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參加音樂野營,卻讓我重新認識了美國白人文化

2020-12-12 辣文化說

文 | 旦丹

住在加州久了,每天打交道的,很多是亞裔、拉美裔,美國白人佔一些比例,但是不算主流。在以前的高科技公司,我們部門印度同事佔70%。參加聖誕節晚會,主題是「寶萊塢」,不是「好萊塢」。住在學區房的小區裡,孩子們的高中,一半是亞裔。現在新生入加州大學,拉美裔、亞裔已經超過了白人。

這次放春假,我帶兒子樂樂參加了一個「美國鄉村音樂的野營」。

這是一個為期五天的野營,為各種年齡的音樂愛好者提供一個學習音樂和交流的機會。費用,差不多每人100 美金一天: 包吃包住,包音樂課。由職業樂手來授課,博澳闊小提琴、吉他、貝斯、大提琴。營員們臨時組成樂隊,完成一場音樂會。

在美國,像這樣的野營,其實不少。以各種活動為主, 小孩、大人都能參加,往往成為家庭休閒活動。但是這樣的活動,華人或者亞裔家庭很少參加。因為亞裔家庭主要送孩子去夏令營,尤其是對於升學有幫助的學術夏令營。像這樣全家參加的,以休閒為主且為期一周的活動,很少看到華人的身影。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踏入營地時好像回到了以白人為主的美國社會。在100多號人裡,我是唯一一個第一代移民,是唯一說英文帶口音的。我從學校裡面畢業以後,好久沒有跟那麼多美國白人住在一起了。這五天給我一個機會去了解和思考美國白人的基本文化和教育理念。

1.美國宗教:從一個基督教為主的國家,走向多元的宗教信仰。

野營的地點離聖地牙哥開車一個半小時的深山老林裡面,周圍不時聽到野狼的嚎叫。這個野營佔地好大,裡面有不少木頭房子。房子裡面有簡單的衛生室設備,每個臥室裡面六張床。這個野營設施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由基督教的一個分支(Methodist)建立的。當時用於教徒的聚會。也因此,營地有一個很小的教堂,每天可以去做禮拜。美國這樣的活動設施很多,最流行的是YMCA, 也是基督建立的。

這麼多年過去了,隨著新移民的加入,美國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帶有宗教的活動場所,很多已經對非基督教形式的活動開放了。以我參加的這次野營為例,組織人是猶太人,這兩天有猶太人的節日,我們晚餐有專門猶太人吃的麵包。

許多中國人,談起基督徒似乎就只聯想到教堂。事實上,基督教對美國人的生活影響遠遠超過教堂,比如野營的活動設施,還有很多私立學校也是基督徒建立的。美國作為一個政教分開的國家,不允許公立學校在學校裡宣傳單一的宗教。

於是,很多教徒為了讓孩子接受宗教教育和他們信仰的價值觀,就送孩子們去私立學校,或者在家教孩子 (home schooling)。這次參加野營的孩子有十幾個,除了我家孩子以外,其他孩子都是在家接受教育的。我們碰到一家三代人,爺爺開了一個網上私立學校,專門招收home schooling 的孩子,並提供基督教方面的課程。他們有600 多個學生。

當然很多當代的教會學校,把宗教教育作為基礎課, 並不不強迫學生信教。

2.美國教育:以興趣、合作為主。

再說說音樂教育。在加州很多亞裔家庭讓孩子學習音樂。比如,我孩子樂樂的小提琴老師,現有的學生80%是亞裔。但是每次參加音樂野營,我發現上課的音樂老師都是白人,這次是100% 是白人。兩年前我參加了另外一個野營,50多位音樂老師,只有一位是亞裔。

亞裔家庭特別重視孩子的音樂教育,但並不鼓勵孩子把音樂作為職業。這是什麼原因呢?

那麼以音樂為職業是什麼體驗呢? 第一天晚餐,我和樂樂恰好和許多音樂老師坐一桌。他們大部分30歲左右,從小開始拉琴。這些老師是專業音樂人,參加樂隊,到處巡迴演出。很多老師會拉多種樂器。談起音樂來,他們眉飛色舞。音樂給他們帶來的快樂,似乎比金錢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多多了。

在說到學生,這次參與的學生年齡跨度很大,最小的6歲,最大的82歲。美國人都是直呼其名,不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大伯大媽」。所以年紀大的,和孩子們上課,不會總是被人提醒他們是長輩,高齡。

