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旦丹
住在加州久了,每天打交道的,很多是亞裔、拉美裔,美國白人佔一些比例,但是不算主流。在以前的高科技公司,我們部門印度同事佔70%。參加聖誕節晚會,主題是「寶萊塢」,不是「好萊塢」。住在學區房的小區裡,孩子們的高中,一半是亞裔。現在新生入加州大學,拉美裔、亞裔已經超過了白人。
這次放春假,我帶兒子樂樂參加了一個「美國鄉村音樂的野營」。
這是一個為期五天的野營,為各種年齡的音樂愛好者提供一個學習音樂和交流的機會。費用,差不多每人100 美金一天: 包吃包住,包音樂課。由職業樂手來授課,博澳闊小提琴、吉他、貝斯、大提琴。營員們臨時組成樂隊,完成一場音樂會。
在美國,像這樣的野營,其實不少。以各種活動為主, 小孩、大人都能參加,往往成為家庭休閒活動。但是這樣的活動,華人或者亞裔家庭很少參加。因為亞裔家庭主要送孩子去夏令營,尤其是對於升學有幫助的學術夏令營。像這樣全家參加的,以休閒為主且為期一周的活動,很少看到華人的身影。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踏入營地時好像回到了以白人為主的美國社會。在100多號人裡,我是唯一一個第一代移民,是唯一說英文帶口音的。我從學校裡面畢業以後,好久沒有跟那麼多美國白人住在一起了。這五天給我一個機會去了解和思考美國白人的基本文化和教育理念。
1.美國宗教:從一個基督教為主的國家,走向多元的宗教信仰。
野營的地點離聖地牙哥開車一個半小時的深山老林裡面,周圍不時聽到野狼的嚎叫。這個野營佔地好大,裡面有不少木頭房子。房子裡面有簡單的衛生室設備,每個臥室裡面六張床。這個野營設施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由基督教的一個分支(Methodist)建立的。當時用於教徒的聚會。也因此,營地有一個很小的教堂,每天可以去做禮拜。美國這樣的活動設施很多,最流行的是YMCA, 也是基督建立的。
這麼多年過去了,隨著新移民的加入,美國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帶有宗教的活動場所,很多已經對非基督教形式的活動開放了。以我參加的這次野營為例,組織人是猶太人,這兩天有猶太人的節日,我們晚餐有專門猶太人吃的麵包。
許多中國人,談起基督徒似乎就只聯想到教堂。事實上,基督教對美國人的生活影響遠遠超過教堂,比如野營的活動設施,還有很多私立學校也是基督徒建立的。美國作為一個政教分開的國家,不允許公立學校在學校裡宣傳單一的宗教。
於是,很多教徒為了讓孩子接受宗教教育和他們信仰的價值觀,就送孩子們去私立學校,或者在家教孩子 (home schooling)。這次參加野營的孩子有十幾個,除了我家孩子以外,其他孩子都是在家接受教育的。我們碰到一家三代人,爺爺開了一個網上私立學校,專門招收home schooling 的孩子,並提供基督教方面的課程。他們有600 多個學生。
當然很多當代的教會學校,把宗教教育作為基礎課, 並不不強迫學生信教。
2.美國教育:以興趣、合作為主。
再說說音樂教育。在加州很多亞裔家庭讓孩子學習音樂。比如,我孩子樂樂的小提琴老師,現有的學生80%是亞裔。但是每次參加音樂野營,我發現上課的音樂老師都是白人,這次是100% 是白人。兩年前我參加了另外一個野營,50多位音樂老師,只有一位是亞裔。
亞裔家庭特別重視孩子的音樂教育,但並不鼓勵孩子把音樂作為職業。這是什麼原因呢?
