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蕾 文/圖
先有關帝廟 後有西來場
秦漢時期,西來是西南重要的煉鐵中心。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設縣,縣名以臨溪河命名,經歷9個朝代,歷時517年,縣址未變,縣名未改。至唐朝因戰事頻繁,臨溪縣曾兩次作為「行嶲州」(今四川西昌)州治所在地,前後共30年。到了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臨溪縣卻被降為臨溪鎮,曾經併入臨邛,明朝政府重新設置蒲江縣,將臨溪鎮、壽安鎮劃給蒲江縣。上世紀90年代末,四川考古隊在距西來古鎮東北方500米的白馬村殘城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遺物,結合相關的文獻證據,正式確定西來為古臨溪縣城遺址。
如今古鎮的標籤很多,這裡有戰國的船棺、漢代的冶鐵遺址、西魏的臨溪古縣城、唐宋的茶馬古道……2004年,一則「這一拆,西字少了一筆」的報導更引發了人們對西來古鎮名稱來歷的好奇。一說從空中鳥瞰,整個鎮的民宅擺成一個標準的「西」字,而拆遷嚴重破壞了古鎮「西」字結構布局。另一說則是史書記載,康熙元年,臨溪河暴發洪水,將上遊關帝廟內的關帝神像衝到了臨溪場西林寺旁的田裡,住持靜慈和尚覺得這是佛從西來,於是在神像擱淺處新修了關帝廟,甚至特意還把廟門向西開。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蒲江縣縣令李紳文到臨溪場巡視,借用佛教「佛法西來」的典故,改臨溪場為西來場,於是有了「先有關帝廟,後有西來場」的說法。
寧靜古街 中西合璧
古鎮主要由文風街、簸箕街和龍眼街三條街道組成,少了江南古鎮的盤龍舞鳳,多了蜀漢風格的簡潔儒雅。老街大多為明清建築,典型川西特色,底層商業二層樓閣,古樸典雅實用為上。煙巷子、水巷子、花龍門子、亭子巷等縱橫交錯,卻不複雜,逛起來不需要太費心思。
閒步在老街小巷,燈塔下轉角處豆花飄香,臺子壩上九鬥碗熱鬧非凡……縱使老屋柱子被蟲噬得千瘡百孔,還有那各式各樣的雕花窗格子值得玩味。青磚小瓦的臨街門面兩相對峙,凹凸不平的地面由青條石砌就,自然簡樸,無繁複雕琢,有現代化的指示牌一目了然地告知遊客,這裡一切都安靜祥和,期待再次熱鬧發達……
文風街為古鎮最為核心的街道,西至臺子壩,連接起簸箕街和龍眼街,大部分歷史建築、風雲人物的遺存都在此。文風街111號是一座三層木樓房的古建築,青磚砌牆,內部有兩個小天井,過道和牆壁的窗子上方呈尖形或穹隆形,木樓梯牆壁上有雕刻精美的淺浮雕裝飾圖案。這個典型的川西院落第一進是中式木柱,穿過木板鋪面,眼前是一扇石磚結構的半圓形門,門的兩側有花鳥浮雕裝飾的小窗格子。第二進小天井約5平方米,緊靠天井四周的牆面,安裝了帶有花紋裝飾的下水通道,殊為少見。門窗、牆壁俱是西式裝飾,典型的「中西合璧」。繞著轉角樓梯爬上二樓,精雕細刻的欄杆和鏤空的窗格子古香古色。幾間廂房朝向天井開窗,呈環形排列,順著有著天橋功能的走廊,便可以走到天井。在第三進的走廊正中,擺了兩張古老的茶座,據說是專門給貴客設置的茶座,除了喝茶,還可以觀樓下風景。這座集客棧和茶樓為一體的「豪華」建築,在西來是眾多商家匯集之處。當地人說,這是劉紫佶的住宅。劉紫佶是一土豪,曾任團防大隊長,1941年遷居西來修建住宅。而今我們所見的老宅,做了大量的恢復性重建,僅有石砌半圓扇形拱門保存了原有的模樣。牆壁、地板、柱子大都採用石灰、地磚等現代建築,多了時尚感,少了古樸之美。
