述七個國家或地區的標準認證後,才能獲準在美銷售。
對這種將中國標準單拎出來的舉動,有專家解讀為美國對「中國製造」的深度不信任,認為倘若放開標準限制,會導致劣質產品的傾銷。這種說法有一定依據支撐。3月20日左右,多家荷蘭媒體報導,3月21日運抵荷蘭的一批130萬隻標記規格為KN95口罩,氣密性與穿透率均不達標,「最多只有FFP0.8」——該事件被認為直接促成了3月31日中國商務部發布「五號令」。
但亦有業內專家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成立。早在3月底,在政府、醫院等單位直接採購方面,德國就放開了對中國GB 19083(醫用防護級別)口罩的無條件通行,不再要求獲得CE認證。而對於防護級別稍低的GB 2626(通常對應KN95),雖然德國方面在個別技術指徵上仍存有疑慮,但考慮到疫情緊急,仍然選擇了放開。
加拿大也在其政府官網中明確表示,滿足GB 2626-2006,GB 2626-2019,和GB 19083-2010的口罩,可以作為N95口罩的替代品使用。
加拿大政府官網上不同標準口罩的規格展示
多方拉鋸的結果是,中國境內的監管政策也在連續收緊。商務部於3月31日發布的「五號令」規定,自4月1日起,出口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紅外體溫計的企業向海關報關時,須「承諾出口產品已取得我國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書」,並且「符合進口國(地區)的質量標準要求。」海關將憑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的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書驗放。
4月3日,商務部「五號令」發布不到四天後,國家藥監局召開全面加強疫情防控醫療器械出口質量監管工作專題電視電話會議。會議明確了有關摸排、上報、規範、整頓、抽檢等五點要求。其中第三點規定:對未在我國取得醫療器械註冊證書及生產許可證書、或者未辦理醫療器械產品備案及生產備案的企業,一律不得出具出口銷售證明。
橫行的假證也成了被打擊的對象,中國新聞周刊早先報導,許多臨時轉產的廠家出口無門,急於取得認證,結果卻落入了各種虛假認證機構的騙局中。於是4月5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開展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用品領域認證活動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加大認證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涉及防疫用品的認證違法行為,提升認證實施有效性,不斷規範認證市場」。這項規定正是旨在對發假證機構進行打擊。
三張無效認證書
4月10日,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一則公告「53號令」,再次將監管嚴厲程度推至新高。「53號令」規定,海關將對醫用口罩、防護服、紅外測溫儀、醫用手套、醫用護目鏡和呼吸機在內的十多類商品,實施出口法定檢驗(法檢)。
隨著海關總署「53號令」的發布,意味著違規醫用口罩的生產、發證、出關三個環節均被徹底封死。無證口罩廠產出的不合格口罩,將再也無法通過正規渠道走出國門。
檢查力度空前之高,所謂的「灰色通道」也全部沒了保障。根據新華網4月16日電,自4月1日以來,深圳海關所屬皇崗、文錦渡、大鵬、深圳灣等海關查獲的偽瞞報醫療物資出口案件中,涉及的口罩數量已超過千萬隻。
一名資深國際物流從業者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近日,深圳海關將一批60立方米的貨物逐一打開排查,從中找出了六盒不達標準的醫用口罩。查驗力度由此可見一斑。
