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煥為日韓當代藝術「正名」

2021-01-07 大公資訊

  圖:李禹煥於本報專訪中,以「非也」方式闡述他的藝術身份\大公報記者周婉京攝

  每每談到藝術,總免不了要談論藝術家的身份認同(Identity),尤其是其作品在全球與本地影響下的文化表現。儘管如此,作為著名韓國藝術家、極簡主義者,李禹煥(Lee U-Fan)卻不言身份,不認為他的作品和藝術品市場中推崇的「抽象」、「空」、「虛無」概念有關。所謂的「抽象藝術大師」,不過是外界為李禹煥建構的身份,若問本心,他試圖詮釋的不過是發展在作品「對話」中的無限性。\大公報記者 周婉京

  李禹煥這一代韓國人,生處在一個躁動的時代。一九三六年出生於韓國的他,成長於日本入侵(一九一○年至一九四五年)與朝鮮內戰(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三年)的動亂情境中,而這樣的社會環境促使他一九五六年在韓國首爾大學藝術學院僅學習兩個月後,毅然前往東京的日本大學文學院研讀哲學。

  李禹煥被認定為日本「物派」(Mono-ha)與韓國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單色畫運動(Dansaekhwa)的領軍人物。記者在與這位韓國藝術家對話之時,他並非以韓語溝通,而是操一口流利的日語。李禹煥既讀老子、莊子、西田幾多郎,也讀赫拉克利特、康德、海德格爾、莫裡斯.梅洛─龐蒂,中西哲學思辨的排斥與融合也令其創作更具複雜性。

  梅洛─龐蒂曾在《知覺現象學》提出「現象與知覺互為被關係者(Relatum)」,書中重點解釋人類如何通過身體解讀知覺行為。其中現象與知覺的相互作用,即被李禹煥運用在他一九六八年的裝置作品《現象與感知B》中。他以一塊矩形玻璃板上放置一塊大石頭,玻璃板被壓裂(李氏後來把這件作品和其他作品一起改名為《被關係者》)。以至於他在一九六九年發表的論文《由物體到存在》(From Object to Being)清晰表達出他對物體物質性的思考。

  那時,李禹煥本以為離開日控下的韓國是一種正確的選擇,不料卻遭遇日本國內的動亂。一九六八年,日本國會再次重申美國─日本安全條約,並允許美軍在日本領土上進一步鞏固其軍事基地,這使日本成為美國在「冷戰」中的「亞太前線」,並將矛頭直指越戰。

  「物派」藝術家 面向材質本身

  當時,日本藝術展現出與日美關係相似的掙扎、矛盾性。以關根伸夫、吉田克朗、管木志雄為代表的藝術家在展覽《大地之母》上將「物派」推上日本美術史的舞臺,李禹煥亦在關根伸夫的介紹下參與到「物派」群體。這群藝術家開始對世界「原本狀態」(Aragamama)的事物進行研究,他們在思考為何人類一味強化自己對世界的意識,為觀念所困的人往往小題大做或過度解釋自己的行為,進而忽略了原本狀態下的世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期間,「物派」藝術家多運用土、石、木、鐵等素材,基本上不做加工,通過物質本身強調關係的存在。

  在後續作品《現象與感知A》、《系統A》、《體統B》中,陸續出現了石頭、玻璃、鐵板、橡皮捲尺等。這時,李禹煥將自己的創作總結成處理「石頭、玻璃、人(藝術家)」的三角關係,他拒絕「物化」意象,並引用莊子哲學進行解釋:「把一棵樹或一塊石頭僅看作樹或石頭幾乎等於沒有看見。樹和石頭既是樹和石頭,又不是樹和石頭。也就是說,一棵樹或一塊石頭是一個無窮的宇宙……把樹或石頭僅看作樹或石頭的觀者看見的不過是他自身具體化了的概念,把『樹』或『石頭』的意象物化了。」

  那麼這種「三角關係」發展至今經歷了如何變化?李禹煥回答:「因為多數藝術家都是先有一個概念,然後將腦中的概念落實到視覺表達上,所以他們會用不同的材料,例如玻璃、石頭等。但是我將玻璃、石頭和我自己擺在同等的位置上。我不會命令他們擺在這裡或那裡,也不會利用他們來表達我的思想。相反,我試圖建立一種交流。很多時候我們會和對方發生聯繫,甚至相互照應。作為這個工程的一個結果,我的部分作品就完成了。」無論梅洛─龐蒂抑或莊子,哲學只是李氏借來解釋自己作品的途徑,他稱自己為「指揮家」,因為解讀權終究掌握在「聽眾」手中。

