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寶卷《戰瘟神寶卷》舉行首發和念唱儀式,唱出新時代新氣象!

2020-12-21 張掖日報

張掖訊 2020年12月20日,由張掖市圖書館南華書院、河西學院全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絲綢之路寶卷博物館、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張掖調研基地、甘州國學書院、張掖市集郵協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戰瘟神寶卷》首發儀式及念唱活動在南華書院舉行。儀式上,還向到會的援鄂醫務工作者和辛苦值守的社區工作者代表及嘉賓贈送了《北方作家》,寶卷愛好者史敬元先生還向張掖市圖書館、甘州區圖書館贈送手抄本《戰瘟神寶卷》,並進行了現場念唱活動。社會各界人士共50多人參加了儀式和活動。

儀式上,主創人員、寶卷研究學者任積泉代表作者們介紹了《戰瘟神寶卷》的創作情況,河西寶卷這一非遺項目,弘揚眾志成城鑄就的偉大抗疫精神,歌頌民族抗疫英雄,曹斌、胡永暉、繆麗霞、李騰貴、阿朱、阿紫、黨育剛、殷志華、黃嶽年、高爾戈等多位作家組成的創作組共同創作了《戰瘟神寶卷》,講述了援鄂醫生高文亮一家五口及其同學彭亮(武漢醫生)、同事甘靜靜(護士)和社區工作者劉海霞等在抗擊2020年新冠肺炎過程中發生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故事以高文亮一家歡天喜地準備過大年、「瘟神」突降肆虐人間造成巨大災難、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奮起抗疫並最終戰勝「瘟神」為敘事主線,全面反映了面對疫情,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領導中國人民以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為總體要求,以救治天下蒼生為己任,堅持「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理想信念,並最終取得抗擊疫情人民戰爭偉大勝利的歷史過程。

《戰瘟神寶卷》採用了傳承和創新相結合的方式,圍繞抗疫主題,以文化人的情懷進行創作,把寶卷創作和傳承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寶卷具有結構嚴謹,故事情節感人,曲牌運用準確新穎,文筆流暢的特點。是一部內容充實,既富有時代感又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好寶卷!寶卷秉承了河西寶卷散、韻結合,念、唱一體的說唱藝術傳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特點,恰如其分地使用曲牌以強化故事效果。歷經9個多月,修改30餘稿的《戰瘟神寶卷》,已先後在《光明日報》《文藝報》《張掖日報》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公眾號和甘肅人民廣播電臺作了宣傳報導,《北方作家》2020第6期全文刋載。

河西寶卷是由敦煌變文脫胎而來的民間說唱藝術,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張掖市現有的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之一。

此次活動的開展,張掖市郵政公司和張掖市集郵協會還開發製作了「張掖的非遺項目之河西寶卷」紀念封、連體紀念戳各一枚。(曹斌)

