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清法師:業果的特點及十善業道
開示的主題已經把它寫出來了,是『業報的特點』及『十善業道』。業報的特點及十善業道。這個表屬於正規講經的一種科判,這種科判來自於天台宗。正常的話一二三四,它可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用十天幹來表達。我們為了順應大家的習慣,用了一二三四。業果的特點及十善業道,分四項解釋這個主題。第一項,知因果。因為我們的題目都是一樣的。
-
《十善業道經》:不妄語者得勝意樂,三業清淨
《十善業道經》:第五、得勝意樂,三業清靜。「勝意樂」,意思是得到勝於一切的快樂,這種快樂快樂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出現的,並不需要聰外界去找。也就是佛家常講的法喜充滿,是從內心而生的喜悅,像泉水一樣,非從外來。
-
《十善業道經》裡,揭示了眾生奇形怪狀的根源!
智慧之人知道這道理後,應當廣修善行,止息惡行!這樣的話,你們所現的果報身心將是十分端正莊嚴的,見到你們的人都心生歡喜毫無厭倦。龍王!你看,佛身相好莊嚴,光明顯曜,能遮蔽住一切大眾的光明。即使有無量億位自在梵王在場,也都不再顯現。他們瞻仰如來身形,莫不感到眼目眩晃。這都是佛從無量劫以來,修集百千億種福德所生起的。
-
佛弟子都應該了解的《十善業道》!
十善業道分別是: 「第一:不準殺生,第二:不準偷盜,第三:不可邪淫,第四:不可惡口,第五:不要兩舌,第六:不隨便妄語,第七:不隨便綺語,第八:不要貪,第九:不犯嗔,第十:不犯痴」。「犯惡口之人,應有畜生果報。」從不惡口而出言慈和之人,積德成善人,為人敬愛。
-
淨空法師:「不落實十善業道,只是在佛門結個法緣而已」
從十善業道學起,從《觀經》三福學起,基礎,佛講得那麼明白。淨業三福三條十一句,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不從這兒打基礎,到哪裡去學?三福第一條就是《十善業道經》,孝親尊師,慈心不殺,落實在十善業道。沒有十善業道,前面三句都沒有,學佛從這裡學起。至於別人怎麼學,與我無關,我要先度自己,自己得度,才能夠幫助別人。
-
為什麼說修習十善業,可成就一切功德利益?
《十善業道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翻譯的《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所講述的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佛教經典即修習十善業這一方法便能斷除一切痛苦獲取極大利益這部經典讓我們從行為上遠離
-
十善業十惡業五戒六道
十善就是身三業、口四業、意四業。身三業就是身體造出來的三種業,口四業就是口上造出來的四種業,意三業就是意思裡頭造出來的三種業。身三業:第一是殺業,不要說殺人了,就是最小的蚊蟲蒼蠅也是一樣的,性命都不可以殺的,不吃素的人這殺業就犯的太多了。
-
川菜大師史正良:為廚之道在做人!
做菜與做人他經常教導徒弟「為廚之道在做人!」「史正良大師的不幸辭世,這是川菜界的一大損失。」在長期的學習中,他整理了川菜歷史資料幾大箱,而在工作實踐中,他先後創出了「菊花魚」、「芙蓉雞片」等300餘道新川菜。在烹飪教學培訓活動中,他的學生有2萬多人,正式收徒56位。自改革開放以來,他先後在報刊上發表文章近百篇,共計出版各類烹飪書籍22本。「你在廚界是高手,你在講臺受歡迎,你當評委最出色,你的書籍最暢銷,這當中的原因是什麼?」
-
十善業道│就因明果
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就有八萬四千種想法,當業種成熟時,善業歸善道,惡業歸惡道,所以就有六趣輪轉。我們要相信業力,處處想到因,故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畏果就是一切從遭遇角度看問題,因此如果自己遭遇不好,受報不好,就怨天尤人,不知道追因;菩薩不會怨天尤人,知道這是過去的因,就從因上改,故畏因。
-
修行第六步,發世俗菩提心,修菩薩道,行菩薩行
『願菩提心』就是為了解救一切父母眾生使之脫離六道輪迴的苦海,尋求無上正果的心願;『行菩提心』就是不但有了願菩提心,還要修持菩薩道,行持菩薩行。那為什麼說修好了人,修了十善業道,才能發菩提心了?一是只有修好了人,修好了十善業,才會升起菩提心。二是沒有升起菩提心而妄稱發菩提心會怎樣我們來想想,在這五濁惡世中有一個名為學佛的人,在其他眾生眼裡和常人無義。
-
阿修羅道3
