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華新國際機構董事長劉鈞:中國心兩岸情

2021-01-10 中國臺灣網
臺灣華新國際機構董事長劉鈞:中國心兩岸情
2007年10月08日 12:57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國慶前夕,福建省在高雄舉辦的「閩優產品展」順利閉幕。能在民進黨「票倉」的高雄市成功舉辦這樣的展會,與臺灣承辦單位華新國際機構董事長劉鈞先生的努力分不開。

    「兩岸只有交流與合作才能共贏。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擴大兩岸經貿交流是個必然的趨勢。我不僅樂觀其成,還希望能為此多做一些事。」談到兩岸經貿關係時,劉鈞說,他從1996年開始從事新華社經貿資訊臺灣地區獨家代理,把大陸每天最新、最權威的經貿資訊提供給臺灣的會員,並每年組織會員到大陸各地考察,促成了許多企業到大陸投資。

    民進黨上臺執政後,極力推動「去中國化」政策,在兩岸交流方面設置了許多人為障礙。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人是敢怒不敢言。然而,劉鈞不但「敢言」,而且「敢做」。他的名片上最醒目的幾個大字是:中國心,兩岸情。他解釋說:「我父親是隨蔣介石來臺的軍人,我生在大陸,長在臺灣,既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大陸、臺灣都是我的家鄉,大陸人臺灣人都是我的同胞,我的兄弟。兩岸本是一家人,幾十年的兩岸隔閡之後,只有通過不斷交流,才能增進了解,減少誤解。」也正是為了表達這個「兩岸情」,近年來,他努力扮演著兩岸業界交流的使者,邀請了大陸各省市包括醫療衛生、交通、建築、法律、文教、傳媒等行業的考察團,赴臺進行交流。

    近年來,閩臺經貿交流日趨熱絡。劉鈞說,福建與臺灣源遠流長,有許多相似之處,都講閩南話就是一個實例;臺灣過半的人祖先來自福建,陳水扁、呂秀蓮不都是嗎?既然血脈相連,溝通當然就更容易,「先走走親戚,交交朋友,增進了解,再談合作就容易了。」近年來,他在促進閩臺經貿交流方面做了許多搭橋鋪路的事。「希望福建在兩岸交流方面先走一步。」劉鈞說。(記者 陳榮富)

