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發現:塑料面罩對鎖住氣溶膠無效

2020-12-26 新華網客戶端

英國《衛報》網站9月22日刊載題為《日本超級計算機說,面罩對鎖住氣溶膠無效》的報導,作者系記者賈斯汀·麥柯裡,報導指出,超級計算機計算得出,塑料面罩對鎖住呼吸道氣溶膠幾乎無效。報導摘編如下:

據日本的模型顯示,塑料面罩對鎖住呼吸道氣溶膠幾乎完全無效。這讓人們對面罩在阻止新冠病毒傳播方面的有效性產生懷疑。

利用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進行的一項模擬發現,直徑不到5微米(一微米等於一米的百萬分之一)的氣溶膠幾乎100%通過服務行業工作人員常用的那種塑料面罩逃逸。

此外,位於日本西部城市神戶的政府支持研究機構理化學研究所說,直徑50微米的較大氣溶膠有半數逃逸到空氣中。

隨著一些國家試圖重啟經濟,面罩在商店、美容院等需要與公眾接觸的行業變得司空見慣。

理化學研究所計算科學中心研究小組負責人坪倉誠說,這次模擬將氣流與數以萬計不同大小——從不到1微米到數百微米——的氣溶膠複製結合在一起。

他提醒人們,不要用戴面罩來代替戴口罩。

坪倉誠對《衛報》記者說:「從模擬結果來看,令人遺憾的是,與口罩相比,面罩對於防止氣溶膠從已感染患者口腔擴散效果有限。」

他說:「這對於直徑不到20微米的小氣溶膠來說尤其如此」。他補充說,據發現,所有較小的氣溶膠顆粒都從面部與面罩之間的縫隙中逃逸。與此同時,面罩對直徑超過50微米的氣溶膠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坪倉誠說,不建議戴口罩的人比如患有基礎呼吸道疾病的人和幼童可以改為戴面罩,但只限於室外或通風良好的室內環境。

「富嶽」最近發現,無紡布口罩在阻止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方面比用棉布和聚酯材料製造的口罩更有效。(編譯/馬丹)