【注】或在海岸海底。後來光音天——初禪梵天,到了欲界他化天,然後到了第五天,就是化樂天,這樣輾轉下來,為了避開跟天人居住在一起,後來他就住在海岸海底去了。這是他居住的一個地點。在法華文句裡面講到,這是屬於鬼道的阿修羅,會居住在海岸海底。阿修羅一開始也有住在天上。阿修羅有二種,一種是被鬼道所攝,有神通力。第二種是畜生道所攝,住大海底、須彌山側。
-
秋分,中正之道
因此,秋分的意義是告誡人們要恪守中正之道。 我有一位作家朋友葛成石,他寫過一篇小說《秋分》,發表在《百花園》。我讀這篇文章時深受感動,也深受啟發。文中人物名叫秋分,有殘疾,智力有點障礙,無兒無女的孤寡老頭,是農村裡一位受村童戲弄、被大人拿來開心的人物。文章中這樣描寫秋分——秋分每天都要從我家門前經過。他貓著腰,背著手,歪著腦袋,滿臉皺紋,衣衫襤褸,邁著不緊不慢的步子。
-
道德經:夫妻之道,就是陰陽之道,各行其道,就是順天之道
夫妻相處之道《孔子家語》——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夫妻相處之道,沒有不敬妻子的,沒有不愛護兒女的,更沒有歧視婦女的,不是一方壓制另一方,更不是倚強凌弱。《易經》中講的陰陽調和,剛柔並濟,也是儒家所謂的中庸之道。
-
仁清法師:十善業為意的三業有哪些?
十善業為意的三業:是不貪、不嗔和不痴,不愚痴啊。心念當中的三善業。加起來,身體的三種、意的三種是六種啦,加上口的四種,一共是十種。十種你遠離這些惡的,它都為善的,如果你不殺、不盜、不邪行,也殺、也盜、也邪行,而且是很重,隨便這十條當中,隨便一條很重,就是墮落地獄之因。墮落地獄有好多種原因,其中這也算一條,是重的。輕的話,墮落惡鬼;再輕的墮落畜生。這個是有差距的,是不完全一樣的。這因為我們不是講戒,如果講戒分析的裡邊非常非常多的內容。
-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我們讀過道德經,懂得一點做人的道理,希望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可以毫不猶豫說,我們得到了真經!當然這個真經不是那個真經。在這段時間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從最嚴寒蕭瑟的冬天走來,我們迎接著萬物生機勃勃,欣欣向榮!我們也經歷了瘟疫的橫掠。
-
道經道書之太平經
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及收藏 之。後張角頗有其書。」同書唐章太子李賢注說:「神書宜口 今道家《太平經》也。其經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此書早見著錄者,晉葛洪《抱樸子·遐覽篇》所載道教書目,其中有《太平經》五十卷」,又有《甲乙經》一百七十卷」。 在西晉時期,《太平青領書》已經叫做《太平經》了;它為什麼又 有《甲乙經》之名呢?
-
聖人方而不割,順勢而圓,行方圓之道!
一、「做人要圓」,「做事要方」「方圓之道」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和藝術,它的基本含義是「做人要圓」,「做事要方」,把「方」與「圓」有機地結合起來,方可達到圓融的理想人生境界。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無非是「做人」與「做事」兩件事。做事難,做人更難。如何才能做好這兩件事呢?從古至今,都是中外哲學家思考和探討的永恆的人生問題。
-
道家經典名言十句,修身之道,智慧人生!
一、運有否終,唯道長久!出自《金丹大要·自序》。【譯文】運氣有否極泰來的時候,只有道才能長久!二、道之精微,莫如性命。性命之修煉,莫如歸一。三、蓋胎者,非有形、有像,而別物可以成之,實即我之神炁也。出自《金丹大要·圖說》。【譯文】煉丹所謂的胎,不是有形有象,用別的什麼可以煉成的東西,實際上就是我的神炁所凝結的。四、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致則身危。
-
國學十二道,道道是精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於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此上就是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道者,萬物之奧。」
-
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
簡明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文|中國美食文化審美資深工匠杜德春孔子講為人之道;老子處世之道;莊子講養性之道。孔子的核心道:格物致知!《禮記大學》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