那麼以音樂為職業是什麼體驗呢? 第一天晚餐,我和樂樂恰好和許多音樂老師坐一桌。他們大部分30歲左右,從小開始拉琴。這些老師是專業音樂人,參加樂隊,到處巡迴演出。很多老師會拉多種樂器。談起音樂來,他們眉飛色舞。音樂給他們帶來的快樂,似乎比金錢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多多了。
在說到學生,這次參與的學生年齡跨度很大,最小的6歲,最大的82歲。美國人都是直呼其名,不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大伯大媽」。所以年紀大的,和孩子們上課,不會總是被人提醒他們是長輩,高齡。
小學生和老學生在一起和睦相處。大家平等,沒有什麼等級概念。不過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大人喜歡提問,小孩比較害羞。如果老師沒有經驗,他們很容易關注大人的問題,而忽視了孩子的需求。對老師來說,這樣的授課方式是有挑戰的。
好在美國老師上課,不太強調,某某人拉得好,某某人拉得不好。雖然樂樂對鄉村音樂一竅不通,他在這裡跟一幫高手學習,沒有壓力,也沒有自卑的感覺。他的幾個老師都在他們的音樂裡面得到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大獎 (Fiddle competition )。
上完課,有些學生自組樂隊練習 (JAM), 有時他們練到三更半夜,非常隨意,而不是為了比賽和名次。
學生不僅有大把時間自組樂隊練習,5 天裡面有3天是音樂表演, 他們對當地老百姓開放,氣氛非常熱鬧。不管你水平怎麼樣,總是有表演的機會。
樂樂對快節奏的鄉村音樂不熟悉,他學的是古典音樂。他在這裡認識一位小朋友,會彈吉他,給樂樂做伴奏,兩人即興表揚了一首巴赫。特別受歡迎。
3.美國人的教育重視興趣:美國人很會說,但是不談錢、房子和政治。
這次野營,我們有固定的作息時間。三餐食堂定點開放,8 個人一桌。每桌都有自願者,分發、收拾餐具。我們這一桌吃飯,每次都是樂樂在幫忙打理。孩子們跑出來,特別是跟一幫成人在一起,他們表現會更成熟一些。
跟美國人一起吃飯聊天,和跟中國人聊天的場景完全不一樣。雖然都是陌生人,美國人不喜歡沉默。大家坐在一起,互相不認識,一定會打招呼,然後開始東南西北得聊天。
我們中國人喜歡討論的幾個話題:錢、房子和政治,但美國人很少涉及。我如果在外面旅遊,碰到大陸的同胞,他們知道我住在聖地牙哥,總是會問起聖地牙哥的房價。跟美國人聊天,一般是談一些具體的活動和興趣話題。很少人會問你的職業、年齡等個人的問題。沒有人會因為談話的內容而判斷一個人的經濟能力和經濟階層。
這次是音樂野營,大家談得最多的是音樂。即使談的是音樂,他們也不太講個人的事情,比如練了多少年的琴。而更多的是對一次音樂會的感受,對某位音樂達人的評論,或者對一個樂隊的追隨。
跟美國人聊天,想要插話,是挺難的。他們講得很多,如果我要插話,必須很小心。我要找一個恰當的時機,否則很容易打斷別人的談話,顯得非常沒有禮貌。
打斷別人的談話在美國文化中是大忌。這個對我們非英語母語的移民是有一定挑戰的,除非你什麼都不說,如果你想加入他們的談話,需要注意以下兩點:1. 你必須對這個話題有了解。我們對美國人談的音樂和體育話題,懂得相對少一些,所以加入他們的討論,從內容上來是有困難的。2. 你必須把握他們什麼時候停頓。恰當的時機說話,這個對我們來說也有困難,因為他們有時停頓,話其實沒有說完,這時候進去,感覺打斷了別人的談話,需要道歉,有點尷尬。當然你如果要加入他們的討論,必須非常認真得傾聽他們的對話,即使你對這個話題沒有任何興趣。所以跟美國人聊天,你必須要有耐心。
這次野營,讓我想起來在康奈爾大學念書的時候,跟宿舍裡面的同學,每天吃飯聊天的情景。那時候我們也是定點開飯,每天七、八位同學圍成一桌吃晚飯,總共五、六桌。那時候練習的傾聽能力和溝通方式,對我以後的職業生涯是很有幫助的。
4.美國人對殘疾人的愛心。
