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二字,從古至今牽繫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思緒,眾人經由此處駐足停留,只為一睹她那秀麗的笑靨。」「我還真想知道古人眼中的成都是什麼樣呢!」……28日下午,「我愛成都·成都詩詞大會」千人誦詩會在武侯區錦裡小學舉行。全校千餘名學生集體來到浸潤著濃濃三國文化的學校操場,在春日和煦的陽光中,用清脆稚嫩的童聲吟誦著錦官城的萬紫千紅,樂聲悠揚。
》》《《直播回放:「成都詩詞大會」錦裡小學千人朗誦
壯觀:千餘名學生齊上陣 小小「書童」來吟詩
28日下午午會時間,武侯區錦裡小學的千餘名同學穿著整齊的校服,繫著鮮豔的紅領巾,精神抖擻地來到學校操場,在操場邊一株古樸高大的皂角樹下,孩子們排好隊、站好列,為「成都詩詞大會」千人誦詩會做著最後的準備。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一曲歡快的兒歌吟唱拉開了千人誦詩會的大幕。舞臺上的孩子們打扮成古代小小「書童」的模樣,為大家邊唱邊跳,帶來一曲可愛的舞蹈表演。
「我還真想知道古人眼中的成都是什麼樣呢!今天,咱們學校的全校同學就要帶著我們走進古詩詞中的成都,讓我們趕緊去聽聽吧。」小主持人說道。
隨後,一首千人齊誦的《贈花卿》,稚嫩的童聲和著優美緩慢的背景樂,讓大家仿佛聽見了來自一千多年前,詩人在錦官城裡聽到的輕柔悠揚的樂聲,如行雲流水,這般美妙,一半隨著江風飄去,一半飄入雲端。
接著,一場歡樂的春夜喜雨「降臨」。孩子們的朗誦訴說著這樣一個場景:細雨隨著春風在夜裡悄悄來到,默默滋潤著大地萬物,雨夜中,田野間的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中漁船上的燈火獨自明亮。而要是早晨起來看看,這錦官城裡該又是一片萬紫千紅吧。對,這就是孩子們集體朗誦的杜甫名篇《春夜喜雨》。
解讀:誦讀流真情 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重在體驗
「最近央視有一個節目非常好,就是《朗讀者》,上一期斯琴高娃為自己的母親朗讀了賈平凹的散文《寫給母親》,可以說是情到深處意更濃,讀得多少人跟著留下了眼淚。」錦裡小學校長顏軍在千人誦詩會上致辭說,這其實就是一種情感的「體驗」,它能夠讓大家在朗誦中感受到真情,而這也是學校為何要舉行千人誦詩會的原因之一。
顏軍說,當下孩子們應該如何來繼承和發揚我們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情感的體驗非常重要。除了真情流露的誦讀是一種體驗,提倡孩子們過傳統節日也是一種體驗,例如闔家團圓的春節,孩子們就能夠在節日的氣氛中體驗到親情團聚的可貴。
成都商報還對錦裡小學的千人誦詩會進行了視頻直播,期間,錦裡小學的兩名同學帶大家參觀了學校頗具特色的國學堂,從國學堂古色古香的大門,到室內的每一件器物裝飾,孩子們都能說出其不凡的來歷。據介紹,這些都是老師們從老鎮老街上一件件精心淘來的古物,孩子們平時就在國學堂裡學習《易經》、《道德經》、《弟子規》等國學經典,為此學校還專門聘請了兩位國學教育專家,讓孩子們在這裡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張瑾攝影|王效王勤
編輯|敬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