6月5日,在日本櫪木縣日光市一所小學,學生們戴著防護面罩上課。新華社/法新

相關焦點

  • 大氣氣溶膠液態水中二次有機氣溶膠生成機制研究進展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液相過程生成SOA在大氣中普遍存在,將環境大氣雲霧水和氣溶膠液態水中反應生成的液相SOA(aqueous SOA, aqSOA)加入大氣模型中,可明顯改善對SOA的模擬效果。在我國,隨著大氣汙染防治對硫排放的控制,顆粒物及其中硫酸鹽的質量濃度得以有效降低,硝酸鹽的吸溼性較硫酸鹽更強,使得氣溶膠液態水的含量呈現出增加的趨勢。
  • 青藏高原背景大氣氣溶膠研究取得進展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大氣近地面氣溶膠的質量濃度水平較低(圖1),粒徑上呈現積聚模態和粗模態的雙峰模態。阿里、珠峰、納木錯和藏東南觀測站的細顆粒物(PM2.5)日均質量濃度依次為18.2±8.9 μg m-3、14.5±7.4 μg m-3、11.9±4.9 μg m-3和11.7±4.7 μg m-3。同時,細顆粒物濃度具有顯著的日變化特徵。
  • 微塑料隨風「旅行」,科學家撰寫微塑料「遊記」
    其中一篇論文的主要作者、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博士生Christina Ripken說,「但人們忽視了較小的碎片,也就是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因此確定它們是否存在,以及可能對生物產生的影響十分重要。」
  • 日本推出「嚴防」飛沫面罩
    日本多家企業合作推出一款「嚴防」飛沫面罩,不僅更有效防止病毒傳播,還方便進食。 日本廣播協會13日報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和三得利酒類公司研究人員藉助富樂超級計算機數據模型研製出這種面罩。
  • 氣溶膠傳播病毒風險有多高
    儘管後續新聞證實,這番話只是專家表述有誤,新冠病毒能否通過氣溶膠傳播還有待研究,但很多人還是充滿了擔心:如果新冠病毒真的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它會造成更大的威脅嗎?根據目前的官方消息,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還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氣溶膠和糞口傳播途徑尚待進一步明確。
  • 大氣氣溶膠及其氣候環境效應
    大氣氣溶膠一詞的定義是指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和液態的微粒,通常我們更關注固態的微粒,俗稱灰塵。懸浮在大氣中的氣溶膠是大氣中唯一的非氣體成分,也是大氣中的微量成分,它只佔大氣總質量的1/109。有些氣溶膠粒子可以通過大氣環流遠距離輸送。近幾年發生的中國沙塵粒子飄洋過海傳輸到日本、美國正是這種途徑的體現。
  • 研究發現水中的微塑料可以形成生物分子塗層 並「潛入」活細胞中
    研究人員開始關注微塑料汙染到底有多廣泛,以及它如何影響生物體。這些微小的塑料碎片大小不到5毫米,因此很難在環境中追蹤,不過最近的研究已經在海龜、鱸魚和甲殼類動物中發現了它們。一項對日本鱂魚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如何導致動脈瘤,以及生殖系統的變化。
  • 日本科學家發現"愛吃塑料細菌" 可緩解環境汙染
    參考消息網3月14日報導 臺媒稱,全球每年產出逾3.11億噸的塑料製品,由於塑料無法像其他垃圾一樣被自然分解,因此對全球環境而言是相當沉重的負擔。日本科學家發現一種細菌幾乎可以完全分解塑料,可望為地球岌岌可危的環境帶來一線生機。
  • 日本複課後學校頻出抗疫奇招:戴透明面罩 紙箱中上課
    據日本《每日新聞》27日報導,日本各地中小學陸續開始複課,為了減少新冠病毒感染風險,不少學校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福島縣三所中學從26日開始,組織學生組裝一種特製紙箱,並設置在課桌周圍;福岡縣粕屋町則向中小學師生發放透明面罩,要求他們上課時佩戴。
  • 研究發現:泰晤士河微塑料汙染嚴重位居世界前列
    英國廣播公司當地時間21日報導稱,科學家研究發現英國知名的泰晤士河汙染情況嚴重,水中微塑料汙染物含量在世界主要河流中位居前列。科學家指出,在泰晤士河流域監測到每秒有多達94000種微塑料物質流經某些地區,這一數據超過了其他歐洲主要河流,例如多瑙河和萊茵河。
  • 迪卡儂一款浮潛面罩改造後或能代替護目鏡加防護面罩,團隊正研究
