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色字體關注我喲
掌上濮陽(微信公眾號zspy001)為您提供最新最熱的濮陽資訊。濮陽信息盡在掌握!諮詢合作請加小編微信號:f14913
作者:袁冰潔
10月26日,網友「@玄而又懸鈴木」在北京王府井街頭拍攝到的一組關於濮陽的照片在濮陽朋友圈瘋傳。由國家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鏡中華夏」攝影展,濮陽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這組照片瞬間沉醉了濮陽人,大家紛紛感嘆:咱大濮陽就是這樣酷。
濮陽酷在啥地方呢?細細想來,濮陽牛逼的地方有很多,且聽我一一為你道來。
提濮陽,不能不提中原油田。
1975年,濮參一井一股油流,宣告了這個曾經貧瘠的蠻荒之地,地下擁有著滾滾的黑金。隨後,全國石油會戰的大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雲集濮陽,「中原石油會戰」成為那個時期最為波瀾壯闊的場景。幾年之後,中原油田誕生。1983年,因為中原油田的崛起,濮陽市建市。
中原油田的油氣產量曾經一度衝至全國第三位,成為中國第三大油田。雖然這些年原油產量下滑嚴重,但依然是中石化第二大油田,油氣當量在千萬噸行列之中。同時,中原油田還是全國各大油田中自然條件最好的地方,稱濮陽為中國油城名副其實。
1987年在位於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圖案身長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狀騰飛。虎圖案身長1.39米,高0.63米。虎頭微低,圜目圓睜,張口露齒,虎尾下擺,四肢交替,如行走狀,形下山之錳虎。墓主人的兩側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被考古學者驗定為「中華第一龍」。
1995年10月中旬,「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研討會在濮舉辦,在這次會議上,濮陽市被命名為「龍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把刻有「龍鄉」二字的銅匾贈送給濮陽市。從此,「龍鄉」就成了濮陽的代稱。2011年,濮陽又被龍文化研究會授予「華夏龍都」的稱號。
華龍區東北莊村與河北吳橋並稱中國雜技「南北兩故裡」。東北莊人愛雜技、耍雜技已形成風氣,有「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處處演雜技,人人有一手」的美譽。該村60%以上的群眾從事雜技產業,50多戶群眾創辦了自己的雜技企業,分別從事雜技道具生產、演出、經紀等產業,東北莊雜技產業收入佔全村總收入的44.8%。
東北莊雜技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2009年被授予中國雜技之鄉。2011年,濮陽市也被授予「中國雜技之鄉」。
詩經和楚辭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兩個重要發源地,其中,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的精華是「國風」,「國風」起源在「衛風」,衛風中有11首都在濮陽形成。「衛鄭新聲,桑間濮上」。「新聲」是針對古「雅」、「頌」之樂的莊雅沉悶而言,活潑歡快,放任不羈。「桑間濮上」的所謂「靡靡之音」就是愛情曲調。可以說,濮陽是中國詩歌文化的發源地。
南樂縣倉頡墓位於縣西北十多公裡的吳村附近,原稱倉頡祠,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廟內有一通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在1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兵燹和自然災害,南樂倉頡廟屢遭劫難,但屢毀屢建,「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1966年一次毀滅性的劫難,使倉頡廟成為廢墟,倉頡墓亦被挖開。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人們挖倉頡墓出土的破爛盆罐、石斧石鐮等廢棄物,經過專家鑑定,竟是龍山文化遺物,再經過有計劃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十分豐富,主要為龍山和仰韶時期的器物。這意外的發現,使南樂倉頡陵墓身價倍增。