  反觀李禹煥同時期的日韓藝術作品,曾被歸為「先鋒的日韓現代藝術」,直到近幾年才被正名為「日韓當代藝術的早期表現」。有趣的是,現代藝術強調對繪畫材料、描繪對象的純粹表達,而這種純粹性似乎也體現在李氏的當代藝術作品中。作為一個同時經歷了現代藝術(學界通常認為是一八八○至一九六○年代)、當代藝術(通常認為是一九六○年代以後至今)的「兩朝元老」,李禹煥極力否定自己藝術中的「現代」成分,否定現代主義中的殖民意味。

  反對現代藝術的「殖民」情緒

  「對於現代主義,藝術家傾向於將其個人視作『操控者』,所以藝術家會照?腦中所現而從事創作。他們總會說『這是我的藝術世界,這是我應有的風格』。」訥言敏行的李禹煥,講到現代與當代藝術的問題卻一反常態,異常激動,像是忽然打開了話匣子。

  他認為現代主義藝術中有?明顯的「殖民心態」,這是一種畫家對畫布的「殖民」,即:畫家在對待畫布時要掌握權力,創作他們想要創作的一切。這種思維在當代語境下並不適用。如今藝術的形態分異多樣,畫家和藝術家地位平等。於此,李禹煥通過他的筆觸和畫布有了對話、溝通。對李禹煥而言,他不是抽象藝術家,因為作品不屬於由他主導、控制的抽象表達。從「從線」到近八年持續創作的「對話」,筆觸以看似重複卻系統性的構圖方式排列?,時間和空間因素交互而成,同時空間在以一種無限性外延,透過畫布中的留白空間一直延伸到觀者的視覺經驗。

  二○一一年,李禹煥在紐約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舉辦個展「點畫無限」(Marking Infinity),集中展示了他近年繪製的「對話」系列。談到此系列如今的發展,他稱自己選擇以更為直接、坦率的方式來檢驗他自身,隨之而生的亦有對「無限」的新體會:「在『從線』系列時,『無限』的概念對我而言就像是—『時間從此開始,它亦從此結束。』而後逐漸地,我發現我對『無限』有了新的看法,畫布和我的筆觸再加上留白的空間,共同建構了新的『無限』,在這『無限』當中我能感受到畫布與筆觸,並且感到滿足。這不再是被我命名的東西,因為畫中的筆觸,與空白空間,自成了無限性。」