相關焦點

  • 臺灣銀行原董事長張秀蓮:兩岸一起去賺全世界的錢
    前臺灣銀行董事長、臺灣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張秀蓮11日在青島表示,將於本月底生效的《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中確立的貨幣清算機制,將打通兩岸金融往來的「任督二脈」,讓兩岸未來業務的合作與發展有無限想像的空間。
  • 通訊:小小公仔「兩岸情」
    林盛章說:「我的公仔是東山設計、深圳生產、臺灣銷售,每個環節都充滿了濃濃的兩岸情!」  據了解,林盛章的祖籍地是福建省東山縣梧龍村。1950年,他的父親林海南在梧龍村被抓壯丁去了臺灣。起初,林海南日日翹首盼望回家,無奈事難隨願,客居寶島10多年後才娶妻生子。  1962年之後,林盛章兄弟3人相繼出生,讓林海南有了精神上的寄託,他時常給兒子們講起在東山島的往事。
  • 臺灣媳婦康桂箖漫談兩岸情緣:十年情,兩岸心
    來往於福建平潭與臺灣之間的「海峽號」高速客滾輪不僅搭載著大陸和臺灣的往來遊客,更為分隔在海峽兩岸的夫妻架起一道相聚的「鵲橋」。        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澳前鎮的臺灣油畫傘燈民間工藝品展銷館的桌子上放著兩個祈福的燈籠,每個來店裡的人都要在上面籤字。其中一隻燈籠的上方,「莊榕翔」的名字緊緊地貼著「康桂箖」。康桂箖笑著說,這是先生特地寫的。
  • 「兩岸情 心田緣」保生大帝文化節在福建平和縣舉行
    「兩岸情 心田緣」保生大帝文化節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心田宮舉行。來自漳州市與平和縣有關部門領導、平和藉旅外鄉親和專程返鄉參加文化節開幕式的臺中市元保宮32名信眾等嘉賓及當地逾萬名群眾雲聚心田宮,共慶第六屆「兩岸情 心田緣」保生大帝文化節隆重舉行。平和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陳耀燈出席開幕式並宣布第六屆「兩岸情 心田緣」保生大帝文化節隆重開幕。
  • 克麗緹娜美麗中國 情系兩岸小學生繪畫大賽開幕
    據悉,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海峽兩岸文化藝術交流,打造美麗中國,7月13日,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克麗緹娜集團主辦,國際藝術公益協會協辦的「美麗中國•情系兩岸」海峽兩岸鄉村小學生繪畫大賽優秀作品展在上海圖書館拉開帷幕,共展出120
  • 海峽兩岸一家親 臺灣處處中國心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四十年來,兩岸經貿往來不斷加深,文化交流日益活躍,臺灣同胞的中國心正在不斷長大,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經成為兩岸民眾的一致追求。「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這種民族情感不僅存在於大陸,也存在於臺灣。海峽兩岸的濃濃親情是與生俱來的,是難以割捨的,臺灣同胞本身就是中國人,臺灣文化就是中國文化。
  • 海螺、中聯、山水、華新眾多董事長將集體退休!
    今年以來華潤水泥、中國建材集團、金隅冀東、萬年青高層頻頻換帥。根據《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文件所規定:黨政機關、群眾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的幹部符合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參加革命工作年限滿十年的均可申請退休。
  • 兩岸情 赤子心:崑山臺胞中秋賞花燈
    新華社南京10月4日電 題:兩岸情 赤子心:崑山臺胞中秋賞花燈新華社記者劉巍巍 楊丁淼中秋夜,坐在江蘇崑山周莊臺灣老街臨河的卡座上,來自臺灣南部的林文榮和三五好友伴著星光、吃著燒烤、喝著啤酒。當身後一輪巨月造型的燈組點亮時,他拿出手機與遠在海峽對岸的女兒視頻通話,互致問候。
  • 華風和暢兩岸情
    今年4月14日,臺北湖北同鄉會常務理事、臺灣《湖北文獻》社社長、臺灣大學教授汪大華先生回到家鄉蘄春縣探親、參觀、訪問,受到縣委書記李儒志的親切接見。汪大華先生,1934年出生,蘄春縣張榜鎮汪瓢鋪村人,1949年隨父赴臺。汪大華先生一貫主張一個中國原則,努力促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努力為家鄉經濟建設作貢獻,是兩岸之間交往的著名人士。
  • 【一顆中國心 兩岸一家親】身在異鄉 情牽兩岸
    不過,得益於兩岸眾多朋友的幫助,她順利化解了諸多波折,事業逐步扎穩腳跟。  「臺灣社會傳承著中華文化,兩岸在根源上是一樣的。」在臺灣,李媛處處能感受到兩岸的共同點,一點也不感到陌生,自己也很快融入了。  常常「穿梭」海峽,也賦予李媛「兩岸視角」,為擴展事業拓寬了視野。她希望結合兩岸資源,把傳統變為時尚,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自己的價值。