「防疫物資倒賣太瘋狂了,逼得海關只好二十四小時查驗。」該人士說。
鬆綁
不過,層層收緊的政策還是留下了兩個監管空白:「白板」和工業防護口罩。
「白板」是眾多口罩的前身,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半成品,只是差了一個打商標的過程。其可以用原材料名義報關,並不在檢驗範圍內。
根據業內專家解釋,這批以原材料報關的「白板」流向主要有三處。一是3M、霍尼韋爾等品牌的原供應商體系,這批「白板」的質量是達標的,出口均合法;二是無證廠家在國內生產,在國內貼牌,並以快遞、包機,或從第三國周轉等形式運抵目標國,法律風險最高;三是運抵目標國後再貼上雜牌商標,於eBay,亞馬遜等網際網路電商平臺販售。因缺乏相關認證,此途徑有遭到當地監管機構打擊的風險。不過,法律責任只落在當地的貼牌經銷商頭上,同出口方無關。
兩批白板貨。圖/受訪者供圖
工業防護口罩中,最緊俏的屬於KN95,在國內通常的語境中,KN95屬於「非醫用」口罩,其主要作用是抵擋工廠環境中的顆粒粉塵。但因其對氣溶膠有一定的防護作用,且氣密性相對普通的一次性醫用口罩等(YY/T 0969、YY 0469)更高,因此又被許多國家事實上充作醫用,成了N95的替代品。處在了一個模糊的中間地帶。
在疫情發生前,除了3M等外資品牌設立在中國的代工廠之外,正經滿足美國NIOSH標準,可以產出N95口罩的中國本土品牌只有上海大勝、日照三奇、廣州哈雷、上海港凱、知騰工業、仙桃中意、蘇州世康等少數幾家。但這幾家企業並非只供美國,而是需要應付來自全球的訂單,產能即便臨時翻倍,也是杯水車薪。
面對N95口罩全美短缺的現狀,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最初給出的指導是,建議將N95口罩留到氣溶膠產生風險最高的場景中使用,例如插管。而對於日常的看護流程,還是使用防護級別較低的醫用外科口罩為宜。但該說法立刻招致美國護士工會的強烈抗議,也引爆了本文開頭的諸多衝突。隨即CDC對其建議做了修改,建議任何有與新冠患者或疑似病患接觸風險的醫院職工都應配齊N95口罩、護目鏡、防護服與手套等全套防護設備。
需求不斷上升,「發國難財」的鬧劇在大洋彼岸也開始不斷上演。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新澤西州一家囤積3M口罩的公司遭到3M方面起訴,起訴的理由是不合理加價和商標侵權。當地時間3月30日,這家名為Performance Supply LLC的公司謊稱自己是3M公司的「特許經銷商」,試圖將原價單只1美元左右的3M口罩加價至600%,達到均價6.05美元一隻,賣給紐約市政府採購部門。涉案總額達到4500萬美元。
「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情況下,我們絕不會姑息這種欺詐、囤積居奇的行為。」在相關新聞發布會上,3M公司事務部副總裁說。「我們將堅持不懈地與聯邦和州執法部門合作,揪出那些趁著疫情為自己牟利的不法之徒。」
為挽回受損的商譽,3M試圖向這家公司索賠涉案金額的三倍。
為了遏制類似的防疫產品「炒貨潮」,3月23日,美國總統川普重新動用了《國防生產法》。將健康和醫療資源定義為應對新冠疫情的必要資源,適用於《國防生產法》規定的「禁止囤積和抬價」條款。該法案在1950年通過,初衷是為了促進國家安全所需的商品和服務的生產,穩定價格與工資,以服務韓戰的需要。
FDA也逐漸開始了對中國防護口罩的「鬆綁」。
「鬆綁」是在當地時間4月3日開始的。4月3日,FDA官網上新籤署了一份緊急授權令。相比3月24日籤發和3月28日更新的兩版授權,這一版是完全針對中國的KN95口罩所設。該項緊急授權函中提到,對於未經NIOSH檢驗的中國產防護口罩,只要滿足以下三項條件之一,可以直接以郵件形式向FDA提交相關申請:
1. 該公司中有至少一款其他型號的口罩已經得到了NIOSH的批准;
2. 需得到位於中國之外的一家監管機構授權認證;
3. 具有FDA認可的第三方獨立實驗室出具的檢測報告,以證明公司產品的性能可被接受。
