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明明有兒子,為何就不立兒子為太子?反而把皇位給弟弟?

2020-12-18 騰訊網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有人就產生一個疑問,為何趙匡胤不立自己的兒子呢?趙匡胤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滕王德秀,次子燕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王德芳。趙德秀和趙德林都早夭,所以實際上趙德昭就是長子,趙德芳就是次子。在北宋第二位皇帝登基過程中,「燭影斧聲」已經爭議了千年,說是趙光義殺死了趙匡胤,可歷代史學家始終找不到實據,已然成為了千古之謎。

許多皇帝吸取歷史經驗教訓,避免讓幼帝繼位,選年齡適當的兒子,或者先剷除了前朝後宮的威脅,然後再讓幼帝繼位,但即便這樣,有時也仍然不可避免地讓幼帝處於危險的政治漩渦中,皇帝子嗣單薄,朝政大事必須依仗重臣等原因,皇帝也無可奈何啊,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哪怕會預想到日後可能的結局。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為了避免幼帝即位,他在生前就定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為繼承人,可惜沒想到趙光義日後會害了自己的親兒子,還毀了他徵戰一生所打下的根基。

起初宋太祖的確是將宋太宗置於了儲 君的地位。但是,為什麼沒有明立為皇太子或者叫皇太弟呢?原因很簡單,宋太宗就是一個備胎,一旦自 己的兒子長大成人,宋太祖還是準備換上兒子的。一旦明立,勢必引發政局動蕩。而這個約定俗成的所 謂無冕儲君,我願意認、你就是,我不願意認、你就不是。因為兒子還在成長期,而且宋太宗仍然具有其繼續以儲君身份存在的價值,宋太祖並沒有急於易 儲,畢竟彼時他才四十歲剛出頭、身體健康,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等,而貿然易儲,除了導致政局動蕩, 並沒有太大益處。個人認為,到乾德後期時,實際上宋太祖內心很可能已經有了易儲的打算了,只不過 沒有公開表露而已。

趙光義和趙匡胤是一母所生,關係親密。相傳兩人的母親杜太后病重時,曾經把趙匡胤叫過去,告訴趙匡胤必須立弟弟做繼承人,別讓幼主接位,這樣才能保大宋江山長久。趙匡胤流淚寫下「協議書」,宰相趙普做見證人,籤字蓋章後,把這張「協議書」小心翼翼收藏起來。這個說法恰好反擊了「燭影斧聲」。不管誰真誰假,或者兩個都是假的,總歸反映了一點問題:那就是,趙光義的勢力確實比較大,讓他繼位,對大宋朝的好處也比較多。趙德昭的哥哥早死,他就是趙匡胤的嫡長子,但父皇去世前,他只做到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沒能封王。

最最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趙光義的子孫後代卻相信他的老祖宗「殺兄篡位」的說法,把皇位又傳給了趙匡胤的後代。這裡說的是宋高宗趙構傳位的事。據說趙構沒有兒子,誰來繼承皇位呢?大臣們議論紛紛。有一種強有力的意見是:趙匡胤是開國之君,應該在他的後代中選擇接班人。起初,趙構對這種議論嚴加貶責。忽然有一天,他又改變主意,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宋太祖趙匡胤帶他到了「萬歲殿」,看到了當日的「燭光劍影」的全部驚景,並說:「你只有把王位傳給我的兒孫,國勢才有可能有一線轉機。」於是趙構終於找到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慎,這恰恰說明了:趙構承認了祖先的罪孽,也給了趙匡胤之死一個基本的答案。

