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第10代CPU測評:雖然有所提升,但已達到14納米的極限

2020-12-16 騰訊網

英特爾還能從它的14nm架構「牙膏」中擠出多少?但出乎意料的是,答案是還有很多,尤其是其10nm工藝的發展並沒有如期而至的情況下。在經歷了使用了六年的相同工藝,和五年的相同架構之後,這一代最新的臺式機處理器仍能設法做出了一些改變,最值得注意的是更薄的die STIM(焊接熱界面材料),這有助於提高熱導性能,並在其最高端的CPU:Core i9-10900K上將時鐘提升到5.3GHz。但是,當你運行基準測試並與市場上的其他處理器進行比較時,很明顯,英特爾已經達到了14nm的極限。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努力,英特爾如果想與AMD競爭,確實需要想辦法轉向更小的電晶體架構(目前可能是7nm)。

英特爾在過去6年裡一直在使用同樣的14nm工藝。在此期間,AMD的桌面級處理器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特別是提高了時鐘速度和核心數量,並同時轉向7nm工藝。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對於遊戲等單核應用,英特爾仍擁有更好的處理器,而對於3D渲染等多核任務,AMD擁有更好的處理器。但AMD也仍在努力製造可靠穩定的遊戲CPU。尤其是第三代Ryzens,在搭配相同顯卡的情況下,其性能與英特爾的處理器相當。另外,AMD的價格通常更便宜,因此其整體價值比英特爾的CPU要高,但這也同時這取決於型號和你需要特定CPU的用途。

雖然英特爾可能在單核性能上表現出色((遊戲通常依賴的性能),但其仍使用了一種幾乎是過時的架構和工藝來實現這一點。英特爾的10nm技術,去年終於推出了Ice Lake移動架構,但卻舉步維艱。英特爾財務長喬治·戴維斯(George Davis)在2020年3月的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會議上承認,10nm——「不會像人們對14nm節點所期望的那樣強大」。

雖然英特爾自稱擁有最快的遊戲處理器,但我們還是期待期待英特爾的酷睿i9-10900K能有更好的性能,尤其是與酷睿i9-9900K相比。

根據Joanna Nelius的測評來看,如果你剛買了一臺2年的Intel Core i9-9900K或者1年的Ryzen 93900x,就沒必要後悔沒買Core i9-10900K。在代碼轉換、渲染和遊戲方面,Intel Core i9-10900K比起Core i9-9900K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進步,尤其是花488元購買(約3447元)的前提下。英特爾還推出了它的Core i5-10600K,以262美元(約1850元)的價格和性能來說,購買它要相對合理一些。其搭載了一個高達4.8GHz的加速時鐘,不過一般實際通常能達到4.9GHz的速度。在測試中,Core i9-10900K的最高速度為5.0GHz,即使使用了英特爾的Thermal Velocity Boost 和Turbo Boost max技術,這些技術在較低的核心溫度下,也能暫時為處理器提供了100-200MHz的提升。

但無論你是選擇高端方案還是中端方案,由於英特爾又重新設計了主板插槽,所以你需要掏出更多的錢來購買新的主板。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因為14nm的發展已經接近尾聲,7nm的新工藝已經即將到來。相對來說,購買一塊新的主板對於酷睿i5-10600K來說是比較合理的,因為它可以獲得恆定的1080p超遊戲性能,但如果你是一個發燒友,並想將每一幀畫面都提升至極致,那多了四個核心的Core i9-10900K也是一個種選擇,但是它的成本是中端Core i5的兩倍。

從科技博主Joanna Nelius測試的結果來看,就能明白為什麼對英特爾最新的高端CPU難以留下深刻印象。該測試平臺包括:RTX 2080 Ti、華碩ROG Maximus XII Extreme、G.Skill Trident Z Royal 16GB(2 x 8GB)DDR4-3600、三星970 Evo NVMe M.2 SSD 500GB、Seasonic Focus GX-1000,以及用於散熱的Corsair H150i Pro RGB 360mm。

我們可以直觀注意到的一件事是,兩顆處理器都保持在較低的溫度。在負載狀態下,溫度一般在70-75℃之間。當然,這是使用了一個龐大的冷卻器前提下,但這似乎支持了英特爾的說法:更薄的die STIM確實可以改善散熱性能。然而,其功耗從未超過250W,並未達到之前的傳聞高達330W的功耗。但這也有可能是測試中性能比較乏力的原因:功率不夠,儘管330W是一個極高的功耗量,而且大多數人不會設計PC來維持這種強度的能量消耗。

