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實實在在看見的比聽別人說的更有信服度,電視劇《慶餘年》中京都府尹梅執禮被慶帝「辭退」告老還鄉,是否真的在回鄉途中遇馬匪而身陷黃泉了呢?
這是一個值得推敲的情節,梅執禮死沒死有著不確定性,活著比死的可能性大。
梅執禮被宣召進宮,他心裡推測著這次自己肯定在劫難逃,面對慶帝他小心翼翼,戰戰兢兢,一句一話都不敢多說。
隨著交流時間的增長,梅執禮的緊張不曾緩解,反而愈發強烈,為保全家人安危,他會失足落井,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層是他自我感覺必死無疑,另一層是他將用行動來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慶帝沒有應允,反倒是不緊不慢的讓他喝蜜漿,梅執禮顫顫巍巍端起杯子一飲而盡,以為命將至此卻發現毫髮無損,這是帝王對臣子的試探。
喝蜜漿,提出赴死,這兩點似乎都達到了慶帝內心的預期,最後有著最高權威的慶帝讓梅執禮告老還鄉,並且交代明天不要起太早,保他榮歸故裡,朝堂混跡多年的梅執禮多多少少都能猜到其中的意思。
帝王的承諾使得梅執禮心中的石頭落下,離開宮殿時摘下官帽,步伐略顯輕鬆,這與之前的緊張情緒形成對比,作為老臣沒有活下去的把握,不會這麼快就釋懷。
梅執禮身影遠去,慶帝讓公公安排人假扮馬匪,截殺返鄉的梅執禮一家,這一舉動的插入使得前後出現反差,不像老謀深算的慶帝作風。
朝廷兢兢業業的資深老臣,見完皇上的第二天就遭人殺害,這麼明顯的行為讓其他為國效力的朝臣會怎樣想,估計多半都會有所寒心,如此淺顯的道理,身為一國之君的慶帝不可能不知道。
如果真想讓梅執禮死,身為皇帝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做到,沒必要這樣大費周折,並且交流過程中,老臣梅執禮提過自行了斷,話都說到這地步了,慶帝大可不必讓自己動手。
至於第二天太子一大清早就收到了梅執禮遇害的消息,其實簡單的一個消息不足為證,並且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侍女早已在太子寢宮等候多時,按照消息傳遞的速度和情形,綜合推理,梅執禮天還沒亮大概就已經離世。
早早遇害與慶帝交代的晚起時間上相違背,對於太子和皇帝,梅執禮照常理肯定會聽取後者的建議,再加上皇帝之前的承諾,他沒有理由起這麼早舉家離開,因此太子接收到的消息可能是慶帝的有意安排。
把假消息傳遞出去,有一箭雙鵰的好處,既能警醒太子和二皇子,又能讓梅執禮放心歸鄉,兌現了承諾又達到了提醒的目的,這似乎更加符合慶帝讓人猜不透的形象。
換個角度從朝堂整體來看,梅執禮的行為罪不至死,禮部尚書郭攸之與長公主串通他國,在諸多臣子和外來使臣面前詆毀範閒,為慶國抹黑都只被判入獄,而梅執禮的錯顯然比郭攸之的小。
朝堂中難免有皇子因權勢相爭,這是每個人心知肚明的事情,如此精明的慶帝又豈會不知哪些人位於太子門下,又有哪些人投身於二皇子門下,只要做得不太過分,小打小鬧慶帝都會接受。
京都府尹梅執禮就算沒有投身任何一人的門下,但面對位重權高的皇子,心中也會有所顧忌,會為將來做長久的考慮,多年行走官場的梅執禮,他並非無腦之人。
綜上所述,京都府尹梅執禮活著的可能性高於死,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都只跟太子一樣聽到了他遇害的消息,但沒有人看到他遇害的過程。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