「很苛刻。說白了,這三條規定最終還是會繞回到3月24日那份文件去。」在仔細研讀了這份許可後,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療器械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如是說。
放公司,不放標準——除了不同標準技術指徵的確有所差別外,此舉被一些專家解讀為美國利益相關方對中國標準的提防。此種假說認為,倘若直接將標準放開,GB 2626、GB 19083等標準將會推及全球,同42 CRF Part 84、EN149-2001等標準完成事實上的互通。這顯然是歐美許多老牌醫療器械廠商所無法接受的現實。
而在公司層面有選擇性的放開,則是最「聰明」的舉措,可以將解釋權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疫情過後,臨時籤發的緊急授權指令也可以被立即作廢。自由裁量權最大。
該通知中最早的一版附件顯示,第一批得到授權的防護口罩生產廠商僅有兩家:比亞迪精密製造和廣州威尼科技。但僅兩家公司顯然無法滿足美國全境巨大的物資需求。隨後表單更新速度逐步加快,截至今日,數量已經達到了87家。
這份緊急授權名單擴充後,國內的假冒偽劣手段也隨之精進。專門照著名單上的商標仿製。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曾收到一款名為「貝貝」的口罩推廣廣告,圖片上的口罩製造手法粗劣,其耳帶系由訂書針釘上。但因該企業註冊地在臺灣,相關的公告機構INSPEC也未開設公共查詢系統,真實性無從驗證。
一款涉嫌偽造的口罩,其耳帶系由訂書機固定。圖/受訪者供圖
除了給口罩「開源」之外,一些「節流」的替代方案也在同步進行。3月29日,FDA通過了一款N95口罩消毒設備的緊急授權。授權函顯示,這款品牌名為BATTELE的機器運行原理是採用霧化的過氧化氫溶液為口罩消毒,每批口罩所需消毒時間約為150分鐘。
不過,該設備操作流程繁瑣,亦有諸多限制:口罩上不可有纖維成分和殘留肉眼可見的血液等汙漬,並且需要配套的化學指示劑來觀測消毒是否徹底。
品牌名為BATTELE的N95口罩清洗器操作示意,每一批放入的口罩,需要對應的醫護人員做好標記。 圖/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
一言以蔽之,類似技術完全是臨時發明應急的新事物,從成本、操作流程等角度來考量,似乎並不合理。最終效果如何,仍未可知。
風險
在多方因素的影響下,口罩出口這一門看似簡單的生意,早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行為,而儼然成為混雜了政治、法律、科技研發、新聞輿論乃至意識形態等多方複雜因素的角力過程。
海外疫情初起時,「北新建材」案一度在國內輿論場上掀起了波瀾。該案指的是2009年起,美國多家房屋業主、房屋建築公司等針對包括但不限於北新建材和泰山石膏等多家中資、外資石膏板生產商在內的數十家企業提起的多起合併訴訟,要求賠償其宣稱因使用中國生產的石膏板而產生的各種損失。
美國石膏板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相關公告披露,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中國相關政府部門組織了兩次全國性石膏板專項檢查,檢查結果表明,北新建材和泰山石膏被抽檢產品全部符合質量標準,未發現質量問題。而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的調查報告亦顯示,中國的石膏板與原告所宣稱的含硫氣體和甲醛無關。
不過,由於中美雙方關於相關產品採用的標準不同,該爭端一直糾纏不休。直到2019年7月30日,北新建材才發布了關於同原告達成全面和解的公告。根據和解方案,泰山石膏將支付共計2.48億美元的和解費用,以解決此曠日持久的集體訴訟。
