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出來的博物館

2021-02-13 知識窗雜誌

知識小卡片

國際博物館日定於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

去過斯德哥爾摩的人都對它優美的風景讚嘆不已,不過除了風景之外,這座美麗的城市留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當數博物館。

斯德哥爾摩共有各種各樣的博物館五十多座,其中,那座從海裡打撈出來的博物館——瓦薩沉船博物館,更是令全世界的遊客趨之若鶩。

瓦薩沉船博物館是一座專門為展覽從海底打撈上來的「瓦薩號」沉船而建立的博物館,館內存放著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17世紀戰艦「瓦薩號」。

可惜的是,「瓦薩號」和「鐵達尼號」一樣,首航就沉沒了。

17世紀是瑞典發展最強盛的時期。

1625年,為了擴大海上霸權,瑞典與荷蘭聯手打造了「瓦薩號」戰艦。

戰艦最初設計為單層炮艦,可在得知強敵丹麥已經擁有了雙層炮艦後,瑞典國王坐不住了,下令將原計劃修建的單層炮艦改成了雙層炮艦。

就這樣,在國王一意孤行的「折騰」下,「瓦薩號」成了當時裝備齊全、武裝程度最高的戰艦。

然而,對於橫梁和壓艙物來說,安裝在平臺上的裝備會使船隻搖搖欲墜,可誰也不敢違抗國王的旨意。

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戰艦終於打造完工了。

1628年8月10日,在一片歡呼聲中,「瓦薩號」開始了它的首航。

可沒想到才行駛了數百米,一陣微風拂過來,還沒來得及揚帆的戰艦就傾斜了,儘管馬上有驚無險地恢復了平衡,但隨即又一 次朝右舷傾斜。

岸上的人目瞪 口呆地看著這驚險的一幕,人 們還未從驚恐中回過神來,首航不到十分鐘的巨無霸「瓦薩 號」竟然在眾目睽睽之下戲劇 性地沉入了海底。

海底寂寥,人世滄桑,「瓦薩號」在海底一睡就是三個多世紀。

不過,儘管首航就沉入了海底,但瑞典人一直把它視為國寶,始終惦念著這座呈現著17世紀瑞典人造船技術和雕刻藝術的海上宮殿。

1956年,「瓦薩號」終於被獨立研究人員安德斯·弗朗熱發現。

1961年4月,在耗費了無數人力和物力之後,「瓦薩號」得以重見天日。

瑞典的專家和工人採用了各種現代化手段,經過二十年之久的打撈和修復,最真實地恢復了「瓦薩號」的原貌。

1990年6月,建立在當年沉船地點附近的瓦薩沉船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

走進瓦薩沉船博物館,人們仿佛翻開了沉船的歷史。

為了方便遊客近距離地觀看「瓦薩號」的尊容,博物館圍繞戰艦建造了四層看臺。

這是一艘共有五層甲板的木戰艦,第一斜桅下蹲著一具巨大的金獅塑像,船尾龍骨有六層普通樓房高,分五十多層,精心雕刻了七百多件雕塑品,這些精美的雕刻可以和皇家宮殿媲美。

那些塗色或鑲金的雕塑品中,有戴盔披甲的威武騎士、婀娜多姿的美人魚、揮劍砍殺的羅馬士兵、神話裡的各種人物,還有形形色色的紋章。

雕塑品的最上部,是被烘託著滿布金箔的瑞典皇家盾形紋章的兩隻雄獅。

瓦薩沉船博物館保存了世界上打撈上來的最古老和保存最完整的戰艦,館內95%的物品都是從海底打撈出來的17世紀的物品。

船上的各種精美雕飾,原汁原味地呈現了17世紀文藝復興晚期影響下瑞典流行的巴洛克藝術風格。

置身於博物館內,人們面對的仿佛不是一艘戰艦,而是一件精美的中世紀藝術品。

歲月之手輕揮,一艘曾經航行失敗的沉船被打撈出來後,變成了人們趨之若鶩的博物館。

昔日的悲慘,成了今日的自豪,只不過,這一次古船不再是遠徵的利器,而是緬懷歷史的載體。

編輯:姚雪   監製:鄧莉   審核:謝勝瑜

歡迎訂閱2020年《知識窗》雜誌!

