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大作家取筆名這麼隨意,除了老舍,還有一個更「難」聽的

2020-12-19 文史撰家

筆名是作者發表作品的一個別名,對於很多作家來說,它甚至要比自己的本命還重要。拿魯迅先生來說,他的「魯迅」這個筆名早已經成為了一個符號,猶如高山仰止一樣,被後人讚不絕口。而中國近現代的大作家們,他們的筆名又都有何含義?

冰心

冰心,原名謝婉瑩。謝婉瑩小的時候家境還算不錯,她得以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古典文學,懵懂的年紀她就已經熟讀唐詩了。他最喜歡的一個詩人就是王昌齡,後來她在取筆名的時候,就用了王昌齡詩句「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冰心」作為筆名,之後她的筆名火遍大江南北,都好像忘記了她的本名。

古龍

古龍,原名熊耀華,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之一,他的這個筆名聽起來自帶著一種沉穩。關於他筆名的來歷,有著3種說法。一是說古龍有一個夢中情人叫做古鳳,古龍在求而不得的情況下就給自己取一個古龍表示對應。二是說這個名字取自於唐代詩人李賀詩《湘妃》中的「幽愁愁氣上青楓,涼夜波間吟古龍」。第三種說法是古龍出生那天剛好下雨,天空打雷有著「咕隆」聲,因此取諧音叫古龍。

金庸

說到古鳳,就不得不說把武俠小說寫到登峰造極的金庸。金庸,原名是查良鏞。他的筆名可以說是一個很隨意的筆名了,據說他在《新晚報》發表小說的時候,一時之間想不出筆名,就把自己名字的最後一個字一分為二,金字旁加上庸,正是金庸。

瓊瑤

瓊瑤被稱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言情小說第一人」,他的這個筆名聽起來就很有古風愛情的味道,而她的本名也非常好聽,正是陳喆。瓊瑤這個名字的來源,正是《詩經》中的「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張恨水

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卻是中國的通俗文學第一人,他在5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有著3000萬字的著作,是真正的高產作家。他原名心遠,恨水這個名字是取自於李後主詞《相見歡》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

戴望舒

戴望舒是近代的著名詩人,他的《雨巷》是現代詩裡的名篇。而他的本名則叫做戴朝宗,望舒這兩個字則取自屈原的詩「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巴金

巴金,原名李堯棠,他在法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個姓巴的同學自殺,而朋友則為他取了一個容易記住的名字,叫做金,於是震驚文壇的這個筆名「巴金」就誕生了。回頭想想這朋友也太不「負責」了,就這樣給我們的大文豪湊合了個「難」聽的名字。不過文學創作能力了得的巴金,完全鎮得住一個不景氣的代號啦,大名依舊流傳後世。

老舍

老舍先生的原名叫做舒慶春,他最早的時候曾把自己的姓「舒」字拆為「舍」和「予」兩個字,就是放棄私心的意思,後來就乾脆叫成了老舍,真是大作家不拘小節啊,光顧著著作,不在乎「門面」了,不過相對「巴金」的筆名,這個「老舍」聽起來還算好的了。

朱自清

朱自清很小的時候家境不好,他為了鞭撻自己堅守本心,就取名為「自清」。這兩個字出自於《楚辭·卜居》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散文寫得好,不算什麼,筆名也漂漂亮亮,堂堂正正,提起來印象深刻,一篇《背影》讓人難以忘卻這個常常鞭撻自己本心的文人。

看得出來,很多作家名字都是來自由文化典籍,一來是概括性比較高,二是就是比較能讓人記住非常好聽,你還知道其他有趣的筆名嗎?分享一下吧!