另一個問題是,測試中i9-10900K的核心頻率始終沒有達到5.3GHz,即使測試者按照Intel的建議將散熱方案從Notcua的NH-D15換成了Corsair的H150i Pro RGB 360mm,或者將風冷換成一體式液冷。那麼看來即使是H150i也不足以讓溫度降下來,所以想讓Thermal Velocity Boost和Turbo Boost Max技術能夠發揮其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在轉碼和3D渲染時間方面,Ryzen 9 3900X也超過了Core i9-10900K。AMD處理器在264.2秒(4.4分鐘)內將4K視頻轉換為1080p,而英特爾處理器在360秒(6分鐘)內將同一視頻轉換為1080p。這種差異在Blender的3D渲染中也同樣存在。Ryzen 9 3900X渲染3D圖像需要158.2秒(2.6分鐘),而Core i9-10900K渲染同樣的圖像需要279秒(4.7分鐘)。

這並不意外,因為Ryzen 9 3900X是一個12核/24線程的處理器,而Core i9-10900K是一個10核/20線程的處理器,而且AMD更擅長處理多核的工作負載。但令人驚訝的是:Core i9 -10900K的性能並沒有超過它的前輩——擁有8核/16線程的Core i9 -9900K。就此測試者聯繫了英特爾,但不幸的是,目前還沒有任何確切的答案。(目前,他們正在等待一個新的CPU和主板重新測試。)除了不同的主板,這兩個測試平臺的規格是相同的。有一種可能是,測試者使用的主板無法處理Core i9 -9900K所需要的功率,但又不能確定是不是這個問題,因為華碩ROG Maximus XII Extreme應該可以做到這一點。

Core i9 -9900K在351秒(5.9分鐘)內轉換了4K視頻,並在231秒(3.9分鐘)內渲染了相同的3D圖像。

然而,在Geekbench 4中,9900K的多核分數為33912分,遠低於10900K的37650。在單核性能上,9900K略勝10900K,6109比6015。

雖然10900K的加速時鐘高達5.3GHz,但實際測試種卻從未到達過這個數值,只是偶爾達到5.0GHz的峰值,但即使啟用了AI優化,我也看到了4.8-4.9GHz的速度。這意味著在每核的基礎上,從上一代CPU到下一代CPU並沒有太多的增強。由於多了兩個額外的核心,10900K顯然比9900K提供了更好的多核處理能力,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9900K在Blender和Handbrake方面優於10900K。

根據這些基準測試顯示,Core i9-10900K在多核工作負載方面無法擊敗Ryzen 9 3900X。Core i9-10900K在Geekbench 4中獲得了可觀的37650分,而Ryzen 9 3900X則以39850的成績超過了它。

與AMD 的5981和Ryzen9的5376相比,英特爾在單核性能上仍是無與倫比的。在像《文明6》這樣的遊戲中,Ryzen的AI turn time是9.08 ms,而英特爾的AI turn time是6.4 ms。但是,回到Core i9 -9900K,它在《文明6》中的速度稍慢,為6.9 ms。

即使是Core i5-10600K的《文明6》AI轉場成績也與這兩款Core i9相近: 6.5毫秒。在Geekbench 4中,它的單核得分5836並沒有遠遠落後於兩者,但是在多核的工作負載上要慢得多——對於一個6核/12線程的處理器來說,這並不奇怪。

接著是遊戲性能,Core i5-10600K確實是你能得到的最好的中端cpu之一,就價格和性能的性價比而言。在《古墓麗影》上與Core i9-9900K相比,它的每秒幀數差距不到5幀,在《孤島驚魂5》上的性能幾乎相同。在顯卡為RTX 2080 Ti的情況下,i5-10600K甚至可以在大多數遊戲中實現平均至少60幀的4K超高畫面。

在大多數遊戲中,Core i9-10900K比相同GPU的i5-10600K多出10到15幀左右,除了《全面戰爭:戰錘II》外,其他遊戲都突破了130幀以上。毫無疑問,如果你想要絕對的最佳遊戲性能,你就選擇i9-10900K。但它的性價比並沒有Core i5-10600K那麼大,因為它比i5-10600K的性價比提升很小,但對功耗的要求卻高得多。

拋開i9-10900K這一核心處理器存在的疑問和未解決的問題之外,英特爾每一代都能基礎看似還可以的「牙膏」,即使是在相同的14nm處理器上。使它們值得升級到或放在你的下一個裝備的程度取決於你想讓你的PC做什麼,當然,是在你願意花多少錢的前提下。

如果你對多核工作負載沒有需求,Core i5-10600K就能勝任所有的基本應用,即使在沒有RTX 2080 Ti條件下,也仍然可以通過RTX 2060 Super這類的顯卡獲得超過1080p的超強性能。你在CPU上省下的錢可以用在GPU上。總的來說,Core i9-10900K可以說是針對一個小眾群體的CPU,它的價值定位對一般人來說並不是很合適。