相關焦點

  • 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何始終沒有立自己的兒子趙德昭為太子
    趙匡胤死的時候已經49歲,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25歲成年,按照中國古代的帝王傳統,立兒子為太子,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何他沒有這樣做呢?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死後,不是他的兒子繼承了皇位,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趙匡胤遲遲不立太子,是不是也從側面印證了「金匱之盟」的真實性呢?
  • 趙匡胤去世時,兒子已成年,為何不立太子,卻傳位給弟弟?
    趙匡胤去世之際,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都已成年。按照封建傳統,應該都會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但趙匡胤卻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而不是兒子。
  • 趙匡胤為何終其一生都不立太子,傳位弟弟是其真實想法嗎?
    趙匡胤為何終其一生都不立太子,傳位弟弟是其真實想法嗎?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他開創的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重新統一了全國大部,而未收復的燕雲十六州也成為兩宋永遠的痛。作為一個開國皇帝,趙匡胤並沒有向劉邦那樣排除異己大殺功臣,而是與眾武將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佳話。其在位十六年,成就頗多,但唯一令人不解的就是他這十六年中都沒有立太子,甚至都沒有封自己的兒子為王,反倒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平步青雲,被封晉王,加封開封府尹,最終導致趙光義權力滔天,奪取了大宋的政權。趙匡胤是何等精明之人,怎麼會不知道立太子的重要性,可他為何不為呢?
  • 明明有兒子,趙匡胤為何就不立太子?趙匡胤:繼承人只能是趙光義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有人就產生一個疑問,為何趙匡胤不立自己的兒子呢?趙匡胤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滕王德秀,次子燕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王德芳。趙匡胤死時,趙德昭25歲,讓他繼承皇位也是可以的。封建社會皇帝的意志幾乎能決定一切,皇子的人選皇帝意志很重要。皇子成年後封王是慣例,可趙匡胤遲遲不給趙德昭封王,「故事,皇子出閣即封王。太祖以德昭衝年,欲其由漸而進,授貴州防禦……終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這就尷尬了,趙匡胤難道真不想死後讓兒子來繼承皇位?
  • 趙匡胤是不是弟弟趙光義害死的?趙匡胤為何不將趙德昭立為太子?
    稱帝後的趙匡胤也面臨著相同的窘境,長子趙德昭年僅九歲(實為次子,長子夭折),趙德芳尚在襁褓之中。篡位那一年的趙匡胤已經三十三歲,這樣的年紀在如今的人們看來還很年輕,但要知道那可是在,壽命普遍不很長的古代,趙匡胤也只活到了五十歲。因此趙匡胤不得不為皇位繼承人的選擇,做出認真考慮。
  • 趙匡胤將皇位傳給弟弟後,他的子孫後裔受到宋朝的優待了嗎?
    誰人都不清楚為什麼趙匡胤沒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甚至有人圍繞著這個展開了「燭影斧聲」這樣的陰謀論。趙匡胤五十歲就駕崩了,他的兩個兒子都在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繼位後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而兩人都早早的去世了,不過在之後他們的子孫後代都得到了一定的比較好的待遇。
  • 趙匡胤是篡位得來的皇位,為何不被後人詬病,反被稱為明君?
    他留下了年僅7歲的太子柴宗訓以及皇后苻氏,柴氏皇權一度削弱到了最低。此時的趙匡胤作為朝中首要大臣,沒有扛起輔助幼主的責任,反而是借著太子年幼,意圖謀取皇位。公元960年,有密報傳來緊急消息:契丹和北漢聯軍攜手南下,在後周邊境大肆劫掠。當朝宰相範質還沒有辨別出這一消息的真假,就讓趙匡胤率軍前去抵抗。
  • 趙匡胤將皇位傳給了弟弟,百年後皇位又回到了太祖後裔身上
    關於趙匡胤的死因,歷代史學家爭論不斷,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 ",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此事也成為了中國古代的一大懸案。
  • 宋高宗為何要把皇位留給趙匡胤後人?而不是自己的兒子或其他人?
    可是南宋首任皇帝宋高宗卻把自己的皇位留給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人,而不是自己的兒子或者其他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天下進入了趙姓江山統治時期。過了十多年後,趙匡胤突然之間就離世了,他的弟弟趙光義兄終弟及繼承了皇位,一切都是那麼的突然,一切都是那麼多意外。
  •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將趙德昭立為太子?