相關焦點

  • 武俠大師胡金銓筆下的老鄉老舍:大作家骨子裡其實是個小市民
    與老舍同是北京人的胡金銓,認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點——「安於現狀,不做過激的事情」,他稱之為「北京人」。這本書是胡金銓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發表在《明報月刊》上的文章集結而成,此次後浪公司重新出版,收錄了部分此前從未發表過的遺漏篇章。在本書中,作者呈現了一個既是大作家,也是小市民的老舍。一本寫「小市民老舍」的書《老舍和他的作品》的作者是已故電影導演胡金銓。
  • 起網名總是被佔用,看看大作家們是怎樣起名的吧
    在起名這件事上,從古至今都有不少文人墨客煞費苦心,下面一起看看現代大作家們是怎樣起名的吧,說不定能給你帶來一絲靈感呢。1. 巴金作家巴金原名李堯棠,他有很多筆名,比如歐陽鏡蓉、黃樹輝等等,當然流傳最廣的名字仍然是巴金。
  • ...後悔取筆名太隨意:第一本書就紅了,沒想到「馬甲」成了「正裝」
    為了滿足讀者的追文要求,伏案「日更」,是很多網絡小說作家的常態。不過,網文歷史類的知名大神「賊眉鼠眼」的更新狀態,在眾多網絡小說作家中,顯得頗為另類。他正在更新的新書《朝為田舍郎》,距離上一本《貞觀大閒人》完結後,已經時隔兩年!沒錯,他一停更就是兩年,不少書友因為等得心焦,只能再回過頭去看他以前的作品,聊以慰藉。
  •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有158個「奇葩」筆名,偏偏這個「火了」
    筆名對於一個文人來講,它代表著創作方向或者創作思想,當然古今中外的文學創作者之所以另起筆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不希望出名或者不讓身邊的人和自己受外界影響等等。所以這每一個筆名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都有著作家獨特的深意。
  • 文學世界裡那些有趣的筆名
    熱愛文學的人,大多會給自己一個別號,或曰筆名。這些筆名要麼悅耳動聽,要麼含義深刻,或二者兼有。因此一個人的筆名,往往暗含著他的品性,折射著他的內涵。瀟湘妃子這一筆名,是不是就暗示了林黛玉像娥皇女英一樣有著非常真摯透明的情感。因此,人們不應為她的眼淚感到厭煩,更不能指責,而應當深深地理解她內心的那份真情,對他人的真心。能給黛玉這一筆名,當是作者對她的讚美。薛寶釵別號蘅蕪君,我們看其中又蘊含怎樣的義理。
  • 有深意和意境的筆名,文學巨匠的最愛
    在如今這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年代,很多人會用一個不同的身份混跡到不同的圈子中,其中混跡於文學圈的,大多會有一個筆名。而一個人的筆名,往往暗含著一個人的品性,折射著一個人的內涵。所以起一個有深意和意境的筆名,是通往文學巨匠的第一步,那麼希望此篇文章能給大家帶來靈感!
  • 作家的筆名與小說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作家都要給自己一個筆名?
    說起寫小說,我們都知道幾乎所有的作家都不會使用自己的真名的作為自己小說的作者名字,而是使用一個筆名來代替。很多朋友可能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作家不用自己的真名,而是使用筆名,這樣做的意義有多大?
  • 網文大神千千萬,這六位筆名最任性,最後一個的由來誰都猜不到
    說完上面這些類型的筆名,就只剩下一些腦洞大開的筆名了,問起這些大神當初起這筆名的原因,那就是瞎扯淡的筆名很容易註冊,精心挑選的基本上都被別人註冊了啊!下面安安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那些有趣的筆名,和作者筆名的由來!
  • 駱駝祥子全文閱讀:作者老舍簡介——老舍
    駱駝祥子全文閱讀:作者老舍簡介——老舍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字「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鴻來、非我等筆名。滿族正紅旗人。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一個滿族城市貧民家庭。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 金庸筆名來歷 金庸不止一個筆名其它名字也有深意
    ­  金庸原名查良鏞,金庸這個筆名是他根據自己名字最後一個字「鏞」拆分,於是寫了影響萬千人作品的筆名就橫空出世。但是金庸並不是查良鏞唯一一個筆名,他還有其它的筆名,只是沒有金庸的名氣大。­  查良鏞的另一個筆名叫做「姚馥蘭」,聽起來像是一個穿梭在寬街窄巷中,身穿旗袍溫柔典雅的女子,在東北最著名的報紙《新晚報》上,金庸先生就常常用這個筆名來寫專欄,目的是為了打造才女,滿足男性對於女性的想像以提升報紙的銷量。
