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作之名,感受自然之美

2020-12-11 屋外的周末

近些年在國內流行的「手作」,是作為一個日文詞彙被引入的。它除了有「親手所做」的意思外,也代表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人類的祖先非常迷戀用雙手造物的感覺,手作可以治療現代人對網絡的依賴和對生活的焦慮。當我們把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中,便會擁有十分幸福的情緒體驗,那是像水流一樣自發不斷湧動的感受。

通過手作,我們可以遠離快捷的生活方式,回歸專注本身,放鬆身心,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以下,我們分享一些熱愛手作的人的作品,希望可以為你帶去生活的靈感。

俄羅斯剪紙愛好者Tania畢業於俄羅斯秋明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業,她鍾愛綠植和多肉,便拿起剪刀,製作出一盆盆可以握在手中的綠色小盆栽。

Tania說:「所有的綠植和仙人掌,都是我用雙手帶著愛做出來的」。目前,她在Instagram上有55k的粉絲,大家都被這清新的小型植物盆栽吸引了。

Lia Griffith是一名設計師,也是一名以手工為生活方式的專家。她經常在博客上分享自己獨特的紙花設計,獲得很多人的關注。

如今,她和她的團隊正通過設計生活中的DIY項目,重新激發世界各地數百萬人們的創造力、想像力,以及對日常美好生活的回歸。

日本手藝人kiyomi的作品特別有家的感覺,充滿了細細碎碎的溫暖。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kiyomi說自己製作的微縮世界並不屬於哪個流派,只是想把家庭主婦眼中的世界展現出來。

kiyomi希望可以享受自然的生活,給大家帶來美的感受。她還有一間工作室,取名為「natural色の生活」。

西班牙插畫師Mar cerda喜歡繪畫和電影,於是嘗試將水彩和剪紙結合起來,並融入喜愛的電影元素,製作立體生動的微縮場景和空間。

水彩技藝基礎之上的微縮作品,不僅更加立體、生動,同時也增強了敘事性和表現空間。這一個個迷人而精緻的小世界,充滿了手作的溫度與魅力。

手作的意義,是重塑生活、回歸自我,並賦予作品匠心與靈魂。不要錯過大自然賦予的素材,過點簡單充實的日子、做些美好有趣的手作吧!