小學生和老學生在一起和睦相處。大家平等,沒有什麼等級概念。不過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大人喜歡提問,小孩比較害羞。如果老師沒有經驗,他們很容易關注大人的問題,而忽視了孩子的需求。對老師來說,這樣的授課方式是有挑戰的。

好在美國老師上課,不太強調,某某人拉得好,某某人拉得不好。雖然樂樂對鄉村音樂一竅不通,他在這裡跟一幫高手學習,沒有壓力,也沒有自卑的感覺。他的幾個老師都在他們的音樂裡面得到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大獎 (Fiddle competition )。

上完課,有些學生自組樂隊練習 (JAM), 有時他們練到三更半夜,非常隨意,而不是為了比賽和名次。

學生不僅有大把時間自組樂隊練習,5 天裡面有3天是音樂表演, 他們對當地老百姓開放,氣氛非常熱鬧。不管你水平怎麼樣,總是有表演的機會。

樂樂對快節奏的鄉村音樂不熟悉,他學的是古典音樂。他在這裡認識一位小朋友,會彈吉他,給樂樂做伴奏,兩人即興表揚了一首巴赫。特別受歡迎。

3.美國人的教育重視興趣:美國人很會說,但是不談錢、房子和政治。

這次野營,我們有固定的作息時間。三餐食堂定點開放,8 個人一桌。每桌都有自願者,分發、收拾餐具。我們這一桌吃飯,每次都是樂樂在幫忙打理。孩子們跑出來,特別是跟一幫成人在一起,他們表現會更成熟一些。

跟美國人一起吃飯聊天,和跟中國人聊天的場景完全不一樣。雖然都是陌生人,美國人不喜歡沉默。大家坐在一起,互相不認識,一定會打招呼,然後開始東南西北得聊天。

我們中國人喜歡討論的幾個話題:錢、房子和政治,但美國人很少涉及。我如果在外面旅遊,碰到大陸的同胞,他們知道我住在聖地牙哥,總是會問起聖地牙哥的房價。跟美國人聊天,一般是談一些具體的活動和興趣話題。很少人會問你的職業、年齡等個人的問題。沒有人會因為談話的內容而判斷一個人的經濟能力和經濟階層。

這次是音樂野營,大家談得最多的是音樂。即使談的是音樂,他們也不太講個人的事情,比如練了多少年的琴。而更多的是對一次音樂會的感受,對某位音樂達人的評論,或者對一個樂隊的追隨。

跟美國人聊天,想要插話,是挺難的。他們講得很多,如果我要插話,必須很小心。我要找一個恰當的時機,否則很容易打斷別人的談話,顯得非常沒有禮貌。

打斷別人的談話在美國文化中是大忌。這個對我們非英語母語的移民是有一定挑戰的,除非你什麼都不說,如果你想加入他們的談話,需要注意以下兩點:1. 你必須對這個話題有了解。我們對美國人談的音樂和體育話題,懂得相對少一些,所以加入他們的討論,從內容上來是有困難的。2. 你必須把握他們什麼時候停頓。恰當的時機說話,這個對我們來說也有困難,因為他們有時停頓,話其實沒有說完,這時候進去,感覺打斷了別人的談話,需要道歉,有點尷尬。當然你如果要加入他們的討論,必須非常認真得傾聽他們的對話,即使你對這個話題沒有任何興趣。所以跟美國人聊天,你必須要有耐心。

這次野營,讓我想起來在康奈爾大學念書的時候,跟宿舍裡面的同學,每天吃飯聊天的情景。那時候我們也是定點開飯,每天七、八位同學圍成一桌吃晚飯,總共五、六桌。那時候練習的傾聽能力和溝通方式,對我以後的職業生涯是很有幫助的。

4.美國人對殘疾人的愛心。

殘疾人在美國也是有挑戰的。但總的來說,他們的待遇,要比在中國好多了。這次我們的室友是殘疾人,女生27歲,有唐氏症候群,她的繼母陪她來的。她自己的母親在她21歲的時候去世了,她之後的生活起居,都是繼母照顧的。他們是從芝加哥飛過來。女生拉一點點小提琴。她整體的智力水平比一般唐氏症候群的孩子要高一些。

她的繼母告訴我們,她參加的活動大部分都是和其他智力有問題的孩子在一起,對她的自信心很有打擊。這次他們參加了一個正常人參加的活動,音樂課本身對他們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位女生有機會跟正常人溝通。

我們住在一起,樂樂有一次問女生,在哪裡上小提琴課,女生聽懂了,非常高興。她說話,樂樂聽不懂,但是她還是儘量跟他溝通了,繼母當翻譯。繼母事後告訴我,樂樂不把她當殘疾人,女生非常高興。