清豐,古稱頓丘。春秋屬魏,漢置頓丘郡,隋恢復頓丘縣建制,唐大曆七年因境內有隋孝子張清豐門闕,朝廷欽定為清豐縣,沿襲至今,已有1200餘年的歷史。2009年7月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孝道文化之鄉」。清豐人講孝,有其悠久的歷史淵源。上古時期,清豐曾是黃帝、帝嚳、顓頊、堯等華夏祖先們重要的活動地帶。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子路、閔損等,在濮陽、頓丘一帶廣傳仁孝。深厚的文化積澱,在此鑄就了「孝感動天」、「負米養親」、「鞭打蘆花」、「恣蚊飽血」的孝道故事,被列入中華二十四孝,並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廣為流傳,孝道之風蕩溢全境。西漢儒學家、易學家頓丘人京房,孝聞四方,初元四年舉為孝廉;東漢時期,魯峻、曹操因舉孝廉而任頓丘令,成為清豐孝行的一代先列;隋朝時期的孝子張清豐「頭爐燒餅獻雙親」、「舉孝廉而不就」的孝道故事,從而留下了千古佳話。
每年農曆正月十八,濮陽縣五星鄉固堆村瑕丘遺址都要舉辦萬人同吃一鍋飯大型祭拜活動,紀念中華先祖「舜帝」。正月十八相傳是中國古代24孝之首舜帝的生日。
瑕丘遺址在濮陽縣東南9公裡五星鄉固堆村,遺址尚在,是東西相連的兩個高臺,東丘大,上建有碧霞元君廟,正殿供碧霞元君,旁供包括孔母、孟母在內的三聖母及觀音菩薩,後殿供釋迦牟尼,可謂是三教合一的聖地。西丘略小,原有帝舜廟,現改建小學,小學東牆邊又蓋有一人來高的帝舜廟,廟雖小,香火不斷。五星鄉也因為有大孝子舜帝的存在,被授予「中國孝道文化之鄉」,舜帝故裡目前是國家4A級景區。
根據史學界的考證,張氏得姓始祖揮公,揮公系黃帝之孫,顓頊之堂弟。黃帝正妃嫘祖生二子,長子玄囂,為揮之父;次子昌意,為顓頊之父。帝顓頊建都帝丘(今濮陽)。揮自幼隨其父生活在帝丘附近的古清河之畔。後輔佐顓頊,始制弓矢,功勳卓著。帝顓頊封其為弓正,亦為弓長。賜姓張氏,揮遂成為中華張氏始祖,濮陽成為張氏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即當今世界張氏老家。
2003年11月29曰,在馬來西亞詩巫市舉行的第一屆世界張氏懇親大會上,世界張氏總會正式成立,2005年,濮陽舉辦2005年世界張氏總會第二屆懇親大會,張氏後人回歸故裡,祭拜先祖。
2013年,臺前縣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羽絨工業協會組織正式授予「中國羽絨之鄉」稱號。目前臺前縣擁有羽絨羽毛加工企業80餘家,從事羽絨行業的人員已達3萬餘人,形成十餘個羽絨購銷、加工專業村,年購銷羽絨羽毛4萬餘噸,年產值近10億元,羽絨被當地群眾稱作「軟黃金」。 2014年,臺前雪鳥羽絨在德國法蘭克福成功上市。2014年,中國羽絨業標準也在臺前制定。
範縣是革命老區,是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之一。一九四零年三月初,由楊勇同志所率領的獨立旅和其他七個支隊對濮陽、清豐一帶的敵人進行了反攻,指揮部駐紮在範縣顏村鋪一個四和院內(今舊址)經過六天的激戰,迫使敵人退至民權縣以東的地區。隨著討頑戰爭的勝利,濮、範、觀等魯西南十餘縣都相繼解放,建立了魯西行署(四一年合併到冀魯行署)。
在十幾年的戰爭年代裡,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及其領導楊勇、楊得志、黃敬、段君毅、萬裡、曾思玉等同志長駐此地,研究部署作戰任務,形成了冀魯豫邊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當時群眾以愛戴的心情,稱之為「小莫斯科」,「小延安」。
1944年到1945年平原分局和軍區機關及鄧小平帶領的北方局,先後進駐這裡。領導八路軍和冀魯豫軍民英勇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值得一提的是,單拐是鄧小平在河南連續工作時間最長的地方,值得所有濮陽人驕傲。
將軍渡位於臺前縣城南約二十裡的孫口渡口,是劉鄧野戰軍司令部渡河之處,人們稱之為「將軍渡」,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樹碑於此。孫口將軍渡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山東梁山隔河相望,是溝通河南、山東兩省的重要紐帶。
1947年6月30日夜,解放軍冀魯豫野戰軍一、二、三、六縱隊十萬大軍,在司令員劉伯承與政委鄧小平的率領下,於東阿至濮城橫亙300華裡的地段上,強渡黃河,挺進中原,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
濮陽,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濮陽,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濮陽,一個滿載榮譽的地方;濮陽,一個後勁十足的地方;濮陽,我們最牛逼的家鄉,我為你驕傲!
作者:袁冰潔老師
來自:濮陽說
如何關注我們
①複製「zspy001」,在「添加朋友」中粘貼搜索號碼關注。
②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會出現「添加朋友」,進入「查找公眾號」,輸入掌上濮陽,即可找到。
也可以長按識別掃描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