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慶州白塔位於赤峰市巴林右旗,為八角七級,通高73.27米的磚木結構拱閣式塔,造型玲瓏秀美,浮雕精湛細膩,規模宏偉壯觀。始建於重熙十六年二月(1047年),竣工於重熙十八年七月十五日(1049年),為遼興宗耶律宗真之生母章聖皇太后特建,是我國目前保存較好的遼代宗教建築代表之一。
慶州白塔外觀整體潔白如玉,挺拔秀美,座置平原,直插藍天,背靠青山,面對白水(即查幹沐淪河)。塔上門窗、楣拱及磚雕鬥拱、拱眼等處,分別裝有圓形、稜形青銅鏡856面。每層塔簷磚雕鬥拱上為木質簷椽,每支椽頭各懸掛生鐵鑄造的風鐸1支,七級塔簷椽頭共有風鐸2240支。塔上7層共設假門28個,每門兩旁都有天王浮雕1尊,全塔共有天王浮雕56尊。這些天王個個頭戴兜鍪,身披盔甲,手持寶劍或利斧,威風凜凜,雄武生動。
塔體浮雕將儒、佛、道及薩滿的宗教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水乳交融,隱隱透出遼代佛教「顯密圓通」的特色,被史學界、文博界稱為「遼代塔寺藝術的精華」「契丹民族建築之瑰寶」。
1989年,文物工作者在維修該塔時,從塔剎相輪樘等處發現了按照遼代佛教儀軌秘藏的一批遼代聖經、雕版印刷佛經等珍貴文物,並在剎杆座南北各發現1塊建塔碑。
遼代鳳銜珠銀鎏金法舍利塔就是其中發現的一件國寶級文物,被珍藏在巴林右旗博物館。
巴林右旗博物館成立於1985年,是國家二級博物館,館藏文物8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560餘件(組)。儘管巴林右旗博物館館藏文物眾多,但是,在眾多的文物中,這件鳳銜珠銀鎏金法舍利塔依然耀眼奪目,光華出彩。
它通高40.9釐米,座直徑10.5釐米,重量348克,用銀板錘鍱、鏨刻鉚接而成,工藝精湛、造型獨特。
法舍利塔塔身為6面體,正面刻塔門,其餘5面刻一組禮佛圖,表現善男信女對佛的崇敬。塔內藏銀板鎏金鏨刻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塔簷和塔剎上裝飾鎏金銀鈴。覆蓮座前是一尊左手託缽、右手持龍首禪杖的佛立像,象徵著能夠引領虔誠的信徒順利到達彼岸。最引人注目的,是塔剎最頂端站立著一隻展翅欲飛的鳳鳥,嘴銜由24顆珍珠編綴而成的纓絡。纓絡時隔千年仍潔白光亮如新,仿佛折射出歷史的光芒。
鳳鳥立於塔的最頂端,是佛教文物少有的表現形式,似乎有著特殊意義,使這件文物充滿了神秘色彩。
據建塔碑銘記載,慶州白塔在遼代時被稱為釋迦佛舍利塔,由南閻浮提大契丹國章聖皇太后特建。
章聖皇太后是誰呢?她就是聖宗皇帝的元妃、興宗皇帝的生母蕭耨斤。史書記載,她是一個心狠手辣、工於心計,嫉妒心、權力欲極強的女性。
公元1031年,聖宗皇帝病逝,年僅15歲的興宗即位。元妃不顧先帝遺命,撕毀詔書,自立為皇太后,開始扶持親信,奪取軍政大權,進而排除異己,陷害皇太后蕭菩薩哥,先後處死40多位朝中重臣。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野心勃勃的她密謀要廢掉興宗皇帝、立次子耶律重元為帝。不料事情敗露,耶律重元自己告了密。興宗先下手為強,收回太后玉璽,把她押送至慶州城軟禁,讓她躬守慶陵。
曾經擁權亂政、呼風喚雨、為所欲為的章聖皇太后失去了自由,心灰意冷之下潛心向佛,修習佛法。
6年之後,一次,興宗皇帝聽人講《報恩經》,馬上想到自己的生身之母還在囚禁中,便派人把章聖皇太后接回遼上京奉養。
不久,也許是聽了章聖皇太后的建議,興宗皇帝下詔,以國家名義調集能工巧匠,在慶州城盛濟寺內興建一座皇家佛塔,並按照佛教儀軌,臻至嚴潔,供奉了包括鳳銜珠銀鎏金法舍利塔在內的經幢、經卷、佛像等,其中鳳銜珠銀鎏金法舍利塔位於天宮五室的正中央。到此,塔剎頂端立一鳳鳥之謎,便有了答案。
章聖皇太后特建佛塔,也許是為了累積功德,也許是為了祈福還願,也許是為了表達心靈的懺悔和救贖。可見,信仰的力量多麼強大。
其中,通過這件文物,也啟發和告誡人們要學會知足,控制欲望,心存善念,遵規守矩。
信息來源:內蒙古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