過街樓猶在 首富之爭過眼雲煙
風火牆的多少與豪華程度,某種意義上代表了古鎮的繁華和居民的富裕,西來與周邊古鎮相比就有些寒磣。文風街101號是僅有的一處簡易風火牆,立於三個開間大小的一樓一底灰瓦房頂建築上,算古鎮最有特色的建築之一。牆由青磚砌成,線條流暢,有別於傳統川西民居,帶著陝西建築風格。雖然地板和牆面已經被人修改,但整體框架還在,沒有破壞。穿過鋪面,裡面一小天井,兩側為廂房,過道寬闊,門柱側有兩個闢邪鎮宅的石獅子完好無損地蹲守著。居住在此的老人稱,此建築乃是陝西商人賀家的大川號。鄉土建築專家季富政稱賀家系「湖廣填四川」時遷徙而來,建築充分體現了陝西和川味的有機融合,保存完整。大川號類似當下的連鎖超市,當年席捲整個邛崍、蒲江等周邊區域,主銷大米、油鹽、布匹,而今大川號名號還在,但雜貨鋪右側一間已改作出售花圈等喪葬用品。此物此景,早已物是人非,倒有些傷感。
當年,賀家生意蒸蒸日上,大有強龍壓倒地頭蛇之勢,讓本地首富徐鈞太頗為不安。徐鈞太打通自己的鋪面,在大川號正對面修建了一條街,中間用過街樓連接,以消抵大川號的風水。而今連接兩條街的小巷依然保存,以土坯牆作為牆面。徐、賀兩家在商場上鹿死誰手不得而知,但徐鈞太所修建的過街樓、小姐樓、中興街卻成為了古鎮的一道風景。過街樓是徐鈞太為第四房夫人史氏所修建,過街樓後面是其為3個女兒修建的小姐樓,木質結構,原有三層,高出其他房屋一層,雕梁畫棟,做工精巧。小姐樓後來被改作私塾,最終因年久失修被拆掉。
「待詔」理髮店 傳奇龍眼井
理髮店極為普遍,而文風街中段這家「徐待詔」卻有成都市政府頒發的「西來鎮徐待詔鋪」歷史文物建築牌匾,身份頗為特殊。相傳舊時農村把剃頭匠稱為「待詔」。徐待詔的師祖在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時,避亂逃至四川,收卿海廷為徒弟,卿海廷再收徐家人為徒弟,民間手藝就這樣代代傳承。而今的「徐待詔」前店後宅,生意多靠古鎮的老人照顧,偶爾也有小孩來剃胎毛。徐大爺繼承祖業,老店傳承至今已有六十多年,閒時與左鄰右舍嘮家常,對於我再次造訪依舊滿臉堆笑。
文風街盡頭是一空壩,左側連接龍眼街,右側連接簸箕街。當地人稱,龍眼街由王崇古修建。王崇古曾在川軍著名將領李家鈺部隊中任職,後教私塾。該街在民國末期修建,得益於規劃先行的理念,在西來老街中,這條街的建築及臨街的鋪面風格最整齊劃一。龍眼街46號附近有一口龍眼井,旁邊新添了景觀化的打水木架。時至今日,周圍幾十戶人家,仍常到這兒取水。據說當年西來古鎮民間有錢、劉兩大家族,各佔半條街,實力均當。而龍眼井原也有兩口,相隔一丈左右,相傳某個夏天傍晚電閃雷鳴、大雨滂沱,錢萬湘看見天空中有一條金龍狂舞,雙眼之光像兩支利劍,直射到對面院壩,久不消失。第二天,錢家人跑去一看,發現那裡竟留下了兩個相隔一丈左右的洞,於是沿洞掘出兩口泉水。從此錢家用井中之水烤酒、開面房,逐漸富裕,所制之酒和掛麵遠近聞名。其中一口井後來因建造房屋被填,現在只留下了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