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

2020-12-21 新華社

新華社巴黎12月18日電綜述: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申遺成功

新華社記者陳晨 劉芳 唐霽

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於17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教科文組織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申遺成功,稱讚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14日至19日在線上舉行。本屆會議審議通過了3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29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秘書蒂姆·柯蒂斯在1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付出了越來越多的努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民眾的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受歡迎的話題,越來越多地受到媒體和民眾關注。」

柯蒂斯說,中國人口眾多,擁有龐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財富。「在過去數年裡,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

到目前為止,中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幹事埃內斯託·奧託內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數量居世界首位。「去年,我們有機會去中國親自看到其中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親眼看到它們是如何與居民社區生活結合起來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8日發布的新聞公報中說,多國聯合申報遺產的數量在今年創出新高,達到14個。這印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加強人類團結和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的能力。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主席奧利維婭·格蘭奇對新華社記者說:「不同國家的文化不盡相同,但我們意識到,儘管新冠疫情阻隔我們相聚,但我們的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彼此更緊密相連、團結在一起。」

今年,芬蘭、馬爾他、巴拉圭和新加坡首次有遺產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名錄中共有來自131個國家的遺產項目。格蘭奇表示,她期待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以造福世界。

公報說,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增項目包括哥倫比亞、埃及和納米比亞分別申報的項目。此外,會議還將法國申報的馬提尼克島多槳帆艇建造與航行實踐遺產保護典範等3個項目列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於2003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通過,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由締約國大會選舉產生的24個成員國組成,是《公約》執行機構之一。(完)

相關焦點

  • 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
    新華社巴黎12月18日電 綜述: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申遺成功新華社記者陳晨 劉芳 唐霽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
  • 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
    教科文組織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申遺成功,稱讚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14日至19日在線上舉行。本屆會議審議通過了3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29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逐漸完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以來,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已有178個,表明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達成世界共識。中國政府也不例外。
  •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和發展
    「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在12月4日於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會議上,成功入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實現了中國在這一領域零的突破。  有關專家認為,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得到聯合國的高度肯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具有「樣本」意義,其經驗對其他傳統藝術具有啟示作用。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
    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目標是什麼?  答: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中國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並得以傳承和發揚。  十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措施是什麼?
  •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建設中國特色保護體系(圖)
    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頒布施行,標誌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全面依法保護的新階段。黨的十七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提出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突出強調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性,並強調要「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福州全力推進全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構建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範例。  堅定文化自信是文化遺產保護應有的態度  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的勇氣、創新創造的活力。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
    2006年以來,文化部及各地文化部門利用「文化遺產日」和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演、論壇、講座等宣傳教育活動。文化部主辦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展演」等一系列活動。
  • 「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聞多一點】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持續在文化領域制定多邊準則,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次大會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與1972年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2005年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等公約相協同,共同確立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公約體系。截至目前,《公約》締約國共180個。2004年8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批准《公約》。
  • 太極拳、送王船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居...
    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 「太極拳」「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_新聞...
    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是我國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締約國責任和義務的重要內容,也充分體現了我國日益提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和履約能力,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鑑都具有重要意義。
  •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傳承並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呢?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陳麗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源泉,也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社會凝聚的重要載體,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高校責無旁貸。北京師範大學依託北京市「文化遺產與文化傳播」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聯合珠海校區成立了「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人才培育、科研合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諸多探索。
  • 文化博覽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稱來源和特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什麼叫做非物質?有人認為這個詞來自西方,不通,因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脫離物質存在。
  • 人民日報整版觀察:保護世界文化遺產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
    新時代,我們要深刻認識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形勢,形成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發展戰略,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鑑作出更大貢獻。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公約,目的是在全球範圍推動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人類遺產的共同保護。
  • 【地評線】荔枝網評:中國申遺成功緣何獲國際社會讚譽?
    17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教科文組織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申遺成功,稱讚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與靈魂,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彰顯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有關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義務,經國務院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中國是一個有著千百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集中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共同財富。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70周年暨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30周年成果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辦
    >出席此次活動的還包括外交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中國代表處、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ICOMAS China)、UNESCO二類機構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WHITR-AP)、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CRIHAP)等機構的代表,各省廳及遺產地的代表、專家代表,以及長期支持中國世界遺產保護事業的利益相關者代表北京梅賽德斯-奔馳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代表等
  • 《世界遺產公約》第45周年,中華文化遺產何以傳承發展
    有關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的公約,並明確提出「世界遺產」的概念。這一項目強調促進對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反映了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角度開始形成了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兩個方面的對文化遺產的整體認識,形成了保護文化多樣性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