  • 記者到底能不能用筆名?揭開媒體人的筆名秘密
    事實上,民國時期,作為自由撰稿人的周樹人,用過的筆名多達一百四十多個。從一個字到五個字不等,他用過最常見的「魯迅」、「孺牛」、「樹人」...  這是最廣為人知的。那麼,除了作家、撰稿人經常使用筆名,在新聞工作者中也存在使用筆名的情況。記者能不能用筆名?一方面,在原則上應該用真名。
  • 電影《茶館》故事,比話劇更有味道,老舍夫人現場「監工」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有過疑惑,現在北京那個挺有名的「老舍茶館」到底是官方認證的還是自己取的名,或者是老舍後人開的? 其實,那個茶館還確實經過了老舍夫人胡潔青的認同,甚至連牌匾都是胡潔青給題寫的,之所以用這個名字,是因為一方面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更主要的是老舍的名字已經和「茶館」分不開了。
  • 新手作者如何選擇好的筆名?筆名選不好,影響你賺錢!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部作品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作者,對於寫小說的人也是如此。作為一個網絡作家,如何選擇合適的筆名?這是很多剛跨進這個行業的新手最關心的問題,今天雲一就來跟大家掰扯掰扯。筆名的重要性就跟人名的存在一樣重要,它關乎著一個作者的未來。
  • 老舍作品在日本
    以《四世同堂》日譯本的出版為契機,在之後的1954年—1955年短短兩年多時間裡,日本幾乎編譯出版了老舍先生的全部重要作品,形成了老舍作品在日本傳播的第一次熱潮。  這一時期,老舍先生的另一部代表作《駱駝祥子》被改編成名為《一個名叫駱駝的人》的廣播劇在東京電臺廣播,使得祥子、小福子的名字家喻戶曉。
  • 在倫敦尋找老舍故居
    今天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它的前身就是老舍任教的東方學院,但位置並不在現址)。 在諸多英國學者的努力爭取下,英國遺產委員會在2003年11月25日正式為聖詹姆斯花園路的老舍故居鑲上陶瓷製成的藍牌,上面書寫:老舍,1899-1966,中國作家,1925-1928生活於此。值得一提的是,老舍的名字除了英文拼音外,還使用了漢字標示,這在150年「藍牌子」的歷史上還是首次。
  • 方家胡同,一個讓老舍難以忘懷的地方
    北京身為我國的首都,就成為了一個熱門城市,那裡有天安門、故宮、頤和園等,都充滿了濃厚的歷史韻味。去過的朋友應該知道,那裡現在的環境仿佛讓人穿越到了古代,在北京這麼繁華的城市中,方家胡同確實是一處難得的靜謐之處。眾所周知,老捨出生在北京一個貧寒的家庭中,從小生活拮据,加上幼年喪父,母親獨自一人撐起整個家,實屬不易。所以老舍從小就懂得生活不易,加上自己是滿族人,清朝沒落後很多滿族人都一落千丈,不斷尋求生存的辦法,有的去當車夫,有的去做工匠,還有的甚至淪落到了更悲慘的境界,成為了低賤的服務者。
  • 趣談筆名與藝名,它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作者:譚汝為(一)古人有沒有筆名的說法?古代沒有筆名的說法,但古人略去真名,而使用室名(齋名)或別號的性質,就相當於今天的筆名。如宋代蘇軾的《東坡樂府》、辛棄疾的《稼軒長短句》、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等,東坡、稼軒、白石等別號就相當於詞人的筆名;近代詩人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梁啓超的《飲冰室文集》等,人境廬、飲冰室等室名,就相當於這些文人的筆名。
  • 那些年,老舍眼中的濟南
    這名年輕人叫舒慶春,三十一歲,四年前,還在英國留學的他開始寫小說,連載期間,自取筆名為老舍。回國不久的老舍算是一名文壇新秀,在他出生的北平,大學教授一個月可以領到三四百大洋的薪水,收入高的兼職教授,月薪上千。那時,北京的魚翅席十二元一桌,魚唇席十元一桌,海參席八元一桌,就顯得寒磣了。
  • 若是你到濟南,除了看趵突泉,還要去看看老舍
    本來是到濟南看大明湖的,因為自己時間的緊湊,沒能擇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春天,而是在一個天高雲淡的秋天前往大明湖。沒想到濟南不僅以大明湖秋天的特有景致傾倒了我,更以一處不起眼的故居讓我盤桓留戀。這處故居就是老舍故居。
  • 文學基因活躍老舍戲劇節
    改編自路遙、鮑裡斯·帕斯捷爾納克的大部頭巨著的《平凡的世界》《日瓦戈醫生》,加工老舍、史鐵生多篇作品的《老舍趕集》《酗酒者莫非》,獲得多個劇本創作獎項肯定的《天下第一樓》《親愛的,胡雪巖》等等,無論依託文學作品還是原創,文學基因皆躍滿舞臺。  這些劇目的集中展演,呼應包括中國戲劇在內的世界劇壇致敬與解構經典文本的浪潮,同時為國內愈發貧瘠的原創土壤指明改良的方向之一是增添文學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