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末的中國面臨著被列強分割的危險,而作為清朝「龍興之地」的東北,一直是日俄兩個列強眼中的肥肉。
滿清入關後對東三省的保護非常重視,古人相信出過皇帝的土地地下有「龍脈」,龍脈的長短關乎王朝的興衰。清政府為了保護龍脈,也為了保護東北的「參山珠河之利」,從康熙朝開始就不讓漢人北上,寧願讓東北空放著不開發。直到19世紀俄國人開始蠶食東三省,鹹豐皇帝才決定移民實邊,放開「邊禁」,鼓勵關內漢人開墾東北。
當時的東北移民大多來自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來自這些省份的移民在關東艱苦墾邊,其數量在清末達到了幾千萬。關東移民群體成為了東北地區的一個特殊勢力,在清廷、日本、俄國的博弈之中求生,其後代中出現了不少影響中國歷史的人物,「東北王」張作霖就是其中的代表。
▲張作霖
張作霖是「鬍子」出身,也就是綠林人士,他後來降清之後成了清朝軍官,之後在日俄戰爭裡又跟日本人打得火熱,最終借日本人的力量雄霸東三省。張大帥在晚年登上了「東北王」的寶座,手下有奉系軍隊50萬,左右關東和京津的局勢,影響了半個中國。張作霖其人在中國歷史上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日本人的走狗,是「鐵桿漢奸」;也有人說他是愛國軍閥,最後日本不殺他就奪不走東北。
那麼,東北王張作霖跟日本關係到底如何?他當年對日本關東軍的威懾有多大呢?
一、被分為兩半的東三省
要了解張作霖的發跡之路,首先要知道清末東北的情況。
古時的東北地區被統稱為「關外」,包括今天的黑吉遼三省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面積將近120萬平方公裡,人口幾千萬。東北地區土地肥沃,礦產豐富,但是人煙稀少。早在康熙時期,沙俄就看上這片沃土,跟清朝打了雅克薩之戰。清末沙俄割走了黑龍江以北的大片土地,並且有南下趨勢。
到了甲午戰爭後,日本也從朝鮮進軍侵略東北,執行他們「朝鮮-滿蒙-中華」的侵略計劃。日本人來到了東北,發現俄國人已經在東北生根發芽,又是修路又是開礦。日俄兩國互不相讓,最後在1904年打了一仗,這就是日俄戰爭。日俄戰爭打了一年,俄國被日本打敗,日本勢力則開始進入東北。
日俄兩國在1907年籤訂了《日俄密約》,私下裡瓜分了清朝的「龍興之地」。日俄以吉林的松遼分水嶺為界限,把東北地區分為南北兩部分,稱之為「南滿」和「北滿」。日本佔據南滿,俄國佔據北滿,中國人在東北生存,不得不仰人鼻息,看日俄的臉色。
而日本和俄國在東北修築得鐵路,分別被稱為「南滿鐵路」和「北滿鐵路」,這些鐵路一條通到俄國境內,一條通往朝鮮境內,沿線都是日俄駐軍,中國人不得過問。在這兩條鐵路沿線,日俄培植自己的勢力,發展工商業,掠奪礦產資源,給東北帶來很大破壞。就在日俄博弈的夾縫中,以晚清奉天駐軍為主的奉軍趁機做大,最後成為了「奉系軍閥」。
▲張作霖影視形象
二、精明的東北「狐」
日俄兩國沒想到,在日俄戰爭雙方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中國人趁機借著東風起勢,左右逢源要兵要槍,在戰爭中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張作霖就是在日俄戰爭時開始發跡的,1904年日俄開戰,當時的他選擇洗手上岸,投靠清政府,帶著手下的兄弟駐紮在遼西的新民府。