相關焦點

  • 《戰瘟神寶卷》在河西民俗博覽園舉行開卷念唱儀式
    甘州訊(記者付聰林)10月13日,由張掖本地作者集體創作的河西寶卷《戰瘟神寶卷》在河西民俗博覽園舉行開卷儀式,這是《戰瘟神寶卷》及為寶卷創作的巨幅畫作首次亮相。中國民協副主席苑利,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陶立璠,甘肅省民協常務副主席杜芳及中國民間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河西寶卷」田野調查活動專家組成員、《戰瘟神寶卷》創作組成員、張掖民俗文化愛好者等50餘人參加了開卷念唱儀式。
  • 看點丨用「河西寶卷」念唱出新時代新氣象
    有少數是河西民間藝人自己創作的,如反映張掖人民鬥爭和生活的《仙姑寶卷》、反映武威大地震的《遭劫寶卷》和反映古浪大靖人民在武威大地震後又遭兵旱瘟疫等災禍的《救劫寶卷》等。寶卷不僅僅是個人和家族的信仰,還是村莊集體的規制與約束,為勸解婆媳關係、化解家庭矛盾而念唱,隱藏著一定的村規鄉約,是「念卷人」和「聽卷人」建立起來的雙向路徑,能促進人們內化寶卷裡面蘊含的價值規範體系。
  • 土地與神祇|河西寶卷:信仰與日常,歷史與現在
    河西寶卷是流傳於河西走廊偏遠鄉村的一種以念唱為主的文化遺產。據記載明清至民國時期念唱活動非常盛行,是村民主要的娛樂活動,後在文革時期暫時消寂,20世紀八十年代重新進入村民們的日常生活。一方面,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河西寶卷因其豐富的文本內容和深刻的育人道理,又煥發出新的生機。
  • 土地與神祇|河西寶卷:信仰與日常,歷史與現在
    河西寶卷是流傳於河西走廊偏遠鄉村的一種以念唱為主的文化遺產。據記載明清至民國時期念唱活動非常盛行,是村民主要的娛樂活動,後在文革時期暫時消寂,20世紀八十年代重新進入村民們的日常生活。一方面,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河西寶卷因其豐富的文本內容和深刻的育人道理,又煥發出新的生機。
  • 河西寶卷:吟唱在千裡走廊上的鄉音
    河西寶卷是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以及宋代說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傳統民間吟唱的俗文學,念唱範圍主要在橫貫千裡的河西走廊之上,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西寶卷的歷史悠久,在宋元時期初步形成,念卷活動在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所以,當下遺存較多的資料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抄本寶卷。
  • 河西寶卷的調查研究:佛經—俗講—變文—寶卷
    河西寶卷的調查研究從文學的發展歷史來看,先是民間文學(口頭創作),後有作家文學(文字創作);然後兩者交匯而成俗文學。寶卷是俗文學,它主要靠文字流傳;但它又是民間文學,因為它具有明顯的口頭性和集體性。這些嚴肅的佛事活動,是最古的宣講變文、寶卷的要求。因為它接近念經,迷信色彩很濃。現在的河西寶卷(念卷、聽卷)絕大多數已沒有了這種儀式和要求,個別落後地區和個別迷信鬼神的老年人,尚留有此風。這一方面說明了寶卷的歷史,另一方面說明了時代的進化。
  • 張掖非遺「河西寶卷」傳習活動有聲有色
    中國甘肅網8月11日訊(本網記者 張蘭琴 通訊員 徐莉) 8月8日,以「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根脈」為主題的張掖市河西寶卷傳習活動之非遺大講堂,在張掖市文化館非遺傳習所舉行。張掖市文化館還通過「張掖公共文化雲」平臺進行了現場直播,受到眾多非遺愛好者關注,推進了非遺傳承保護工作。
  • 「涼州寶卷」傳承人:「念」民俗文化 「唱」孝道善行
    天梯山民間寶卷演唱會成員念唱涼州寶眷。 高展 攝中新網蘭州9月28日電 (高展)「小時候,一到晚上,村裡人便聚集在鄰居李衛善家裡,架上火爐,打上茯茶,熱乎乎地聽他父親李作柄念唱寶卷。」甘肅武威市涼州區燈山村55歲的涼州寶卷傳承人趙旭峰說,自己和李衛善是髮小,所以在耳濡目染中逐漸喜歡上河西寶卷,並拜師河西寶卷(武威卷)國家級傳承人李作柄先生學唱。涼州(今甘肅武威),六朝古都,西北商埠重鎮。
  • 張掖:非遺傳承過大年 寶卷念唱賀新春
    甘肅張掖網訊 「家藏一部卷,平安又吉祥。」「這段時間的寶卷念唱活動搞得很好,雖然天氣寒冷,但深受群眾喜愛,起到了讓群眾了解非遺文化,宣傳非遺知識,尊重歷史、尊重文化的作用。」正在欣賞《甘州寶卷》的幹部丁海霞發自肺腑地說。
  • 河西寶卷|非物質文化,為何明清進步思潮與民間藝術扯上關係?
    寶卷這種說唱形式與今天的說唱有著明顯的差別,而且河西寶卷指的是以甘肅河西地區流傳的寶卷,這種寶卷上充滿了曲調。河西寶卷流傳在甘肅的河西地區,這一帶農村土生土長的老村民就沒有人不熟悉寶卷的,他們家中存著很多的寶卷,有念唱或抄錄寶卷,有著很多的存本卷本。這種寶卷在解放初甚至是到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寶卷依舊是家喻戶曉的卷本。
  • 河西寶卷:民間文學中的精神暗河 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河西寶卷是指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以及宋代說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吟唱的俗文學。具體而言:河西寶卷包括民間寶卷文本及其相關的念唱活動。寶卷的文本形式以及內容和敦煌變文很相近,而它的說唱儀式則頗類似於唐代的俗講。
