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三五」期間,煙臺全市上下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決扛起政治責任,以推進「1+1+8」汙染防治攻堅戰系統謀劃為重點,堅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效,整體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美麗煙臺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長島獲評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渤海入海排汙口整治國家試點城市,崑嵛山入選「中國最美森林」。
1月4日,煙臺市新聞辦召開「『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會,煙臺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世剛;煙臺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穎;煙臺市環境執法支隊支隊長董利國出席新聞發布會並分別就「十三五」時期全市生態環保事業發展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
生態環保「大格局」初步呈現
沒有良好的環境,就沒有廣闊的未來。五年間,煙臺市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2019年初,在全省率先成立由市長任主任,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煙臺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迎來新篇。
環境是最寶貴的資源,著眼於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及時曝光突出環境問題及整改情況。通過加大環境信息公開力度,鼓勵和引導環保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環境汙染監督治理。
堅持構建以排汙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汙染源監管體系,共核發排汙許可證2608張,組織17357家排汙單位開展排汙許可登記工作。全力推進固定汙染源排汙許可「全覆蓋」,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
「以綜合執法、專項執法、抽查執法和指導幫扶作為新時期環境執法的主要模式,以工業汙染源和環境信訪調查處理為重點方向,實施差異化、隨機化、清單化執法,集中力量做好對重點排汙單位的環境執法監管,環境監管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強。」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徐世剛介紹說。
打造生態環保鐵軍
通過多個維多抓環保,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五年來,煙臺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機構改革、環保垂改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按要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年度汙染防治攻堅戰工作落實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在市縣兩級組建以主要負責同志任主任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經常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經常對生態環保工作做出批示,帶頭實地督導檢查。。
五年間,煙臺通過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和監督先後印發了《煙臺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煙臺市環境保護約談辦法》,制定了《煙臺市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試行)》有關規定,將環境質量逐年改善要求作為區域發展的約束性指標,進一步壓緊壓實區市屬地責任、「管行業管環保、管業務管環保、管生產經營管環保」的行業主管責任、生態環境部門統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市人大常委會每年都組織人大代表對大氣汙染防治、水源地保護等重點難點問題整改工作進行視察和執法檢查;市政協每年都圍繞黑臭水體治理、環保產業發展等重點工作開展系列協商調研工作。
頒布實施了《煙臺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煙臺市海岸帶保護條例》。依法聽取和審議市政府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以及「一法一條例」實施情況報告。持續組織開展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
構建起「1+1+8」制度體系
五年來,堅持每微必爭、每天必爭、每個環節必爭,煙臺市生態環境局狠抓揚塵、移動源、揮發性有機物、重汙染天氣應對四個關鍵,嚴格落實駐點督查、問題曝光、預警約談、考核問責、生態補償「六項機制」,全市藍天「氣質」明顯提升。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推進退城入園和重汙染企業搬遷,關停化工企業111家。推進落後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嚴禁新批鋼鐵、焦化、電解鋁、鑄造、水泥等行業產能,清理取締散亂汙企業6086家,實現動態清零。積極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燃煤鍋爐綜合整治。
深入開展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完成330家重點企業的治理任務和全市745座加油站油氣回收三次改造工程。深化揚塵綜合治理,開展市區揚塵汙染整治攻堅、全市建築施工揚塵專項整治「雷霆行動」等督查檢查。
加大城市主次道路保潔力度。市區主次道路保潔機械化清掃率、灑水率達到98.7%。加強智慧工地建設,新建及10000平方米規模以上工程項目全部安裝遠程視頻和揚塵在線監測系統,有效強化揚塵管控能力。
全面推行河長制,完成673處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關閉搬遷2525個畜禽養殖場(戶)。全面實施河流綜合治理,投資6億元完成全市23條城市黑臭水體整治。重點流域綜合治理、水源地保護汙染治理成效顯著。
「作為海濱城市煙臺市入海排汙口整治試點創新打造了「355」工程。通過抓好入海排汙口監測、溯源、整改三個基礎環節,做好五個示範項目,即:海水養殖整治、入海河流生態達標、沿海農村生活排汙整治、城市雨汙排口整治、萊州灣溴鹽聯產排口整治。出臺《煙臺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與灣長制有機結合,建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建立由煙臺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牽頭,有關部門、社會團體、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形成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合力、建設可視、可測、可追溯的煙臺市黃渤海入海排汙口智慧管理平臺。」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穎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
渤海環境治理攻堅戰確定的36項有時間節點的重點任務,已全部達到省定目標要求。煙臺市被生態環境部確定為全國唯一的渤海入海排汙口專項整治試點城市,試點確定的5275個入海排汙口,已完成監測、溯源和初步整治。其中,套子灣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並被評為全國三大「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農業農村汙染進行了有效整治。推進農村改廁工作,完成戶廁改造57萬戶,全市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截止目前,《煙臺市「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提出的9項約束性指標任務預計能夠如期完成。
空氣環境質量方面,根據初步核算,截止到12月底,預計市區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85.5%,已連續三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水環境質量方面,截止2020年11月,大沽夾河、五龍河等26條重點河流市控及以上地表水斷面中,水質優良 (達到或優於Ⅲ類)水體比例達到70.3%,完成十三五目標。
土壤汙染防治和自然生態環境監管方面,「十三五」期間,煙臺順利完成了承擔的4個國家級土壤汙染治理與修複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2019年長島縣獲批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新實踐創新基地。(鳳凰網山東 張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