女生雖然小提琴是非常初級的水平,但在最後結束的時候, 她還是上臺表演了。

她不僅有唐氏綜合症,而且盆骨有嚴重問題,走路很困難。她的繼母每天帶她去遊泳,女生居然是當地殘疾人奧運會選拔賽的遊泳亞軍。這和她繼母對她日夜的監護是分不開的。

我們一起吃飯,女生會摸著繼母的頭髮,說「媽媽,我愛你」。我當時非常感動,眼淚都下來了。

美國總的來說,對殘疾人是有生活補貼的,所以對有殘疾孩子的家庭,經濟壓力有的,但沒有像在中國那麼大。而且很多學校設有特殊教育的項目,一路照顧殘疾人。

5.美國社會的隱性歧視。

上面幾點,都是我這次在野營觀察到美國社會的正能量。當然,作為第一代移民,作為這裡的少數民族,我也感到了美國社會的隱性歧視。有一次,跟一位老人聊天,她問我,怎麼會從中國到美國念書的,學費是怎麼負擔的? 他們住在加州,但是在加州中部的農業小鎮。她這種問法,馬上讓我感到了一點不舒服,好像我不應該拿了美國學校的獎學金。

那天晚上,樂樂偷偷跟我說,他們肯定是挺川的,因為她的女婿在某個談話裡流露出,他們家有槍。跟美國人不談政治,但是我估計這位老人,還有不少支持川普的美國人一樣,對我們這樣的移民是有相似的看法的。他們覺得移民佔了美國人的學校,佔了美國人的工作。

這樣的隱性歧視,不是都來自小地方,紅州。我在加州住了很久。雖然加州的拉美裔和亞裔已經很多了,當你和某些白人在一起的時候,你會有被冷落和認為你不屬於這個國家的感覺。

當然大部分我認識的美國白人,尤其是經常跟外國人打交道的人,會比較開放。從我們的談話裡面,你能感覺到,哪些美國人是真正友好的,哪些人很勉強的。

在美國的大部分華人移民,雖然經濟上比較獨立、工作生活沒有問題,但是在生活中跟白人接觸的機會並不是太多。

念書的時候,我們往往在中國留學生的圈子裡面。在公司裡面,跟中國同事話會多一些。周末和其他中國朋友聚在一起活動或者打牌。度假也是和其他中國家庭一起出去。回頭看看,雖然我們很多人生活在美國多少年了,基本都是泡在中國圈子裡的。微信的出現,讓我們亞裔每天溝通更加緊密,雖然生活在美國,除了上班,但是大部分時間是泡在微信裡面,在各種群裡面和同胞聊天。

很多中國人在考慮夏令營的時候,為了鍛鍊孩子的英語或者開拓孩子的國際視野,希望能夠選擇華人學生較少的活動。但是,當你以華人家庭的價值觀和標準來選擇夏令營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和其他族裔的人擦肩而過了。

如果想了解不同的文化,那麼不妨試試這樣的野營。不是為了升學,不是為了申請,只是為了享受夏日的清風和音樂。

http://www.familyfiddlecamp.com/

這個音樂營一年一次,都在四月份,位於聖地牙哥東部的一個深山老林裡面。除了音樂課,還有一些活動: 射擊、爬塔、爬上,裡面有一個野狼保護所,每天可以聽到野狼的嚎叫。大部分參加這個野營的都是成人音樂愛好者,老師比例是 1:5(大約)。老師和學生都從全國各地過來。我們這次小孩的學生(6歲到15歲)大概有十幾個,他們晚上經常在一起玩撞球和桌球。