訂閱方法:通過郵局訂購,郵發代號44-10;

或掃下方二維碼!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不同意分享,請聯繫小編刪圖)

相關焦點

  • 打撈沉船發現大量金幣,博物館請求捐獻,打撈隊:不給,我們賣了
    在國外,很多地方打撈海底的沉船是合法行為,從而衍生了很多職業打撈的公司,那些有實力的公司,在很多海域打撈歷史的沉船,不少都賺得不少,這些公司基本唯利是圖,基本就然博物館要去其捐贈文物,他們也是不搭理。近些年,一隻美國的打撈公司的隊伍,他們對外宣稱成功打撈出一艘1838年代的沉船,在船上發現了大量的金幣和一些金幣。同時表示,金幣已經賣出,這些金表歡迎大家出價競買。他們成功打撈的這艘船在歷史上也比較有名,可以算是美國的「鐵達尼號」,名字叫普拉斯基(Pulaski)號。當時在1838年6月14號的晚上,船隻突然發生變故,右舷鍋爐爆炸,導致船體破裂沉沒。
  • 「南海Ⅱ號」擬10月打撈 汕頭也想建古沉船博物館
    本報訊據《新快報》報導,記者昨日獲悉,在廣東南澳發現的古沉船「南海Ⅱ號」,現已基本完成初步的水下考古探摸方案,並打撈出水了300多件珍貴古瓷器。預計今年10月,該古船可被整體「遷」出水面。目前汕頭正醞釀興建「南海Ⅱ號」古沉船博物館,專門陳列船體中的各類文物。
  • 打撈保存南海一號古船的背後價值
    「南海一號」水下考古隊透露,為打撈「南海Ⅰ號」修建臨時碼頭花了1400多萬元,兩艘打撈船每天的租金80多萬元,還有施工中投入的鋼材、水下設施、船舶、人工等,算下來,打撈工程預算接近1.5億元。打撈上來的「南海Ⅰ號」將陳列在「水晶宮」博物館,該館造價預算1.5億元。  花費3億元,讓「南海一號」昂貴「出水」,史上最貴的打撈引發爭議。
  • 大家對花近3億人民幣打撈南海一號和建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怎麼看
    而南海一號耗費1.6億元建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和7000萬人民幣合計2.3億狠狠地打了這些嘲笑者的臉,不過也引起了部分專家和社會的爭議。做為一艘在廣東臺山市海域沉睡了800多年年的南宋商船,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海上沉船裡發現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海上絲綢之路見證的商船,8萬件文物,很多都是不可估量的國寶。
  • 廣東陽江海陵島:「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就是在這裡被打撈出來的
    海陵島與陽江陸地通過海堤連接,汽車從海堤可以直接開上海陵島,上島後先遊 「大角灣」度假區,然後參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稱南海一號,「南海一號」宋代沉船1987年被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距陽江市海陵島30多海裡的海區意外發現,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商貿船。
  • 越南曾在近海海域打撈出多艘古船,發現眾多古代中國青花瓷
    近日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正在舉行《古船裡的大洋秘密》的文物展,展出眾多在越南近嗨海域打撈起來的古代商船,其中許多商船是明清時期中國的商船,打撈起來包括雍正時期出口外國的外銷瓷器也在此次展覽展出。1月18日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五百多件15世紀至18世紀海底文物,其中大部分是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從古代沉船裡打撈出來的陶瓷。展覽展出四個月,在5月18日結束。《古船裡的大洋秘密》展覽分為越南海洋與海洋貿易、越南陶瓷貿易、海上絲綢之路、越南海底打撈的船隻等四個主題,其中海底打撈出的瓷器中有大量中國瓷器。
  • 《瘞鶴銘》殘石打撈受挫
    據現場打撈人員介紹,先要進行水下碎石清理,何時出水仍需商議。為了此次打撈,相關部門已準備了近一年時間,前期水下探測表明,疑似殘石有四塊,最大的一塊有700多噸。4日下午1時,起撈工作正式開始,80多米長的「勇士」號巨型浮吊船首先起吊的是最上面也是最大的一塊殘石,僅僅進行了40多分鐘,殘石剛露出一米,就出現石體崩裂現象,打撈工作不得不暫時中止。
  • 鎮江打撈出《瘞鶴銘》四塊殘石 "字字國寶"
    22日鎮江市政府就此舉行發布會,記者獲悉,研究《瘞鶴銘》的旅日華僑陸宗潤先生,特地將珍藏的《瘞鶴銘》舊拓本義贈鎮江焦山碑刻博物館——這成為此次考古的又一大收穫。     從2008年10月8日開始,鎮江博物館、焦山碑刻博物館、鎮江水利局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在焦山西麓對「瘞鶴銘」殘石進行水下打撈考古,工程浩大施工艱難。不過,歷時半載的考古打撈取得了豐厚回報。
  • 南宋沉船打撈上精美影青瓷器,竟無人識,二十年後歸藏博物館
