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所講述的,並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偉大事跡,也不是什麼英雄人物的光輝時刻,只是父子間發生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朱自清的祖母過世,家中遭逢喪事,每個人都頹喪無比,偏偏在此時,父親的官職也丟掉了,真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兩個巨大的打擊接踵而至,讓朱家每一個人都感覺自家遭到了「滅頂之災」。
朱自清回家給祖母奔完喪後,要回到北平繼續完成學業,父親因為抽不開身,最初想讓家僕送他回京,可後來又實在放心不下,最終還是親自去要送兒子去火車站。朱自清覺得很沒必要,家裡那麼忙,自己又不是小孩,何須百忙的父親來送,父親為何不去做更重要的事?二十多歲的朱自清,自然認為自己完全可以獨自做好一切事情,所以看到父親再三囑咐家僕切勿照顧好自己時,內心不由得生出厭惡感,暗自責備父親囉嗦。
父親與別人講價時,朱自清嫌棄父親辯術不佳;父親再三囑咐家僕照顧朱自清時,朱自清嫌棄父親「不明世事」。在朱自清的眼裡,父親在火車站做的很多事都是沒必要的,自己又不是小孩,哪裡需要別人萬事都幫自己籌備,自己完全可以處理啊!可是當體型肥胖、步履蹣跚的父親,堅持要百費周折,用笨拙的身體在月臺上爬上爬下,累得氣喘籲籲,只為給自己買幾個橘子時,朱自清潸然淚下,開始責備自己不懂事。
原來父親不是囉嗦、不是多事,在父親眼裡,朱自清不論再成熟,也終究是自己的孩子,終究是自己萬事都要替他考慮周全的孩子,不做這些「沒必要的麻煩事」的話,自己就放心不下來。
朱自清臨行前,父親堅持要給他買橘子,這不是因為橘子只能在車站裡買、朱自清在別的地方買不到,而是因為兒子馬上要走了,之後很長時間就見不到了。父親心裏面十分不舍,恨不得再多幫他做一大堆事,但是行李已經搬上了車,家僕也已經囑咐好了,已經無事可以再幫兒子做了,所以看見旁邊有賣橘子的,就要趕緊跑過去買一些,讓兒子在路上吃。
朱自清的這篇背影,通過一件小事,記錄了父親對自己的愛與不舍、以及自己對認知父愛的進步。很多時候,我們經常嫌棄自己的父母囉嗦、多事、喜歡為自己做一些「完全沒必要的事」,可我們哪裡知道,父母做這些事,只是單純為了「宣洩」自己對我們的疼愛與不舍,我們只知道嫌棄父母對自己的愛,哪裡懂得接受這種疼愛,哪裡懂得接受這種沒「必要做的事」?
買橘子這樣平常的事,卻被朱自清寫得這般感人、這般深刻,《背影》怎可謂不是好文章。可是一些自詡博學多識、得意洋洋以至於頭腦發昏的「博學之士」,對這樣一篇文章大加批判,原因是:「朱自清的父親買橘子時攀爬月臺,沒遵守交通規則,容易引發危險,這種表達父愛的方式不值得提倡,將其收錄於語文課本中,會誤導孩子。」
這種理由真的讓人覺得很無語,一個網友的評論很深刻:只有心胸狹隘的人看到的是沒遵守交通規則的畫面,心胸豁達的人,看到的只是濃濃的父愛。
這位「博學之士」姓丁,來歷可不小,是北京某大學的教授……
所謂「夏蟲不可語冰」,一件很平常的事,有時在內心陰暗的人看來,它就是陰暗的,在心胸狹隘的人看來,它就是不可接受的。麻雀哪裡懂得大鵬為何要飛上九萬裡的高空,井蛙哪裡懂得外面世界的廣闊,它們長期生活在卑下的處境之中,哪裡懂得偉大的事物為何偉大,它們的世界只有一根樹枝、一口井,哪裡能理解南冥和天下的廣闊?「學者溺於所聞」,這種心智低級的人,讀的書越是多,人就越愚蠢,知識不能讓他們變得豁達,反而成為了囚禁他們的枷鎖,禁錮了他們的心智,豈不可悲!
朱自清這篇文章寫自1925年,當時火車傳入中國也才數十年,鐵路的交通規則自然是很不完備的。朱自清的父親攀爬月臺之時,沒有安保人員前去制止,在場那麼多人都放任他爬過來爬過去,這說明在當時很大概率沒有禁止攀爬月臺的規定,人們自然也不認為攀爬月臺是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
既然如此,為何要拿如今的交通規則,去責備一個生活在百年前的人呢?這豈不是很可笑?要不讓這個丁教授穿越回去告訴朱自清的父親:攀爬月臺在一百年後是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
即便當時有禁止攀爬月臺的規則,這與文章該不該被刪除有何關係?難道只因為文章有相關的描述,就不配登上大雅之堂了?晉朝的貧苦百姓百姓不吃肉糜,有什麼不能理解的?朱自清的父親作為一個活在舊時代一輩子的人,爬個月臺有什麼不能理解的?阿Q作為一個典型的舊時代小人物,做出一些可笑可悲之事又有什麼不能理解的?真正難以理解的,是那些道貌岸然、眼界狹隘,卻喜歡指點江山、滿嘴「何不食肉糜」的可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