這個場所的手機信號非常不好,Wifi只有食堂裡有。所以陪孩子來的家長,最好自己也學習樂器,或者像我一樣整天呆在有Wifi 的食堂裡面上網和寫作。

相關焦點

  • 參加白人至上遊行一時爽,現在美國仁開始了秋後算帳模式...
    文/帶你遊遍美國微信號:weloveusa話說,前兩天美國的白人至上活動可以說把整個美國攪得亂七八糟...
  • 美國白人女孩會喜歡中國男孩嗎?
    他不認為我是「白人女孩」或「可怕的美國女孩」,對他來說,我們是平等的,只是普通人。他沒有把我放在不同的地位(你會看到在中國和美國人經常發生…)他是個自信的人。(好吧,他還是花了半年的時間才鼓起勇氣約我出去……哈哈)我們的愛情確實發生了。
  • 美國婦女被非洲音樂節拒之門外 因是白人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雅虎新聞網5月29日報導,近日,美國密蘇裡州的一名婦女聲稱,因為自己是白人而被趕出聖路易斯非洲音樂節。但在此次聖路易斯非洲音樂節上,卻發生了奇怪的事情。  兩位工作人員告訴斯通,她不能在這裡表演,因為這是非洲音樂節,而斯通並不符合表演者的要求。隨後,斯通得知她可以向藝術節組委會反映這個問題,於是她憤怒地離開了。  事後,此次藝術節聯合主席傑森·麥克納裡(Jason McNairy)對此事做出回應,並向斯通女士致歉。
  • 美國黑人少年放音樂太大聲,與白人男子發生激烈爭吵,被開槍打死
    據《每日郵報》11月30日報導,美國俄勒岡州一名19歲的黑人少年因在車裡大聲放音樂,與47歲的白人男子發生激烈爭吵,慘被開槍打死。犯罪嫌疑人對包括二級謀殺和過失殺人罪在內的指控拒不認罪。這名白人男子名叫羅伯特·基岡。
  • 美國黑人音樂①丨夜裡的噪音:皮鞭、即興與音樂中的新黑人
    「我南方的家」(」My Southern Home」)黑人並非北美大陸的原住民,是歐洲殖民主義的野蠻擴張和這一擴張中罪惡的奴隸貿易將他們從故土非洲帶上這片土地。然而也像眾多其他反抗者們一樣,美國黑奴不但竭盡所能保存自身文化,也以各種方式改造奴隸主強加於他們的語言(主要是英語,其次是法語和西班牙語)、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和文化,甚至在此基礎上創製屬於自己的語言、宗教和文化,以此來自我慰藉,相互扶持,反抗奴役和壓迫。
  • 白人歌手成配角 黑人歌手橫掃美國音樂大獎
    2004年全美音樂獎昨日登場,黑人歌手阿瑟小子入圍四項大獎最後四獎通吃,成為典禮的風雲人物。而阿里西亞·凱斯則拿下了女歌手大獎,黑人說唱組合流浪者合唱團入圍三獎也是全部勝出。其他白人歌手一如既往地只能充當嘉賓的配角角色。  近年黑人歌手可謂是風光無限,在美國多個大獎項中橫掃一片。
  • 美國《種族唱片》如何把黑人音樂變成大生意
    那時,黑人不得不在又熱又髒的陽臺上看電影和戲劇表演,他們被排除在白人文化的大部分之外,尤其是在南方的吉姆·克羅。甚至流行文化也被隔離了。「種族」媒體——音樂、電影和出版物——是由非裔美國人創造的並且是為非裔美國人創造的,白人觀眾很少了解或關心這些創造性的藝術形式。
  • 白人比例蒸發30%,「鐵鏽帶」正在憤怒,美國還是太年輕了
    電影裡的男主角原本是個性格木訥的人,從電影開頭他對愛人表達愛意的方式就可以看出,她說想搬離城市到郊區住,男主二話不說,買好一塊地,帶她去看,然後再親手蓋上房子,全程基本上沒有什麼話。而在歷經艱難險阻,即將站上最高法院的時候,律師問他有什麼話想說,他就簡單一句,告訴法官我愛我的妻子。
  • 拉丁音樂:白人音樂、黑人音樂、印第安音樂、亞洲音樂文化融合的...
    拉丁音樂一般指從美、墨交界到南美最南端地區的流行音樂。在這廣袤的多民族土地上,白人音樂、黑人音樂、印第安音樂、亞洲音樂超越時空的文化融合,形成充滿活力與動感的拉丁風情音樂。拉丁音樂基於歐洲文化,大量吸取了美洲印第安和非洲黑人文化元素,「和而不同」是對拉丁美洲各國音樂之間關係的最好詮釋。這種互鑑融合,又保留了不同國家、民族特色的獨特配比,為拉丁音樂注入了非凡的能量。從拉丁音樂的來源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拉丁音樂是一種以節奏為中心的流行音樂。它的節奏所具有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強弱規律,而是作為一種音樂的靈魂使其上升到主導地位。
  • 雷·阿倫:美國種族歧視不僅來自白人,還有黑人同族
    同為黑人籃球巨星,雷·阿倫的高境界不僅僅是在籃球層面,受過高等教育、有獨立思想的他,對於黑人群體在美國遭受的種族歧視,甚至對於美國那種世界警察的傲慢心態,都有自己獨到的認知。在《劍道:雷·阿倫自傳》中,他講到自己幼年去美國南方生活的經歷。雷阿倫感慨道:「美國種族歧視不僅來自白人,還有黑人同族。」「面對種族歧視,幸好我有籃球可以選擇。」