日俄戰爭裡遼西是前線,張作霖這時候展現出了狡猾的一面,他在新民府當了牆頭草,剛開始幫俄人打仗,後來又「發誓援助日本軍」,讓日本人拿了不少槍壯大自己。因為張大帥的精明,新民府在戰爭時破壞不大,上司對他的政績很滿意。在戰後張作霖升官成為團長,調到了東三省的核心——奉天。
而後,張作霖在1907年用鴻門宴誘殺了「遼西巨匪」杜立三,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大為滿意,升他為奉天巡防營旅長,這支軍隊就是東北軍的前身。
也自此,在1907年後,張作霖漸漸成為東北不可忽視的軍事領袖,日本人對此一直看在眼裡。1911年辛亥革命時,張作霖用巡防營鎮壓革命黨,被封為關外練兵大臣。袁世凱上臺後,他被封為第27師中將師長,後來袁世凱下臺,黎元洪做了總統,張作霖又因為平定兵變有功,被封為奉天督軍,兼任奉天省長一職。
至此,張作霖完成了人生第一階段的騰飛,日俄兩國都開始拉攏這位封疆大吏。張作霖是奉天省長,但是奉天一窮二白,軍餉都發不起。日本人從朝鮮銀行直接貸款300萬給張作霖,讓他拿著錢管理政府,順便開展「日滿親善」活動。從這以後,日本人和張作霖越走越近,不僅給錢還送武器,就是為了讓張作霖傾向自己,遠離北方的俄國。
張作霖在民國時期曾被稱為「東北虎」,但是日本人卻發現這位泥腿子出身的軍閥非常油滑。張作霖喜歡哭窮,凡是和日本合作,定要先騙取經費。等錢一旦到手,他就對日本的要求陽奉陰違,承諾從不兌現,於是日本人就把張作霖稱為「狐狸」。
三、槍桿子裡出政權
在張作霖慢慢發跡的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時期,皖系、直系、奉系互相徵伐,其實背後是英國、美國、日本在支持。當時日本支持的皖系軍閥吳佩孚打不過直系,日本人只能再次押注張作霖,給錢給槍,讓他帶兵入關跟直系軍閥分權。
直奉戰爭時期,是張作霖和日本的蜜月期,日本人等著張作霖壯大,能給自己帶來東北甚至關內的利益;而張作霖希望靠著日本人穩固地位,順便大力發展奉軍。
1922年直奉戰爭爆發,奉軍敗退回了關外,張作霖趕緊叫苦不迭,日本人怕英美瓜分了關內利益,加大力氣幫助張作霖。因而奉軍在1922年敗退回東北後,張作霖馬上又得到日本的大筆援助,開始擴建奉天軍工廠,把奉天兵工廠改造成了中國最大的兵工廠。奉天兵工廠機器全是海外進口,有一萬多工人,每年能產步槍5萬把、子彈一億發、大炮200門,一年生產的武器裝備足足能武裝好幾個師。
▲奉軍列裝的迫擊炮
張大帥出身底層,靠賣命混飯吃,深知在當時的背景下「有兵才有權,有槍才有法」。張作霖用礦權和路權抵押,讓日本人借錢給自己養兵,但隨著東北軍不斷壯大,日本人漸漸也感覺到了異常。在1924年後,看著自己合作資助的東北軍,日本人感覺自己已經難以控制它了。
到了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大勝,這時候的張作霖手下光陸軍就有40萬人,此外還有空軍和海軍。東北軍空軍有300多架飛機,佔據中國空軍的半壁江山;東北海軍有大小艦艇20多艘,排水量3萬多噸,超過國內其他到軍閥的總和。這樣一支近代軍隊,不僅讓盤踞中原和南方的直系和國民軍很忌憚它的實力,日本人也害怕張作霖對自己有想法。
當時日本人依仗的是南滿鐵路,奉軍南下都要乘坐日本的火車。日本對奉軍處處提防,沒有關東軍司令部允許,張作霖甚至沒辦法調兵。但被鐵路限制的張作霖很快建立了「東三省交通委員會」,讓中國人自己著手修鐵路,把日本人晾在一邊,這讓日本人大為惱火。