    上世紀九十年代未,漁民從南海華光礁打撈出一艘古代沉船的許多瓷器,大量流入到古玩地攤市場。其中有一種南宋景德鎮窯產的影青瓷,因為太新沒有使用痕跡,太精美有異域風格,被故宮博物院的有關專家認為是贗品假貨,從此流落民間。
  • 致遠艦打撈
    探訪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現場 新華網 2015年09月30日 00:00(社會)(5)探訪甲午海戰沉船「 致遠艦」水下考古現場 這是從海底 打撈出來等待進一步考證的物品100多件文物,從 打撈起的文物可以斷定,「丹東一號」沉船就是甲午海戰 致遠艦。...
  • 「南澳一號」今開始打撈 附近可能還有其他沉船
    中廣網北京9月26日消息(記者皮玲玲)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8時33分報導,2007年5月廣東省南澳縣雲澳海域發現大批古瓷和一艘千年古沉船,隨後廣東市有關專家初步將這艘船命名為「南海二號」,今天打撈工作正式開始。
  • 廣東陽江海陵島:「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就是在這裡被打撈出來的
    海陵島與陽江陸地通過海堤連接,汽車從海堤可以直接開上海陵島,上島後先遊 「大角灣」度假區,然後參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稱南海一號,「南海一號」宋代沉船1987年被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距陽江市海陵島30多海裡的海區意外發現,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商貿船。
  • 打撈民間文化 博物館裡讀鄉愁
    近年來,南充市除了國有博物館外,特色民辦博物館層出不窮,成為展示南充地方文化的重要場所,也成為鄉村旅遊的一大亮點。5月18日是 「國際博物館日」,5月19日是「中國旅遊日」,記者走訪部分特色博物館,帶你遊覽並感受南充獨特的民俗文化和鄉村魅力。
  • 南海一號:花3億打撈800年前沉船,是對文物海盜的最好回擊
    我們下定決心要把那些屬於華夏大地的珍寶找出來,憑弔往昔,只有這些古蹟是真正摸得著的,通過它們我們也能知道更多的朝代秘辛。在800多年以前,南海Ⅰ號在廣東省西南沿海地區沉船,為了打撈南海Ⅰ號,國家整整耗資3億,當南海Ⅰ號打撈上來以後,大家看到船上的寶物,都感慨這個錢花的很值。
  • 瓦薩博物館——是瑞典眾多博物館中一座獨具特色的博物館
    瓦薩博物館頂部呈深紅色,是一座桅杆狀裝飾的建築物,遠遠望去就像停泊在水中的一艘戰艦。由於這座建築是一座半地下建築,所以並不顯得十分高大。 這個的博物館就建在當年建造瓦薩號的海軍碼頭旁,共分地下層和地上層(入口就是4層)。
  • 致遠艦已出水大量文物 是否整體打撈尚未決定
    領隊周春水介紹說,雖然今年以來出水的文物有100餘件,但是考古工作還沒有正式進入文物大規模提取階段,出水文物都是在抽沙過程中從泥沙中剝離出來的,並且為了保護沉船船體結構,考古隊並未對散落在海水中的大塊船體甲片進行撈取,這些需要等到將來船體打撈工作計劃出臺後,再著手進行。陳悅認為,就目前的情況還無法做出是否應該整體打撈的判斷。
  • 南海一號沉船開始打撈 三大懸念等待破解
    武器四:水晶宮  絕招:長存於水百年防腐  為解決「南海1號」沉船出水後的收藏、保護、研究和展覽的場地需要,文物部門作出了「總體打撈、就地保護」的原則,選擇陽江市海陵島十裡銀灘建造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目前該館已進入封頂階段,在6月底7月初「南海Ⅰ號」打撈出水之後,將立即入館保存。
  • 《瘞鶴銘》四次打撈歷經千百年時光
    清康熙五十二年冬,陳鵬年利用枯水季節,募集巨資招人從江中打撈再度墜江的《瘞鶴銘》殘石。經過三個月的打撈,終於在距離焦山下遊三裡處打撈出有刻字的殘石,他將殘石運回家裡,清洗後進行拓片後文字一點點顯露,陳鵬年感慨萬千。這是歷經七百多年後《瘞鶴銘》第一次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現真容。
  • 瓦薩博物館——是瑞典眾多博物館中一座獨具特色的博物館
    瓦薩博物館頂部呈深紅色,是一座桅杆狀裝飾的建築物,遠遠望去就像停泊在水中的一艘戰艦。由於這座建築是一座半地下建築,所以並不顯得十分高大。 這個的博物館就建在當年建造瓦薩號的海軍碼頭旁,共分地下層和地上層(入口就是4層)。
  • 史上最貴打撈:「南海一號」背後的海洋夢(圖)
    本報記者翁洹/圖  打撈「南海一號」背後的海洋夢  考古隊員從海底下的「南海一號」鑽出來,當他們將其中的幾千件寶物小心翼翼地帶到水面上時,「心裡說不出什麼是滋味,又想大笑,又想哭一場!」英國海洋探測公司3名隊員在荷蘭海事博物館的一份舊報上發現:一艘名為「YHRHYNSBURG」的東印度公司輪船載著6箱白銀、385.5噸細錠在中國陽江的南海海域發生海難,最後沉入海底,但報紙並沒有說明沉船的準確位置。  英國海洋探測公司立即向中國文物局提出打撈沉船的申請。中國方面決定和英國公司合作打撈,指定廣州救撈局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