同時,考慮到英特爾明年應該會轉向新的工藝,購買Core i9-10900K確實不值,因為它更像是單上一代14nm工藝中改進獲得一個CPU。如果真的需要的話,Core i5 - 10600 k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隨著AMD的下一代Ryzen處理器預計今年晚些時候推出,和英特爾明年將CPU轉向更小(而且可能更快、更高效)的進程來看,等待明年的新產品可能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相關焦點

  • 英特爾11代核心規格曝光,i9比10代還縮水
    12月14日,英特爾旗下尚未發布的第11代酷睿又被曝光,這一次曝光的是i9-11900K的規格。據悉此款處理器的架構代號為Rocket Lake-S,在其中有一個核心最高能達到5.3GHz最高頻率,而相比較於十代酷睿的I9-10900K能夠開到全核心4.9GHz的頻率來說,新一代酷睿反而有所減低,將會為全核4.8GHz。並且核心數與線程數也會從10C/20T減少為8C/16T。
  • 英特爾第11代酷睿臺式處理器亮相,性能越代提升
    今年早些時候,英特爾發布了第十代智能英特爾® 酷睿™ S 系列處理器,包括旗艦級英特爾酷睿 i9-10900K,以進一步提升臺式機的性能。第十一代智能英特爾酷睿S 系列臺式機處理器(代號 Rocket Lake-S)將於 2021 年第一季度問世,屆時將為遊戲玩家和 PC 發燒友帶來更強勁的性能。Rocket Lake針對臺式機性能進行了智能設計,通過微架構變化和IPC(每時鐘指令數)改進,帶來原始性能越代提升。
  • 英特爾酷睿10代CPU發布,相比上代不再擠牙膏,性能大大提升
    英特爾酷睿10代CPU來襲,不在擠牙膏,對比上代提升巨大?就在前端時間,英特爾發布了自家i5和i9的全新10代CPU,分別為i5 10600K和i9 10900K,我們今天來說一下i9 10900K,看一下這次英特爾升級10代CPU,有沒有擠牙膏吧。
  • 英特爾10代CPU解密 憑什麼成為遊戲領域的「必勝客」
    十代酷睿處理器和上一代酷睿處理器在技術角度來說有很大的不同,英特爾增加了睿頻加速Max 3.0的技術。該技術可以使每顆處理器中綜合體質更強的核心脫穎而出,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下。睿頻加速Max 3.0技術可以識別性能最佳的核心,用來提升臺式機性能。
  • 英特爾第十代CPU彗星湖發布,I3 I5史詩級加強
    PPT提到性能提升,英特爾稱多線程性能提高18%、Windows應用程式運行性能提高8%。儘管新10代i9的頻率表現不錯,但參數可能還不是最終版本。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主板,英特爾為Comet Lake換裝LGA 1200接口、匹配400系主板,包括Z490、W480、Q470和H410,其中僅Z490支持超頻洩漏處理器的規格參數和此前的傳言基本相符,最頂級的Core i9-10900K設計為10核20線程,20MB三級緩存,雖然頻率未知(i9-10900顯示為3.0/
  • 全線升級 英特爾第十代酷睿桌面版處理器實測
    規格提升 超越預期在4月30日,英特爾一口氣發布了30餘款第十代酷睿桌面版處理器,其中幾乎已經包括了針對一般消費者的所有第十代酷睿桌面版處理器型號,雖然這些產品的配置、規格已經有不少的消息,但在具體規格實錘後,其提升幅度之大仍然會讓人感到有些出乎預料。
  • 最強AI加速CPU來了!英特爾推第三代至強,阿里雲騰訊雲同臺首發
    第三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Cooper Lake、首款針對AI進行優化的FPGA英特爾Stratix 10 NX、新一代英特爾傲騰持久內存200系列、全新英特爾3D NAND固態盤D7-P5500和P5600紛紛首秀。
  • 一起教育科技基於英特爾 技術優化 AI 口語測評平臺 賦能英語教學
    為提升基礎設施平臺對於海量業務的支撐能力,為師生提供更高效的智能口語測評服務,一起教育科技使用第二代英特爾 至強 可擴展處理器搭建了 AI 伺服器,顯著提升了性能表現,不僅能夠支撐億級日均調用量的需求,而且在總體擁有成本 (TCO) 方面具備出色優勢。
  • Apollo Lake繼任者:英特爾Gemini Lake處理器晶片曝光
    不過,這些入門級的晶片技術並非沒有成績,在去年某一次投資者會議上,英特爾前高管柯克·斯考稱,在2010年至 2015年期間英特爾又獲得了PC市場約10個百分點的份額,而此業績表現正是對低端市場的重視而來。
  • 嘗到無核顯CPU的甜頭?英特爾10代處理器可能還有屏蔽核顯的版本