殘疾人在美國也是有挑戰的。但總的來說,他們的待遇,要比在中國好多了。這次我們的室友是殘疾人,女生27歲,有唐氏症候群,她的繼母陪她來的。她自己的母親在她21歲的時候去世了,她之後的生活起居,都是繼母照顧的。他們是從芝加哥飛過來。女生拉一點點小提琴。她整體的智力水平比一般唐氏症候群的孩子要高一些。
她的繼母告訴我們,她參加的活動大部分都是和其他智力有問題的孩子在一起,對她的自信心很有打擊。這次他們參加了一個正常人參加的活動,音樂課本身對他們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位女生有機會跟正常人溝通。
我們住在一起,樂樂有一次問女生,在哪裡上小提琴課,女生聽懂了,非常高興。她說話,樂樂聽不懂,但是她還是儘量跟他溝通了,繼母當翻譯。繼母事後告訴我,樂樂不把她當殘疾人,女生非常高興。
女生雖然小提琴是非常初級的水平,但在最後結束的時候, 她還是上臺表演了。
她不僅有唐氏綜合症,而且盆骨有嚴重問題,走路很困難。她的繼母每天帶她去遊泳,女生居然是當地殘疾人奧運會選拔賽的遊泳亞軍。這和她繼母對她日夜的監護是分不開的。
我們一起吃飯,女生會摸著繼母的頭髮,說「媽媽,我愛你」。我當時非常感動,眼淚都下來了。
美國總的來說,對殘疾人是有生活補貼的,所以對有殘疾孩子的家庭,經濟壓力有的,但沒有像在中國那麼大。而且很多學校設有特殊教育的項目,一路照顧殘疾人。
5.美國社會的隱性歧視。
上面幾點,都是我這次在野營觀察到美國社會的正能量。當然,作為第一代移民,作為這裡的少數民族,我也感到了美國社會的隱性歧視。有一次,跟一位老人聊天,她問我,怎麼會從中國到美國念書的,學費是怎麼負擔的? 他們住在加州,但是在加州中部的農業小鎮。她這種問法,馬上讓我感到了一點不舒服,好像我不應該拿了美國學校的獎學金。
那天晚上,樂樂偷偷跟我說,他們肯定是挺川的,因為她的女婿在某個談話裡流露出,他們家有槍。跟美國人不談政治,但是我估計這位老人,還有不少支持川普的美國人一樣,對我們這樣的移民是有相似的看法的。他們覺得移民佔了美國人的學校,佔了美國人的工作。
這樣的隱性歧視,不是都來自小地方,紅州。我在加州住了很久。雖然加州的拉美裔和亞裔已經很多了,當你和某些白人在一起的時候,你會有被冷落和認為你不屬於這個國家的感覺。
當然大部分我認識的美國白人,尤其是經常跟外國人打交道的人,會比較開放。從我們的談話裡面,你能感覺到,哪些美國人是真正友好的,哪些人很勉強的。
在美國的大部分華人移民,雖然經濟上比較獨立、工作生活沒有問題,但是在生活中跟白人接觸的機會並不是太多。
念書的時候,我們往往在中國留學生的圈子裡面。在公司裡面,跟中國同事話會多一些。周末和其他中國朋友聚在一起活動或者打牌。度假也是和其他中國家庭一起出去。回頭看看,雖然我們很多人生活在美國多少年了,基本都是泡在中國圈子裡的。微信的出現,讓我們亞裔每天溝通更加緊密,雖然生活在美國,除了上班,但是大部分時間是泡在微信裡面,在各種群裡面和同胞聊天。
很多中國人在考慮夏令營的時候,為了鍛鍊孩子的英語或者開拓孩子的國際視野,希望能夠選擇華人學生較少的活動。但是,當你以華人家庭的價值觀和標準來選擇夏令營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和其他族裔的人擦肩而過了。
如果想了解不同的文化,那麼不妨試試這樣的野營。不是為了升學,不是為了申請,只是為了享受夏日的清風和音樂。
http://www.familyfiddlecamp.com/
這個音樂營一年一次,都在四月份,位於聖地牙哥東部的一個深山老林裡面。除了音樂課,還有一些活動: 射擊、爬塔、爬上,裡面有一個野狼保護所,每天可以聽到野狼的嚎叫。大部分參加這個野營的都是成人音樂愛好者,老師比例是 1:5(大約)。老師和學生都從全國各地過來。我們這次小孩的學生(6歲到15歲)大概有十幾個,他們晚上經常在一起玩撞球和桌球。
這個場所的手機信號非常不好,Wifi只有食堂裡有。所以陪孩子來的家長,最好自己也學習樂器,或者像我一樣整天呆在有Wifi 的食堂裡面上網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