  • 河西寶卷|非物質文化,為何明清進步思潮與民間藝術扯上關係?
    民間的念唱形式稱之為&34;或者是&34;照著卷本上的內容一頁一頁用著民間熟悉的曲調念唱下去。因為從民間來看藝術創造與傳承的主體是民間藝術和勞動人民,風格也是隨著民間主體來變化的。隨著歷史進步社會審美的風向也是不斷地變化,河西寶卷也形成了不同時代具有不同形態與風格。
  • 張掖:非遺傳承再上「雲端」 寶卷念唱精彩紛呈
    中國張掖網訊 (本網記者 閻婧嫻)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非遺傳承煥發出新的活力,7月11日,張掖市文化館舉辦河西寶卷傳習活動  「寶卷中勸人向善、助人為樂的精神,對父母盡孝、與兄弟和睦、同他人友好的品行和勤勞生產、愛惜糧食的美德等,對培養人們的良好品德、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均有一定的作用……」河西學院音樂學院王文仁教授正在為寶卷各級傳承人及愛好者作題為《河西寶卷與敦煌變文》的公益講座。
  • 非遺鮮聞丨張掖市河西寶卷傳承活動精彩紛呈(兩條)
    活動採取非遺大講堂的形式,分培訓講座、提問互動、寶卷念唱三個環節進行。同時通過「國家公共文化雲」「張掖文化雲」網絡平臺及手機端進行現場直播。本期活動特邀河西學院音樂學院王文仁教授以《河西寶卷及其傳承價值》為題,為寶卷各級傳承人及愛好者作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培訓;部分傳承人圍繞王教授所講內容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建議,王教授現場一一給予了解答或指導
  • 非遺(國家級)二:河西寶卷一一中國文化的重要根脈
    河西寶卷主要流傳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一帶,這是我國至今仍有說唱活動的少數地區之一。河西寶卷是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以及宋代說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民間吟唱的俗文學。變文、俗講和說經主要吸收和沿襲了敦煌佛經的結構,而寶卷則在繼承的同時將其進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間化,使其成為中國民間說唱文學的一種形式。河西寶捲成熟、盛行於明、清至民國時期,「文革」期間漸趨沉寂,開始走向式微。
  • 【非遺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民族根脈」——張掖市河西寶卷傳習活動有聲有色
    本期非遺大講堂邀請河西學院音樂學院教授王文仁,以《河西寶卷的種類與結構》為題,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中國音樂學院原院長、博士生導師趙塔裡木教授做現場指導,河西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在讀博士殷志華念唱了《山丹寶卷》的房四姐寶卷片段。
  • 張掖國家級非遺項目河西寶卷傳唱活動走進山丹縣
    甘肅張掖網山丹訊 近日,2020張掖市「春綠隴原·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國家級非遺項目河西寶卷傳唱活動,走進山丹縣南街社區,開展河西寶卷傳唱、交流、研討活動。傳承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來自張掖市六縣區的省、市、縣級寶卷傳承人及寶卷愛好者100多人次聆聽了寶卷經典內容。
  • 「邊疆時空」非遺記憶|河西寶卷:民間說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然而,在今甘肅河西地區的廣大農村,寶卷仍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是當地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說唱文學。每年春節前後及農閒時節,許多農村舉行隆重的「宣卷」活動,四處的人們都會參加,場面空前繁盛,熱鬧非凡。在河西走廊,素有「家藏一寶卷,百事無禁忌」的說法。
  • 天天非遺丨厚重而神奇的《河西寶卷》(武威)
    《河西寶卷》(武威)是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以及宋代說經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民間講唱文學。變文、俗講和說經主要吸收和沿襲了敦煌佛經的結構,而武威寶卷則是在繼承的同時更加地方化、民間化了,成了中國民間講唱文學的一種。武威寶捲成熟並盛行於明、清至民國時期。
  • 甘肅非遺——河西寶卷
    寶卷又名寶傳,是明清以來流行於民間的一種講唱文學,是勞動人民歷盡艱險保存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雖然寶卷曾在全國各地都有流傳,但以甘肅河西,尤以酒泉寶卷數量最多,質量最好,宣卷人數和聽眾數量最多而為世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