  • 兩岸情·李莊行 | 四川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選在這裡的原因你可知?
    國臺辦交流局副局長董碧幽,中共宜賓市委副書記、市長杜紫平,省臺辦主任周敏謙,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姜富明,宜賓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振華,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代主席、臺灣中華大學講座教授林政則,臺灣地區文化機構前負責人、臺灣亞洲文化推廣聯盟副主席黃碧端
  • 世界牛樟芝·海峽兩岸情
    8日,中國·福州世界遺產文化博覽會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牛樟芝產業品牌商戶也將入圍參加。希望今天這個「世界牛樟芝,海峽兩岸情」主題會議,能夠更好地促進海峽兩岸文化的交流,將牛樟芝產業推向世界。並對紅頂商學院成立表示祝賀。
  • 情牽兩岸 和諧共榮 ————中華兩岸文化交流協會友人蜜中心交流會圓滿落幕
    8月5日雙方共同舉辦「情牽兩岸和諧共榮---中華兩岸交流協會友人蜜中心交流會」,就銳力投資開發的「蜜中心」項目打造臺式風情文化創意商街一事,進行了友好交流,臺灣商界友人獻計獻策,對品牌嫁接合作、業態規劃落位等諸多事項進行探討。期間劉宗明先生聘任安居集團董事長尤朝能先生為「中華兩岸交流協會第二屆名譽會長」將本次座談會帶向了高峰,並頒發了榮譽證書。
  • 大飛機調飛兩岸熱門航線 臺灣國際航班機位銳減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近段時間,臺灣國際航班機票價格大漲,且一票難求,航空業者分析,兩岸航線需求旺盛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因。臺灣飛雁國際旅行社董事長吳雁輝指出,臺灣近400人座的波音747客機都調飛大陸航線,日本航線改300人座的飛機,包機減少,歐美航線航班數量也相應減少。
  • 2017「兩岸情•李莊行」暨海峽兩岸哪吒民俗文化交流活動舉行,書寫了怎樣的川臺情緣?
    四川省臺辦主任周敏謙,宜賓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振華,中共宜賓市委副書記、市長杜紫平,國臺辦交流局副局長董碧幽,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姜富明,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代主席、臺灣中華大學講座教授林政則,臺灣地區文化機構前負責人、臺灣亞洲文化推廣聯盟副主席黃碧端,臺北市議員、臺灣中華文教經貿保健交流促進會理事長秦慧珠出席開幕式。
  • 兩岸及港澳民間機構在臺北攜手呼籲加強菸草警示
    兩岸及港澳民間機構在臺北攜手呼籲加強菸草警示 2017-09-0418:01:2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艾京
  • 09月12日 國臺辦:兩岸將各定一家貨幣清算機構 西湖「牽手」日月潭
    國臺辦:臺灣國際空間問題可通過務實協商妥善處理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範麗青表示,大陸方面處理有關臺灣國際空間的立場是一貫的。只要兩岸關係保持發展的勢頭,兩岸政治互信不斷增強,這方面的問題總是可以通過務實協商來加以妥善處理的。
  • 第二屆「中華情·兩岸美」海峽兩岸職工攝影展在臺北開幕
    第二屆「中華情·兩岸美」海峽兩岸職工攝影展如期啟幕。中華全國總工會臺港澳辦公室主任、中國職工交流中心秘書長彭勇出席開幕式,並代表中華全國總工會對攝影展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福建省總工會副主席柳公立,廈門市總工會副主席陳永紅,中國國民黨秘書長莫天虎,中國國民黨中常委、中華兩岸勞動關係發展協會理事長姚江臨,海峽兩岸勞工發展交流協會理事長侯彩鳳,以及王厚誠、李昭平、曹道全、李世雄等兩岸嘉賓共同為影展啟幕。
  • 【一顆中國心 兩岸一家親】臺商在廣東
    院長陳偉舉例說,學生轉專業在臺灣高校沒有門檻,大陸則門檻較高,因為各專業高考分數不同。「臺灣老師說可以轉,我們說不行。為這個不知談了多少心,最後給每年轉專業人數規定名額限制。這是一個雙方互相理解、逐漸適應的過程。」  目前,臺灣教師在東莞理工學院內可以跨院系授課,其他院系的同學也能參加粵臺學院的實驗室,兩岸合作辦學初步實現「溢出效應」。其他高校也紛紛來粵臺學院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