相關焦點

  • 上海雙年展線上講座:福武總一郎×安藤忠雄×李禹煥:「滲透...
    /22432005講座介紹2020年12月5日,第13屆上海雙年展第二篇章「生態聯盟」將為大家呈現一場由福武總一郎、安藤忠雄、李禹煥共同帶來的線上講座——「『滲透』—『海之復權』與鄉土重生」。值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圍繞現代性的批判遍及世界各地,一場被後世稱為「物派」的藝術流派在日本興起。這一流派以雕塑運動抵抗生產的概念,以此呈現自然狀態下的物與材料。李禹煥是「物派」的重要參與者,他創作了多件關注事物之間共存互惠關係的作品。自1968年於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舉辦的「韓國現代繪畫展」以來,李禹煥在日韓當代藝術界的交流發揮了關鍵作用。
  • 「立象與對話:李禹煥 王舒野 &杜大愷 劉巨德」在清華美院美術館...
    本次展覽試圖提出並探尋這樣的問題:東方的世界觀是否也應當成為當代藝術的哲學根基之一?東西方藝術如何在此基礎上展開對話?王舒野認為,像李禹煥這樣有著非常深刻思想性的藝術家來到中國參與交流,能夠帶來更深入的時代思考。本次展覽共收錄37件作品,其中李禹煥4件,王舒野9件,杜大愷15件,劉巨德9件,多數為近十年創作的繪畫作品,其中3幅為新近完成。這些作品植根於東方古典哲學和藝術思想,蘊涵世界精神和東方智慧,在形式探索中包藏著鮮活而又深邃的生命感悟,為觀察體悟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為當代藝術開拓了新的路徑。
  • 疫情之下神遊日本——Naoshima(直島)李禹煥藝術館
    Naoshima(直島)是瀨戶內海重要的以藝術為主題的島嶼,整個直島其實是一個大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不但坐落著好幾座高質量的美術館,在島嶼的各處還散落陳列著各式的藝術品。李禹煥美術館是一座以藝術家名字命名並全部陳列該藝術家藝術作品的美術館,把李禹煥美術館放在直島的開頭,並不是因為他的名氣蓋過其他藝術家(當然他的名氣真的也挺大),而是李禹煥本人,還有他所代表的日本當代藝術流派「物派」,對於日本甚至是世界來說太重要了。
  • 【AXD.品鑑】極簡主義建築的意義——品鑑安藤忠雄的「李禹煥美術館」
    「李禹煥美術館」是繼著名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了美輪美奐的貝內斯之家美術館及地中美術館之後, 於2001年6月在日本直島上設計並建成的第 3 個美術館項目。它被規劃在貝內斯之家美術館至地中美術館之間, 一處延展至入海口的平緩窪地上,形成地下美術館群落。
  • 大藝術家 | 李禹煥:我是本學派的頭號anti
    圖片來源:李禹煥工作室面對歐洲藝術對自己的青睞,李禹煥懷著警惕的態度。他並不認為歐洲藝術讚許的是亞洲藝術本身。在他看來,歐洲藝術經過長期的發展,現代主義走到了盡頭,很難突破現有的格局去攀登新的藝術高峰——李禹煥在這裡甚至用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因此他們把目光放在非洲和亞洲。
  • 日本「物派」藝術家李禹煥:用藝術探索物體和周邊聯繫
    作為上海種子第二章的開幕特別嘉賓,日本「物派」的中心人物、藝術家李禹煥也接受了訪問。李禹煥自幼受到東方傳統思想的薰陶,研究過老莊思想,在研習詩、書、畫的同時,對於山水畫的自然情趣和深遠寓境也頗有體悟。他推崇藝術行為個性化,指導與推動了「物派」的活動,對於「物派」理論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 對話|日本「物派」藝術家李禹煥:用藝術探索物體和周邊聯繫
    作為上海種子第二章的開幕特別嘉賓,日本「物派」的中心人物、藝術家李禹煥也接受了訪問。李禹煥自幼受到東方傳統思想的薰陶,研究過老莊思想,在研習詩、書、畫的同時,對於山水畫的自然情趣和深遠寓境也頗有體悟。他推崇藝術行為個性化,指導與推動了「物派」的活動,對於「物派」理論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 尋求相遇:《現場——對話日本當代藝術名家》在讀發想
    > 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潘力所著的《「現場」:對話日本當代藝術名家》集結了他20年來與日本建築師磯崎新、安藤忠雄、隈研吾,攝影家荒木經惟、杉本博司、蜷川實花,當代藝術家李禹煥、菅木志雄、
  • 當代藝術晚拍周四舉槌!精選拍品賞析
    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即將於7月9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下面讓我們聚焦拍場17件嚴選巨作,齊來一睹大師級風範!此作中蘊含的暴蠻,比西方抽象表現主義中的姿態繪畫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為藝術抒發與表達開啟了嶄新的一道扇門。