  • 美國抗議浪潮持續蔓延,根源為白人太少?真相究竟是什麼?
    理想中的美國:天賦人權,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人人生而平等。現實中的美國:種族歧視,白人警察把黑人跪壓在地,無視求饒和圍觀群眾的斥責,奪取對方的生命!籃球飛人麥可喬丹音樂舞蹈是美國黑人文化的靈魂,在時尚界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美國黑人在主流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 美國維吉尼亞騷亂:一場白人對白人的抗爭
    「白人至上」騷亂和反「白人至上」示威持續不斷,以致有媒體形容這是一場「文化戰爭」。此次事件是由「另類右翼」的集會所引發的暴力衝突。「另類右翼」是最近幾年在美國興起的一股極右思潮,除了支持傳統右翼的保守思想,也反對移民、反對多元文化、反對政治正確,同時還鼓吹「白人至上」等思想。
  • 14歲中美混血蘿莉稱霸美國滑雪!父親白人母親北京人她:我是中國人
    谷愛凌2003年,谷愛凌(Eileen Gu)在美國舊金山出生,父親是美國白人,母親是北京人,曾是滑雪教練。8歲時,愛凌報名參加了專業滑雪隊,剛進隊時被安排在低水平組,她沮喪地把分組決定告訴媽媽,媽媽鼓勵她憑藉自己的實力晉級高水平組。刻苦訓練,愛凌很快被調到高水平組別。還加入同年齡組的頂尖組,並成為組別中唯一的女孩。愛凌自豪地說:「儘管我是我們滑雪隊中唯一的女孩,但和男孩相比,我的滑雪技術與他們一樣棒。我們喜歡玩競爭遊戲。
  • 在加納的三天兩夜,我體會了一把做「白人」的感覺
    曼努艾拉風風火火地走來,我沒有被帶去小黑屋索賄,面談的地點就在大廳的長椅上。我被告知如果沒有記者證就需要在使館網站下載填寫一個表格申辦,第二天我即帶上表格前來,卻又被告知需要照片。最終,跑了五趟使館,我終於拿到了籤證。
  • 美國白人為什麼歧視黑人?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正是在馬丁·路德·金的領導下,迫使美國國會在1964年通過《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政策為非法政策。
  • 美國的本質,就是白人基督教異性戀統治的世界
    而上一期我們藉由美國80年代同志舞會討論的話題:同志的每一支舞,都流著歧視的血 ,也在後臺收到了不同的討論。對於@老羅 的觀點,我們不下結論。但此刻在看大水花 的你和寫給你看的我,我覺得我們都很幸運,身在 21 世紀這個被努力改善過的時代。你有夢想吧?大或小都好,每個人都有夢想。
  • 進口替代聖誕老人、彭斯接種與美國白人新領袖
    接種結束後,彭斯說,「我什麼感覺都沒有」,並稱「做得好」。 實事求是地說,彭斯此舉冒了一定風險,因為美國上市的疫苗是把本該10年完成的流程壓縮到10個月內完成,而且最近幾天接連發生美國疫苗嚴重副作用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彭斯以副總統之尊,早早接種疫苗,以此向全美人民示範,推動美國人民接種疫苗,應該說還是頗有幾分勇氣的。
  • 美國鄉村音樂之都,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
    乘坐灰狗巴士,我到了美國之行的第10站,美國中南部的田納西州的那什維爾市,這裡是久負盛名的美國鄉村音樂之都。
  • 美國「黑人」教授不裝了攤牌了:我是白人
    【文/觀察者網 鞠峰】有白人酷愛「美黑」,但也有白人假扮成黑人,炒作種族議題從中牟利。據美國「每日野獸」新聞網9月3日報導,日前,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一名歷史學教授承認,她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都在假裝自己是一個黑人。這位名叫傑西卡·克魯格(Jessica A.
  • 帶上帳篷去「撒野」!沒有野營經歷,孩子人生不完美!
    從小到大,帳篷野營幾乎始終陪伴著我們的孩子。一開始,我們主要是在周末、節假日帶著帳篷在公園或者野地進行短時間的紮營,過程中會摻插運動、燒烤等活動,一般不會過夜。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會在戶外露營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