日本一向喜歡用武力逼迫對手就範,但奈何關東軍當時只有1萬多人,面對40萬齊裝滿員的奉軍,說話完全沒有底氣。而且張作霖早就在防範日本人,凡是日本駐軍的地方,東北軍就會派幾倍的人馬駐紮在旁邊,隨時盯著日軍動向。
1926年北京南口大戰,軍閥組成的「討赤聯軍」打敗國民軍,奉軍展現了強大的戰鬥力。奉軍每個步兵師都有兩個炮營,奉軍還有幾個獨立的炮兵旅,重火力非常強大。此戰後張作霖奪取了北京的權力,登上了人生巔峰。
此時的奉系堪稱中國第一軍事集團,張大帥已經有點想擺脫日本的意思。他雖然表面跟日本來往密切,但是私下已經跟英美接觸,關東軍得到消息勃然大怒,第一次對他起了殺心。
四、奉軍的衰落,讓關東軍變了心
1927年,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名義上成為中國的最高統治者,除了南方的土地之外,整個黃河流域都在他的控制之下。而在一旁的日本人也喜出望外,自己多年扶持的奉系終於稱霸中國,日本人早就想把侵略觸角從「南滿」伸到關內。
同年,日本召開了「東方會議」,日本駐奉天的領事吉田茂遞交了「滿蒙新五路」的計劃書,張作霖無可奈何,只能按老規矩籤了個「已閱」,答應了其中的幾個線路。
這時日本人已經對張作霖失去了耐心,日本剛上臺的「田中內閣」對滿洲的情況大為不滿,當時國民北伐軍不斷北上,已經到了北京天津一線,軍閥割據多年的中國已經接近被統一。因而,日本人催促張作霖回東北保住土地,加深和日本合作,讓東北「獨立自主」。
於是,田中內閣逼迫張作霖出賣東北利益,但張作霖又是敷衍又是拖延,這樣的態度再度引起了日本關東軍的不滿。日本軍部此時有「除張」的計劃,他們認為中國軍閥就是烏合之眾,除掉頭目,手下就會分裂,到時候日本就能在滿洲建立新政權。
▲奉軍中的坦克車
張作霖掌權時,不管日本人開礦、修路、經商,都要請示這位「東北王」,就算是關東軍也不敢隨便造次。張作霖有這種底氣,第一是靠自己的政治頭腦,其次是靠幾十萬軍隊。
但1928年的奉系已經不復當年之勇,國民軍在華北高歌猛進,奉系「安國軍」損兵折將,幾十萬大軍士氣低迷,張作霖自己都看不下去。最後張作霖宣布放棄北京,回自己的奉天老巢。
看到奉軍不堪一擊,關東軍的少壯派大喜過望,他們已經私下決定暗殺張作霖。最後日本軍人發揮了「下克上」的舊傳統,先斬後奏。1928年6月,關東軍在張作霖從北京回奉天的路上設伏,於皇姑屯炸死了這位東北王。
不過,日本人炸死張作霖後,奉系並沒有變成一盤散沙,而是團結在張學良的周圍,這跟關東軍的設想完全不同。張學良於年底通電全國,宣布「東北易幟」,讓中華民國完成了法理上的統一。
東北易幟後,日本人心裡很是悔恨,他們覺得張作霖要是沒死,滿洲的情況可能不至如此。此後,日本人在東北接連製造事端,抓住了東北軍將領怯戰的軟肋,在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最終佔據了東三省。
東北淪陷時,距離張作霖死去僅僅兩年,有人說「要是大帥不死,可能日本不會冒險侵略東北」。其實綜合來看,張作霖制約日本人依靠的是軍隊,奉軍就是他和日本人掰手腕的本錢。奉軍蒸蒸日上時,關東軍也瑟瑟發抖;等奉軍一敗塗地,關東軍自然就不把這位東北王放在眼裡了。
本文作者:商學野
參考資料:1、《奉系軍閥的外交策略對日本侵略的抵制》,徐祝由2、《淺析張作霖對日本的認識及態度變化軌跡》,崔峰龍、高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