    趙匡胤的死,是一個千古之謎。當時沒有搞清楚他是如何死的,以後再也搞不清楚了,這就是歷史的殘酷之處。 至於說為何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何他沒有立太子? 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 趙匡胤是怎麼死的?死後為什麼沒把皇位傳給兒子?
    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 明明趙德芳是趙匡胤最優秀的兒子,為什麼宋太祖卻不傳位給他?
    明明趙德芳是趙匡胤最優秀的兒子,為什麼宋太祖卻不傳位給他?據研究表明,宋朝的GDP是中華文化以來最高的一個時期,因為有唐朝的基礎,宋朝不必大費周章制定各種政策就可以延續唐朝的繁榮昌盛。其中宋太宗趙匡胤一生傳奇,年輕時曾有神秘人士指點迷津,並慷慨資助趙匡胤北上。從此開啟傳奇之路。而且其中「杯酒釋兵權」可以說是歷史上對待各種手持重兵權的大將最好的結果,畢竟趙匡胤也是通過政變奪位的,可不想歷史重演。可是這樣英明的皇帝,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最聰明的兒子趙德芳呢?其中分兩種說法,一是趙德芳庶出,他上面還有其他比他有資歷的哥哥,叔叔。
  • 「燭影斧聲」之謎,趙匡胤為何將皇位傳給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趙匡胤吸取了柴榮的例子,怕自己英年早逝兒子小守不住江山,所以就扶持趙光義當備胎,等兒子長大想要立為太子的時候卻發現趙光義的勢力已經尾大不掉,在削弱趙光義的過程中被趙光義先下手為強,於是就發生了燭光斧影趙匡胤暴斃。當時沒人站出來反對並不代表沒人質疑,事實上當時很多人都是質疑這件事的,民間也是議論紛紛。趙光義心中其實一直不安的,這個事情一直困擾的他。
  • 趙匡胤有沒有後代?如果有後代,為什麼他的弟弟趙光義接了皇位?
    趙匡胤就是歷史上的宋太祖,我們讀歷史突然發現,50歲的趙匡胤死後不是由他的兒子接班,而是由他的弟弟趙光義(939~997)接替了皇位。▲趙匡胤這就令人奇怪了,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皇位繼承制一般是「父死子繼」,沒有後代子孫才實行「兄終弟及」的辦法,難道趙匡胤沒有兒子?
  • 趙匡胤為何不傳位兒子?他對趙光義早有防備,可惜下錯一步棋
    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的死一直是個謎。這段歷史雖然缺失,但弟弟趙光義想篡位這是可以肯定的。趙匡胤自始至終都不想傳位弟弟,他對趙光義也早有防備,可惜下錯了一步棋。趙匡胤之死關於趙匡胤之死,歷史上有很多版本,其中最經典的有三版。
  • 趙匡胤將皇位傳於弟弟趙光義,趙匡胤的後代就不能當皇帝了嗎?
    比如唐朝的第二個皇帝是李世民,他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應當是他哥哥李建成繼承皇位,然而李世民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自然不甘居於已建成之下,於是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鬥,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取勝,當上了皇帝。
  •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始終沒有將兒子立為太子?
    宋太祖趙匡胤是個雄謀大略之人,他在長達十六年的時間裡都沒有將兒子趙德昭立為太子,是因為需要考慮的問題太多了。首先,所謂的「金匱之盟」是趙光義坐了六年龍庭之後,和趙普合夥炮製出來的。這個以前已專門論證過了,這裡就不展開來說了。不過,不可否認,「金匱之盟」裡杜太后的擔心,趙匡胤是有的。畢竟,五代亂世,改朝換代快得如同走馬燈,誰也不知明天會發生什麼。趙匡胤自己的江山是從周世宗兒子那兒搶來的,周世宗死的時候也不過才38歲,趙匡胤登位這年,他已經33歲了。
  • 趙光義登基後,趙匡胤的倆兒子為何先後早逝?弟弟趙廷美也沒逃脫
    公元976年,一場斧聲燭影的鬧劇過後,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宋太宗趙光義接替了皇位。可問題是,趙匡胤還有倆成年的兒子活著,讓弟弟繼位,這是不是有點不合規矩?按照中原王朝的繼承規則,一般都是父辭子繼,只有出現皇帝沒有兒子的情況,才有兄終弟及的事情出現。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兄終弟及就很正常了,這也是容易內亂的重要原因。
  • 趙匡胤傳位弟弟,弟又傳位他兒子,為什麼沒被積極傳頌?
    郭威創建了後周,但是郭威卻沒有兒子。柴榮得了一個便宜,郭威是柴榮的姑父。因此郭威就過繼柴榮為兒子,稱他為郭榮。郭榮繼位之後,改回了柴榮。柴榮是五代十國中最有威望和魄力的君主,沒有之一。若非柴榮英年早逝,結束五代十國紛亂局面的,可能就不是趙匡胤的大宋,而應該是柴榮的大周。大宋王朝是對實力雄厚的後周朝廷的和平而完整的繼承和開創。
  • 趙匡胤將皇位傳給弟弟,3個原因中,哪一個更接近真實情況?
    黃袍加身成為皇帝的趙匡胤,在「斧聲燭影」中結束了自己的傳奇一生,弟弟趙光義繼位,史稱「宋太宗」。怎麼是弟弟繼位,不是應該由其兒子繼位嗎?可笑,誰規定皇帝死了,一定得有其兒子繼位?首先,兄弟兩人關係自然是不用說的,趙匡胤打天下時弟弟趙光義就在一旁支持,不管支持是口頭上的,還是在實際行動上,至少趙匡胤心裡是暖暖的,宋朝建立後,趙匡胤對這個弟弟還是不錯的,原本這樣相安無事也挺好,可是據某些資料所言,趙匡胤立弟弟為太子,完全是他們的老娘的意思,這是赤裸裸的幹政啊,可是孝順的趙匡胤居然同意了,不管是趙匡胤在他們的老娘彌留之際說的安慰話,還是真心想立弟弟趙光義為太子,反正趙光義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