疫情期間,該案件被重新翻出,意味微妙。但無論歷史是否會重演,「高風險地區」都是業內人士對美國的共識。
「對這種國家,事事都必須小心,一點差錯都不能有。」一名負責幫海外客戶篩選廠家的業內專家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一點細節對不上,貨就可能在美國境內被查扣。」
一大法律風險,在於FDA籤署的緊急授權中有一項明文限制:N95口罩替代品的使用人群僅限於醫院工作人員,對於普通市民則未放開。而來自政府、醫院的採購需求通常會直接對接廠家,而非與私人籤約。這意味著,出口到美國的KN95口罩,流通鏈條上的各個節點中但凡有一環拿不出政府或醫院開具的採購函作背書,都可能被視為非法。
此外,《國防生產法》的存在也成了不穩定因素。前不久,根據《洛杉磯時報》報導,加利福尼亞州一家工會組織宣布,他們在海外對接上了一批3900萬個N95口罩庫存。但就在該工會與來自科威特的賣家取得聯繫,宣布即將拿下這筆訂單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卻突然出現,試圖援引《國防生產法》,將整批口罩截下。
最後,FBI卻意外發現,整場交易都是個騙局,根本沒有任何口罩可供扣押。儘管這是一起烏龍事件,但也側面說明,海外中間商倘若想往美國銷售口罩,另一端倘若不是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而僅代表各個州政府,這場交易仍談不上保險。
對炒家而言,除了未知的法律風險外,經濟風險也不可忽視。在國內,為了避免炒單、套利等行為,滿足NIOSH認證的老牌企業,如前述的上海大勝、日照三奇等生產廠家,如今都已經受到政府監管,將訂單有針對性地按順序安排給各個國家。理論上來說,不會有私單流出的空間。
但在市場上,打著「大勝」、「三奇」名號的口罩仍在不斷交易。除了假貨和欺詐外,一種常見的套路是「賭期貨」。在海外疫情暴發早期,一些「有遠見」的客戶果斷低價下單,並將交貨日期定在一到兩個月以後。交割期一到,直接聯繫下家客戶到廠提貨,現場現金加價交割。經過重重加價後,這些出廠價不過10元的口罩,平均價格高企到單只25元,甚至30元人民幣以上。對處於交易鏈後端的倒爺們來說,這個價格幾乎已不存在任何套利空間。
口罩上遊行業的擊鼓傳花也近乎瘋狂,口罩的原材料之一的熔噴布,價格已經從一月份的不到兩萬一噸,超過了50萬一噸,最高報價甚至一度到達70萬一噸。連熔噴布的上遊產品,高溶脂纖維和聚丙烯材料等,價格也在飛速上漲。
2020年4月10日,燕山石化公司熔噴布二期工程生產生產出熔噴布。 中新社發 胡慶明 攝
不少廠家苦於無米下炊,只好放眼境外。但進口的熔噴布各項指標往往達不到要求,產出的口罩難以通過技術檢測。以次充好的複合熔噴布和假布更是大行其道。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不少人用無紡布充作熔噴布,賣出20倍以上的價格,專門欺詐外行。
中間商層層加碼,亂象頻出,境外交易又幾乎被卡死。一邊嚴出,一邊嚴入。但暴富的故事依然在挑動著人們的神經。於是在有限的實盤交易基礎上,產生了十倍百倍的虛假泡沫盤。口罩生意已經幾乎扭曲到了外行一入場,就會被割韭菜的地步。
口罩、熔噴布、無紡布雖然產量有限,但隨著機器不斷轟鳴,每天都在生產、積壓;海外的買家仍在持幣觀望,且設下大量法規限制;全球的炒家依然在前赴後繼入場,希望分得一杯羹。擊鼓傳花之後,後續的價格是會繼續上漲,還是會在某個點上發生閃崩?關於這一點,大家都在賭。
截至發稿,美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總數已經超過75萬人,死亡人數超過4萬,兩項數據均居全球第一。
此外,獲得FDA緊急授權的中國口罩生產企業已經達到了87家,但對於中國總體標準的放開仍然渺茫。而分別在4月9日和4月15日,FDA官網又再度通過了兩款N95口罩循環消毒系統的緊急授權,運行原理同3月29日通過的最初款式基本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