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午,由嘉峪關市委、市政府主辦,中國甘肅網承辦的 「走進我們的小康生活——直擊嘉峪關變遷」全媒體行集中採訪活動走進嘉峪關關城大景區,深入採訪嘉峪關市在文物保護和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果。
目前嘉峪關境內長城牆體43.6公裡,其中壕塹12.94公裡,關堡8座,烽火臺和敵臺共49座,都進行了有效監控和保護。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啟動實施以來,在修葺的基礎上給嘉峪關關城安裝了風速儀、測斜儀、壓力計、裂縫計、地質雷達等高科技設備,讓保護和監控深入到天上、地下形成了全方位的立體監控和數據信息時時傳播,其它長城、墩臺、關堡也全部做了防護網以及安裝部分監控設備,讓嘉峪關長城在天地之間構建起立體保護盾牌。
萬裡長城第一墩與山海關渤海之濱的老龍頭遙相呼應,共同構築起了萬裡長城的首尾。
雄渾巍峨的嘉峪關長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我國明長城的最西端,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
懸臂長城是嘉峪關關城的北向延伸部分,是嘉峪關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築於約四十五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掛,因而得名「懸臂長城」。
這就是嘉峪關長城的三大核心世界文化遺產,也匯聚在萬裡長城浩瀚的精神之中。如何讓這樣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在保護利用中得到發揚?
嘉峪關一改千篇一律的審美模式,在今年引入全新的明朝服飾,讓工作人員身著明朝服飾在關內行走為遊客服務,時光仿佛被穿越回大明風華的時代。
9月22日,記者在嘉峪關關城看到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大家跟隨漢服飄逸的講解員沿著關城前行。在甕城感受「甕中捉鱉」的境遇,在關口倒換通關文牒尋求關照。一路上都能遇到穿著明朝服飾的工作人員,將人們帶入大明風華的場景之中。
作者:楊夢園 楊佑榕 劉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