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林賢壽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2019年只剩最後一個月了,12月1日七點半,我們蒼南戶外開心群一行35人,在蒼南體育中心集中,前往文成紅楓古道。根據天氣預報說今天多雲有小雨,為此,好幾位驢友昨天退團,早晨起床一看,天公作美,晴!心情大好,走古道如果下雨,古道上長有苔蘚,難免溼滑,戶外活動不管是徒步還是登山,安全總是排在第一位的。
五十二嶺古道是文成最具特色的紅楓古道之一。我們車到五十二嶺古道入口,已經是九點半了,領隊陳秘書長帶我們做預備活動,九點四十五分開始登山。
龍川五十二嶺古道位於文成縣龍川鄉村頭村至過山村山丘口亭,東南一一西北走向,全程3.5公裡,海拔從107米上升至345米,屬明清古道。
古時上到百丈漈鎮、南田鎮,下達黃坦鎮、大嶨鎮,路面早期用不規整的毛石,晚期用條石鋪就,古道兩側遍布楓樹、香樟、松樹等,沿途有五十二嶺上、中、下三座單孔石樑橋。
龍川有識之士趙沛栒、胡永娟伉儷為方便行人歇息和欣賞風景,在文景公路沿嶺拾級八十之右側,斥資柒萬,建一座傘狀青石六角嶺腳亭,功德昭彰。
一路「楓"景,一路歡歌,初冬暖陽照射在身上,暖融融的,特別舒服和爽心!平時工作的辛苦勞累,被風一吹,頓覺輕鬆。
告別喧囂的城市來到幽靜的叢林深處,徒步在這紅楓古道不由得想起一首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只有親臨其境,親身體驗,才能感覺這首詩的意境。
每到初冬,村落田野古道旁錯落有致的楓樹葉子紅了,形成一幅迷人的田園古道風光畫卷,文成紅楓古道也因此而名揚海內外。
古道旁一處被遺棄的破損老房子,仿佛訴說著當年古道的繁華。當年交通不發達,人們只好用雙腳去完成遠行,大山裡的村民,靠山吃山,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直到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他們才離開大山,走進城市,和大家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已經是第三次走紅楓古道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覺和感受。這次跟蒼南縣登山協會的會員們一起戶外,由於前幾年我也是該協會會員,這次一起出行的有好多熟悉老面孔,倍感親切;同時也認識了一批新朋友,大家在一起相互關照,相互鼓勵,一起完成一段艱難而快樂的旅程。
戶外活動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既能欣賞美麗的大自然風光,又能健身強體,愉悅心情,開闊視野,豁達心胸,還能結交一批志趣相投的驢友,何樂而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走走看看,總是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中午11點半,我們在五十二嶺古道前住大會嶺古道途中,找了一塊比較空闊的草坪,在草坪上我們吃自帶的午餐,戶外人沒太多的講究,以填飽肚子為好。飯後,我們沿著公路前往大會嶺古道,下午一點半左右到達富垟村,我們一行從富垟村沿大會嶺道嶺古道拾級而下,經過一小時十分鐘,走完了4.8公裡的下山路,我們五人最先到達,比最後到達的團友整整快了一小時!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特別是昨天剛下過雨,路上特別滑,新驢一定要小心謹慎,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大會嶺上起富垟村嶺頭自然村,下至大嶨鎮嶺腳村,全長4800米,有臺階4300餘級。嶺上有很多松樹和楓樹,大的有數百年樹齡,合抱大樹有數丈高,夏天濃蔭蔽日,冬至滿目丹楓,非常漂亮。
每到初冬,萬物蕭條之際,文成的山嶺上卻因有紅楓的點綴而顯得生機勃勃,但見古道與紅楓相映、楓葉隨風飄落於古道上,任人踩踏,毫無怨恨;滄桑中透著幾點浪漫,熱烈中帶著些許寂寞,引得無數的戶外愛好者前來觀賞。
下午三點半左右,我們全體隊員都安全到達目的地一一吳嶺村,在農家樂用餐後於四點半乘車回家,六點到家,結束了這次愉快的文成紅楓古道之行。感謝組織者的精心安排和熱心付出,期待著再次同行,有你們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