  • 克萊因藍原作亮相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年度特展「挑戰的靈魂」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供圖)  有一種藍,當它被大面積鋪滿在畫布上,顏色本身的密度仿佛具有磁力,呈現出鮮活而危險的質感。對於這樣的藍,一位法國評論人說,你的思想會比眼睛先看到。這抹神秘的藍,便是克萊因藍,以找到它的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之名命名。1960年,克萊因為這種藍色註冊了商標,命名為IKB。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為顏色註冊商標的藝術家。
  • 直島藝術群落:烏託邦式的藝術群島
    作為一個交通還不是那麼便利的孤島,卻每年都有非常多的藝術愛好者專門來「朝聖」,是的,朝聖,這是李青志在他的《空間革命·新世紀美術館進化論》中對直島藝術群落的描述。一座不大的孤島上卻有印象派大師莫奈、理察·朗、宮島達男、草間彌生、蔡國強、小沢剛、韓國藝術家李禹煥以及後現代主義攝影師杉本博司等眾多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但這還不是它最獨特的地方。
  • 知名畫家李禹煥的贗品風波:涉案達數百億韓元
    自己沒有親自加入籤名或序列號、交由畫廊負責的事情頻繁發生」陷入贗品爭議的畫家李禹煥(80歲)在上月30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出了上述這番話。為什麼唯獨李某的畫作陷入了尖銳的「贗品真實攻防戰」呢?李禹煥作品頻頻陷入贗品風波的原因隨著20世紀70年代後期李某成為知名畫家,需求劇增後為了滿足畫廊等的要求,李某在2年內「大批地」作了數百餘件畫作。正如李某所說的那樣出現了管理不嚴的情況,對於造假犯來說沒有比這更好的目標了。
  • 當代藝術 是當代文明的藝術表達
    當代藝術是否已經終結?在國際範圍內,以探索藝術自身形式規律為主的現代主義藝術,在1960、70年代完成任務。從此,藝術不斷向曾經不是藝術的領域拓展、滲透,泛化為「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既是藝術的終結,也是藝術的解放:生活就是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把自己的生活做成藝術,把自己做成藝術品。它回到了藝術的原點後再次出發:生活最重要,可以沒有藝術,不能沒有生活。
  • 為藝術,說走就走——直島
    」此行將參觀一個藝術的聚集地——日本直島讓藝術伴隨在您的身邊,24小時享受在藝術中您將與藝術「同觀」「同住」「同吃」限定人數約為6人(貴賓預展名額)目的地:日本周期:4天3晚本次活動「藝術+觀光、享受+觀展、欣賞+品味」
  • 日本最藝術的島嶼,相信你會愛上這裡
    直島最早被開發,藝術項目最密集,安藤忠雄、杉本博司、草間彌生、藤本壯介、內藤禮......島內作品就包攬了日本當代著名的藝術家建築師。眺望大海的黃南瓜,被命名為「世界盡頭的南瓜」。
  • 這個被寫入了西方現當代藝術史的亞洲流派,為何被分了家?
    2017年7月,迪亞藝術基金會(Dia Art Foundation)宣布購藏八件來自「物派」藝術家李禹煥(Lee Ufan)及菅木志雄(Kishio Suga)的作品。近年來,「物派」藝術成為了市場的「寵兒」,越來越多人開始收藏和關注這個來自日本的藝術流派。
  • 什麼是當代藝術?千人千面的當代藝術
    我和老段最近在理想國的播課Naive咖啡館對談了一期當代藝術。在這期播客中我們談論了:1.什麼是當代藝術?2.看不懂當代藝術——我們該如何理解當代藝術?3.沒有喜歡或討厭的藝術家,只有喜歡和討厭的藝術作品!
  • 草間彌生、奈良美智等同臺,看日本藝術明星如何煉成
    草間彌生、李禹煥、宮島達男、村上隆、奈良美智、杉本博司同臺將會呈現怎樣的展覽?在受疫情影響閉館近5個月後,位於東京六本木的森美術館在7月底重開,並推出展覽「繁星:當代藝術的明星們──從日本到世界」。此次展覽原計劃配合東京奧運推出,由森美術館的6位策展人共同策劃。
  • 被誤讀的「物派藝術」:與日本的時空觀相遇
    正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展覽「挑戰的靈魂」中,出生於韓國、後移居日本的李禹煥是代表東方的前衛藝術家之一,從20世紀中期以來,他曾參與和推動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物派」藝術理論的發展。《對話》,李禹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今天,日本的「物派」已經為我們所熟知,大家普遍認為這是具有典型意義的東方文化在現代藝術中的體現。但是,事實上我們從一開始就誤讀了物派。對於使用漢字的中國藝術家來說,這種誤讀首先源於物派的「物」字。
  • 藝術為槍:當代藝術中的博物館新思
    不過,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從學理的角度對此開展嚴肅的論述,而是基於筆者個人的學習經歷介紹一些特別關注博物館機構本身的當代藝術作品,以饗讀者。它們有時嚴厲,有時可愛,有時戲謔——它們是不確定的意義與能夠不斷延展的博物館。 Pia Arke x 國家博物館:「我們的美學與我們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