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小卡片
國際博物館日定於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
去過斯德哥爾摩的人都對它優美的風景讚嘆不已,不過除了風景之外,這座美麗的城市留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當數博物館。
斯德哥爾摩共有各種各樣的博物館五十多座,其中,那座從海裡打撈出來的博物館——瓦薩沉船博物館,更是令全世界的遊客趨之若鶩。
瓦薩沉船博物館是一座專門為展覽從海底打撈上來的「瓦薩號」沉船而建立的博物館,館內存放著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17世紀戰艦「瓦薩號」。
可惜的是,「瓦薩號」和「鐵達尼號」一樣,首航就沉沒了。
17世紀是瑞典發展最強盛的時期。
1625年,為了擴大海上霸權,瑞典與荷蘭聯手打造了「瓦薩號」戰艦。
戰艦最初設計為單層炮艦,可在得知強敵丹麥已經擁有了雙層炮艦後,瑞典國王坐不住了,下令將原計劃修建的單層炮艦改成了雙層炮艦。
就這樣,在國王一意孤行的「折騰」下,「瓦薩號」成了當時裝備齊全、武裝程度最高的戰艦。
然而,對於橫梁和壓艙物來說,安裝在平臺上的裝備會使船隻搖搖欲墜,可誰也不敢違抗國王的旨意。
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戰艦終於打造完工了。
1628年8月10日,在一片歡呼聲中,「瓦薩號」開始了它的首航。
可沒想到才行駛了數百米,一陣微風拂過來,還沒來得及揚帆的戰艦就傾斜了,儘管馬上有驚無險地恢復了平衡,但隨即又一 次朝右舷傾斜。
岸上的人目瞪 口呆地看著這驚險的一幕,人 們還未從驚恐中回過神來,首航不到十分鐘的巨無霸「瓦薩 號」竟然在眾目睽睽之下戲劇 性地沉入了海底。
海底寂寥,人世滄桑,「瓦薩號」在海底一睡就是三個多世紀。
不過,儘管首航就沉入了海底,但瑞典人一直把它視為國寶,始終惦念著這座呈現著17世紀瑞典人造船技術和雕刻藝術的海上宮殿。
1956年,「瓦薩號」終於被獨立研究人員安德斯·弗朗熱發現。
1961年4月,在耗費了無數人力和物力之後,「瓦薩號」得以重見天日。
瑞典的專家和工人採用了各種現代化手段,經過二十年之久的打撈和修復,最真實地恢復了「瓦薩號」的原貌。
1990年6月,建立在當年沉船地點附近的瓦薩沉船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
走進瓦薩沉船博物館,人們仿佛翻開了沉船的歷史。
為了方便遊客近距離地觀看「瓦薩號」的尊容,博物館圍繞戰艦建造了四層看臺。
這是一艘共有五層甲板的木戰艦,第一斜桅下蹲著一具巨大的金獅塑像,船尾龍骨有六層普通樓房高,分五十多層,精心雕刻了七百多件雕塑品,這些精美的雕刻可以和皇家宮殿媲美。
那些塗色或鑲金的雕塑品中,有戴盔披甲的威武騎士、婀娜多姿的美人魚、揮劍砍殺的羅馬士兵、神話裡的各種人物,還有形形色色的紋章。
雕塑品的最上部,是被烘託著滿布金箔的瑞典皇家盾形紋章的兩隻雄獅。
瓦薩沉船博物館保存了世界上打撈上來的最古老和保存最完整的戰艦,館內95%的物品都是從海底打撈出來的17世紀的物品。
船上的各種精美雕飾,原汁原味地呈現了17世紀文藝復興晚期影響下瑞典流行的巴洛克藝術風格。
置身於博物館內,人們面對的仿佛不是一艘戰艦,而是一件精美的中世紀藝術品。
歲月之手輕揮,一艘曾經航行失敗的沉船被打撈出來後,變成了人們趨之若鶩的博物館。
昔日的悲慘,成了今日的自豪,只不過,這一次古船不再是遠徵的利器,而是緬懷歷史的載體。
編輯:姚雪 監製:鄧莉 審核:謝勝瑜
歡迎訂閱2020年《知識窗》雜誌!
訂閱方法:通過郵局訂購,郵發代號44-10;
或掃下方二維碼!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不同意分享,請聯繫小編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