    ,研究浮潛面罩改造後為醫護人員提供防護的可能性。 在義大利,除了向有關公司免費開放專利技術信息,幫助該公司改造迪卡儂的一款浮潛面罩外,迪卡儂團隊正與多家醫院和公共機構保持聯繫,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抗疫支持。「我們向義大利的一家公司免費提供了一款浮潛面罩的技術資料,以配合專業研究。他們改進我們的浮潛面罩,經過專業醫療程序申報,在義大利的一家醫院測試並取得喜人結果。目前義大利北部已經有超過500名患者使用了該應急設備。」迪卡儂中國相關負責人表示。
  • 日本東京灣及衝繩海岸貝類體內發現大量「微塑料」
    中新網6月18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前,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教授高田秀重等的團隊確認,在東京灣和衝繩縣座間味島海岸的雙殼綱生物體內,大量積蓄了成為全球規模海洋汙染問題的「微塑料」。資料圖:貝殼。據報導,該團隊稱,微塑料過去曾在東京灣的鯷魚體內發現,而貝類僅在海外有過檢出微塑料的先例。目前,在雙殼綱生物體內,容易被生物攝入體內的直徑0.02至0.08毫米的微小粒子較多,團隊指出:「有必要詳細調查對貝類生存及生態環境的影響。」
  • 空天院建立中國區域氣溶膠「基礎模態」模型
    氣溶膠是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質,不僅嚴重影響地-氣系統輻射收支,而且對氣象、氣候、交通、生態等,尤其是公眾健康造成顯著影響。整層大氣氣溶膠模型是氣候變化評估、大氣環境模擬、衛星遙感建模、輻射傳輸計算等的重要基礎,而能夠代表區域特徵的氣溶膠基礎模型是這些應用的關鍵。
  • 日本在本州水域的四成魚類中發現塑料顆粒
    人民網東京10月26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日本京都大學研究團隊日前表示,從東京灣、大阪灣、琵琶湖等本州各地打撈的魚類中發現,約有四成檢測出微小塑料顆粒「微塑膠」。 塑料在紫外線照射以及加熱等條件下可分解為5毫米以下的顆粒,有時作為研磨劑加入到化妝品中。
  • 通風不良的空間中的小飛沫氣溶膠與SARS-CoV-2傳播
    在一名健康志願者的單次咳嗽中,我們發現了兩種不同類型的飛沫,分別是直徑100-1000微米的大飛沫和直徑1-10微米的小飛沫,其中小飛沫更為普遍(Figure 1)。在講話過程中,我們只發現了小飛沫(Figure 1)。雖然既往研究已發現大飛沫與咳嗽有特別的聯繫,[4]但在本研究中,我們觀察到兩種大小的飛沫都可以在咳嗽中產生。
  • 喝茶包茶飲就是喝塑料?研究發現:一袋茶包可泡出上百億塑料顆粒
    製作茶包的材質主要以塑料、聚丙烯和棉布為主,但研究人員對它們進行了相關調查和研究後,發現它們可能並不環保,且對人體有不可預知的傷害。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曾在該校的《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發表了一份關於茶包的調查報告。
  • 證實說話和咳嗽可產生氣溶膠,並不能證明COVID-19是基於氣溶膠傳播
    實驗數據支持SARS-CoV-2即使在未執行產生氣溶膠的診療操作(如插管或無創正壓通氣)的情況下也可通過氣溶膠傳播(即空氣傳播)的可能性。研究人員已經證明,說話和咳嗽會產生大小不等的飛沫和氣溶膠的混合物,這些分泌物可以一同傳播長達27英尺,SARS-CoV-2在空氣中懸浮並存活數小時是可能的,可以從醫院的空氣樣本中檢測到SARS-CoV-2 RNA。
  • 柳葉刀-呼吸病學 | 通風不良的空間中的小飛沫氣溶膠與SARS-CoV-2...
    在一名健康志願者的單次咳嗽中,我們發現了兩種不同類型的飛沫,分別是直徑100-1000微米的大飛沫和直徑1-10微米的小飛沫,其中小飛沫更為普遍(Figure 1)。在講話過程中,我們只發現了小飛沫(Figure 1)。雖然既往研究已發現大飛沫與咳嗽有特別的聯繫,[4]但在本研究中,我們觀察到兩種大小的飛沫都可以在咳嗽中產生。
  • 慎用塑料茶包泡茶 研究:或吞下數十億顆微塑料
    近日,加拿大一份最新研究發現,一包塑料茶包可能會釋出數十億、甚至上百億顆塑料微粒,顯著高於一個人全年估計攝取的微塑料數量,但迄今沒有證據顯示,攝取塑料微粒會對人類構成威脅。
  • 最新研究,水果蔬菜也被塑料汙染,每周吃一張信用卡的塑料
    在所有樣本裡,發現的最小塑料片約為1.51μm(胡蘿蔔中),最大的塑料片為2.52μm(生菜中)。 研究人員發現,水果受微塑料汙染的程度比蔬菜更大,他們推測,可能是因為果樹樹齡大,紮根更深,根系更發達,才積聚了更多微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