相關焦點

  • 唯美的手作之美
    轉轉會女主人 成琳是位建築學博士,也是資深收藏家,她喜愛自然、美食與藝術,更喜歡朋友。加入手作之美創業聯盟覺得勢單力薄嗎?請掃一掃二維碼加入轉轉會【手作之美創業聯盟】,我們將搭建產品銷售渠道、媒體營銷團隊、創業服務平臺。
  • 手作之美與鉛筆
    機器改變了我們的手工技藝能力,一旦失去了動手做、動手寫的習慣與常態,影響最大的可能是我們的思考與創新能力。自稱是萬物之靈的人類,畢竟還是動物,需要透過肢體以及運動才能完成生活的各種功能,因此提供日常需求的日常用品怎能不考慮手摸的觸感、實用性、甚至與身體連動的各種感受。
  • 手作之美,匠人情懷——NANAKIKI
    雖然手作鏡框工序繁多,且需要工匠的經驗。但是成品的鏡框給人的舒適度是與之成正比的。鏡框會較長時間的佩戴,單純只是重視美觀,沒有考慮到舒適性的話,在漂亮的鏡框也不會激發人想佩戴的心情。這也是NANAKIKI堅持手作的原因之一,想要在美觀的同時也有非常棒的舒適度,增加用戶的佩戴體驗。讓美觀與舒適可以成為雙選。
  • 手作之美 ——東方傑出手工藝的探索!
    曲家描繪的春光、村莊,小橋流水,讓觀者為之嚮往! 這樣的美景,曲家白樸給世人一種超然躍世的感覺。當然,這種意境之美,陶潛的感悟更深,表述或更勝一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灑脫極了,其中的悠然自得讓人欣欣然而往,「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則已達到忘我的最高境界!
  • 福州三坊七巷展器物手作之美
    何德花攝  大公網12月2日訊(記者何德花) 一股重新思考手工藝對於生活的價值之浪潮正影響著中國工藝美術界,手工作品和手工藝人們開始活躍於各大展館和設計大賽的舞臺。歷史文化名城福州,近日在其文化地標三坊七巷裡,舉辦了一場「福建手作之美大展」。木紋金屬、大漆、木偶雕刻、金繕、鋦瓷、陶藝、瓷藝等一件件手作藝術品,在用手作之人的餘溫傳遞著情懷和精神。
  • 手作之美 ——東方傑出手工藝的探索!
    曲家描繪的春光、村莊,小橋流水,讓觀者為之嚮往! 這樣的美景,曲家白樸給世人一種超然躍世的感覺。當然,這種意境之美,陶潛的感悟更深,表述或更勝一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灑脫極了,其中的悠然自得讓人欣欣然而往,「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則已達到忘我的最高境界!
  • 產品 億利文創沙漠產品參展「手作之美」市集
    來源 | 億萊恩文化公司億萊恩文創產品,參展「手作之美       這就2016年1月22日,億萊恩文創產品參展了轉轉會與北京最有品味的〝官舍〞商業地產攜手合作,舉辦的〝手作之美新年市集〞,在潮人出沒、北京最繁華、最精緻的官舍公共空間舉辦。手作之美市集現場你好這次的手作之美市集,號召了一百名手作職人與獨立設計師。
  • 手作之美的療愈,嘗過後才能明白
    伊莉莎白在美麗的〝思觀湖〞(Squam Lake)畔組織各種與藝術與手作的課程,例如自然寫生、編織、拼布、珠串、縫紉、烘焙等等。在這短期的手作營中,許多參與者都聲稱他們獲得了心靈療愈的效果。揉和了自然、生活、靈性、手作的課程,吸引了上百萬的追隨者。逐漸的,這些參與〝思觀湖〞沙龍活動的人們組成了Squam組織。
  • 手作之美在轉轉會美麗登場,一年只開放一次喔
    、手捏陶器等等令人難忘的親自動手製作物品的溫馨感。昨天與參觀者及參展者深入溝通後,大家都鼓勵我把不可控的負面狀況轉變為正向行動,昨天下午與許多參展的轉轉會手作聯盟成員決定不要因為保稅區展場的問題辜負了想在黃金假期參觀一年一度手作之美的朋友們,大家馬上移師轉轉會位於草場地的工作室,
  • 手作之美
    手作之美圖文|網絡編輯|易向盧梭曾在《愛彌兒》中說:在人類所有的職業中,工藝是一門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藝。現代工業文明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使得整個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向前發展,同時也帶來了諸如個性的喪失、人性的淡漠、精神的焦慮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工業設計以技術的可能性和進步性為根本,以市場為價值取向,而犧牲了風格的多樣性,犧牲了人對自然與生俱來的家園般的聯繫
  • 柳宗理的手作之美
    》傳統的手作溫暖柳宗理的作品涵蓋家具、餐廚具、公共設計、建築等,作品兼顧功能性與藝術性,並將他的人生體悟融入其中,即表達個人精神又抹去個人意識,這種純粹的自然美似乎告訴我們這些事物本已存在,只是藉由他的手呈現出來而已。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他的精神內涵,用心的溫度傳遞給我們。
  • 珺享匠心 l 雕刻藝術,巧遇木雕手作之美
    一塊木頭,經過雕琢展露出萬般奇妙姿態這種樂趣你體驗過嗎6月15日—16日,鑫苑·德潤珺園「巧手創童趣,探尋雕琢之美」手作活動完美落幕無數的小朋友和家長在此感受到了匠人手作的樂趣探索童趣,木雕魅力於孩子而言,一切事物都新奇異常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他們需要親身感知世界的萬千魅力
  • 拾器格物:手作之美
    手作之美 盧梭曾在《愛彌兒》中說:在人類所有的職業中,工藝是一門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藝。工藝在人的成長中功用最大,在物品的製造中通過手將觸覺、視覺和腦力相協調,身心合一,使人得到健康成長。現代工業文明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使得整個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向前發展,同時也帶來了諸如個性的喪失、人性的淡漠、精神的焦慮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工業設計以技術的可能性和進步性為根本,以市場為價值取向,而犧牲了風格的多樣性,犧牲了人對自然與生俱來的家園般的聯繫,使人成為陷於城市孤島的可憐蟲,把人類推到了環境汙染、資源枯竭的危險境地。
  • 手作之美:謝帆和他的半圓陶社柴燒全記錄
    每二個月他所監督製造的半圓陶社將創作一百個日用生活的器皿,第一次的展覽:100個杯子,將於2015年春天在北京轉轉會展出。日後將陸續有100個盤子、100個碗等等。這次為了參加轉轉會主辦左右藝術區的展覽:〝藝術進入生活、手作與日用之美〞,謝帆帶領工作人員進入山區五天,進行他的柴燒計畫。
  • 九月開啟手作之美體驗之旅
    其實手作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手作是沒有門檻的,也不需要美術功底,它完全是一種能讓您享受到創造的樂趣的過程。而手作的魅力,就是用手就能將美的東西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表達出來,這類藝術品並不是只屬於藝術家,您也一樣用手能打造出有著自己創意想法的藝術品。
  • 邊讀邊想像畫面,感受自然之美,賞心悅目
    01智慧窗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閱讀重點訓練項目是:邊讀邊想像,感受自然之美;習作重點訓練項目是:推薦一個好地方,寫清楚推薦理由。滾滾而來要完成好這個訓練要求,學習時抓住課文,深深體會景色之美。這是課內學習的一個首要任務。
  • 手作之愛
    點上面「致美手作」加關注 右上「···」加星標
  • 芳療手作課·回顧|手作之美,每個人都能創意無限!
    可能也是一種俗世修行……芳香手作,享受生活中的樂趣,通過專業課程學習,體驗自己動手的奇妙能力,3天變身芳療手作大咖!美玲老師不僅僅將手作知識與精油配方分享給大家,更重要的是教大家精油調配思路以及手作實操技能,在掌握配方思路和製作方法後,同學們製作各種芳療手作,完全停不下來~課堂精彩這一期學員裡還有兩位小同學哦,很認真的小姑娘~真羨慕現在的孩子們,這麼早就可以接觸到芳療手作~
  • 常熟古韻│手作之美,紅木為基,「雕刻」時光!
    以精湛技藝傳承文化之美, 用精雕細琢的手作功夫, 傳遞時光的故事,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 常熟東方紅木家具藝術館!
  • 內蒙古推進旅遊與文化深度融合 讓遊客充分感受自然之美、文化之美
    內蒙古推進旅遊與文化深度融合 讓遊客充分感受自然之美、文化之美 發布時間:2020-12-30 13:49: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記者 李愛平)「讓遊客充分感受內蒙古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