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頗喜歡餘秋雨老師,他的書常放在我枕邊,每日必讀。有篇《風雨天一閣》讓我記憶猶新,也第一次認識到了這座古老的圖書館,乃至於心心念了好久。
這次到寧波,我第一個奔赴之地便是天一閣。景區前遊客很多,有三三兩兩的散客,也有浩浩蕩蕩的團體,其中不乏年輕人的身影。對於一個文化性景點,這實屬難得,雖然天一閣現為5A景區,可在歷史上,這裡一直是神秘的存在。
天一閣的主人為範欽,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他本是文人出身,卻做到了兵部右侍郎的位置,在福建統兵抗倭。儘管習慣了舞刀弄劍,可範欽還是更喜歡收集藏書,每到一地便廣收地方史志,退休之後建藏書樓存放,起名為天一閣。
為何叫「天一」呢?因為古時房屋多為木質結構,火災危害最大,範欽受《易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啟發,起名天一閣,期望能「以水攻火」,讓書籍免受火災。
為了保護天一閣,範欽可謂煞費苦心,他定下了「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祖訓,後世傳承時不分開書籍,也不對外開放,不外借書籍。為此他生前給了兩個兒子兩個選擇:一個是萬貫家財,一個是天一閣。
範欽長子選擇了天一閣,這屬實需要極大勇氣,因為一個既不能借,也不能看的圖書館,除了傳承是沒有任何用處的,維護它還需極大的精力和費用。對此餘秋雨在文中寫道:這到底是一種光耀門庭的榮幸,還是一場綿延久遠的苦役?
遺憾的是,天一閣沒有損壞於火災中,也沒有流散於傳承中,而是受傷於戰亂中。從清朝末年開始,天一閣屢遭太平軍、洋人劫走,之後又兩次遭受盜賊的偷竊,損失慘重,好在民間自發捐書,再加上範氏後人收集散落各地的珍本,才得以恢復。
我乘坐公交前來,在廣場上看到一方立石,上寫「天一閣月湖」,這本是兩個景區,只不過連在一起申報成了5A景區,兩者相離很近,有池塘相連。
天一閣廣場像一個江南園林式的庭院,粉牆墨瓦的牆壁,綠水滿盈的池塘,烏黑柱廊的歇山式亭閣,顯得清秀雅致,符合江南文人的氣韻。需要注意,地圖上導航到的是南門,這是出口,入口在西門,我看好多人都走錯了。
天一閣現有三部分組成,藏書區、園林區和展覽區,建築群則由「二閣三祠」組成,即天一閣、尊經閣、秦氏支祠、聞氏支祠、陳氏宗祠。
最珍貴的便是藏書區,這裡有範氏故居、陳明草堂和寶書樓,天一閣的珍貴藏書都藏著這,當然也不是全都開放,只是開放了一小部分供遊客體驗。
那神秘的天一閣裡究竟有哪些書呢?據統計館內現存古籍30多萬卷,多為明代刻本或抄本,不少是海內孤本,最珍貴藏書的則是明代的各地方志和科舉錄,尤為保存了1371年至1583年完整無缺的進士登科錄,堪稱鎮樓之寶。
此外還有古籍、字畫、碑貼,以及萬工轎等珍貴手工藝品,說是圖書館,更像是傳統文化的展示中心。
東明草堂為最早的藏書樓,東明為範欽的號,是他讀書辦公之地,紅木裝飾古樸厚重。藏書樓內陳列著一些古籍,上面貼有編號,只是古書晦澀難懂,現代人連書都很少看了,別說關注古書了。
如此還真得感謝餘秋雨先生,若不是他的文章,中國最古老的圖書館說不定仍是默默無聞。天一閣建成於1566年,400多年來不對外開放,如今倒成了年輕人爭相觀賞之地,或許這更能體現出藏書的價值。
秦氏支祠建於民國,為秦氏族人為祭拜祖先而建,現歸入了天一閣景區中。旁邊有個麻將陳列館,是國內為數不多以麻將專題性的博物館。
很多人不知道,麻將就起源於寧波,誕生於明朝萬曆年間,也就是天一閣建成後的幾十年,而寧波話「麻雀」的發音正是「麻將」。
走過了幾百年光陰的天一閣,更像是一個文化奇蹟,於歷史,可以明得失;於文化,可以知興替;於傳承,可以享溫情,成了中國人的朝聖之地。
地址:浙江寧波市海曙區天一街
交通:可乘坐9路、26路公交,到天一閣站下即可。
關注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博主,在山河中修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