    8代酷睿i之前,AMD和英特爾在家用主流平臺走的是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AMD主推的是不帶集顯的處理器,強調CPU的更高性能;而英特爾的核顯普及率很高,上至6核的酷睿i7,下至雙核的賽揚,這也讓英特爾穩居世界顯卡市場的第一位置多年。
  • 英特爾10nm Ice Lake詳解:IPC提升18%
    IT之家5月28日消息 在今天發臺北電腦展發布會上,英特爾正式公布了10納米10代處理器(代號為Ice Lake),據外媒的現場報導,與Skylake架構相比,Ice Lake的IPC(每時鐘指令)相比Sky Lake提升18%,在某些應用中增益甚至更高,最高的提升能到30%-40%
  • 第十代英特爾CPU 微軟 Surface Pro 7促銷11294元
    PConline深圳站 行情】微軟Surface Pro 7(i7-1065G7/16GB/256GB)搭載了12.3英寸的pixcelsence顯示屏,屏幕解析度為2736乘以1824,ppi達到硬碟容量: 256GB SSD 屏幕尺寸: 12.3英寸 解析度: 2736×1824 顯卡晶片: 英特爾
  • ThinkPad 翼 14 Slim 搭載英特爾10代i3,僅 2999 元
    IT之家12月7日消息 雙 12 購物節將至,ThinkPad 旗下高性價比商務本 ThinkPad 翼 14 Slim 來到了 2999元的秒殺價,這款筆記本搭載了英特爾 10 代酷睿 i3 處理器,支持杜比音效,還有 ThinkPad 獨有的小紅點鍵盤,非常適合辦公人士入手。
  • 微星新款遊戲桌上型電腦亮相 配備英特爾第十代CPU
    中關村在線消息:今日據悉,微星公司宣布對旗下部分臺式遊戲PC進行更新,增加了英特爾Comet Lake CPU與Nvidia的GeForce系列顯卡的搭配。微星新款遊戲桌上型電腦亮相 配備英特爾第十代CPU這些型號正在美國組裝,這意味著如果你在美國訂購,應該會更快地的買到它們。
  • 臺積電攻堅2nm投入8000工程師人力,到底工藝極限是幾納米?
    2020年8月25日開幕的在臺積電第26屆技術研討會上,臺積電確認了其5nm、6nm產品已在量產中,5nm將在明年推出N5P增強版外,同時,更先進的3nm、4nm也一併被公布。圖片來自OFweek維科網7nm的「極限」根據維基百科定義:摩爾定律(Moore's law)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
  • 5分鐘,帶你了解最新發布的第10代英特爾處理器
    Computex 2019上正式發布了第十代酷睿處理器,包括低電壓的U系列,超低電壓的Y系列,不難看出,這2個系列專門為輕薄筆記本電腦以及PC平板二合一產品而設計。新出的英特爾處理器它比上一代,性能上有了哪些變化,值不值得我們掏錢?下面就隨渣渣輝看一下這款新出的處理器。
  • 英特爾最強工具包oneAPI Gold交付,為下一個十年鋪路
    不少分析認為,2020 年,半導體行業局勢已發生微妙變化,英特爾正面臨著巨大外在挑戰。今年,英偉達斥資 400 億美元收購 ARM,志在拓寬 GPU 之外的計算硬體體系;AMD 藉助臺積電 7 納米工藝推出了多款第三代處理器,與英特爾同期產品展開競爭激烈;而蘋果公司在筆記本電腦新品中,首次使用基於 ARM 架構的 5 納米自研晶片 「M1」,激發的連鎖市場反應變數增多。
  • 英特爾一場測評揭開聯想Y7000 2020受歡迎...
    聯想最新發售的Y7000 2020所以受到遊戲玩家的認可,首先在於其具有輕薄、便攜的特點。英特爾內部的一項調研顯示,最少有60%的玩家購買新設備是因為對性能的追求,而90%的玩家每周不止一次將筆記本電腦帶出家門。這款筆記本電腦更加輕薄的設計,提升了其便攜性。當然了,在性能上,這款電腦因為搭載了英特爾十代酷睿表現更出色,極大地滿足了遊戲玩家對流暢性的嚴苛要求,這也是聯想Y7000 2020能夠受到遊戲玩家青睞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 英特爾科技開放日:十代酷睿讓性能升級,雅典娜計劃即將落地
    隨著工作模式的轉變,在工作領域越來越多的平面處理、影像後期以及工業設計等行業同樣需要筆記本電腦進行生產力提升,其對筆記本電腦的性能要求更加嚴苛。再結合遊戲人群本身就對性能有所追求,最終形成了筆記本電腦性能將直接決定體驗的情況。
  • 英特爾11代酷睿實現「跨代式」提升:低電壓下可達更高頻率
    IT之家 8 月 14 日消息 英特爾現已正式公布了 Tiger Lake SoC,採用了 Willow Cove 架構,官方稱將提供超越代間 CPU 性能的提高。根據英特爾的官方文件, Willow Cove 架構下,處理器可在更低的電壓下達到更高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