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沃爾沃卡車春季客戶沙龍暨「任沃行」全國巡迴品鑑會目的是讓大家共同參與並見證沃爾沃卡車在實現客戶滿意度方面的創新成果,同時就當下物流行業從業者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繼5月17號青島站之後,5月29日品鑑會在廣州舉行,每一次品鑑會都有一個主題,「冷鏈運輸「是廣州站的主題。
要知道我國雖然擁有較大的人口基數,但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卻不大,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中國冷鏈流通率僅為19%,歐美冷鏈流通率可以達到95%以上。中物聯冷鏈委最新報告描述了2008年到2017年我國進口食品變化趨勢,食品進口額在穩固增長,直接的體現來自於消費者,證明消費水平提升越來越明顯,京東、盒馬生鮮、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的出現在不斷激活消費者的潛力,冷鏈運輸幹線市場被逐步打開。
冷鏈物流增長成為必然趨勢。
高端優質服務商需求增加
藥物市場作為冷鏈運輸行業貨值最高、附加值最高的細分領域,處於行業金字塔尖地位。從2016年以來,得益於政策放開,相關標準逐步成型,行業效率和成本的壓力等多重因素,京東、順豐、中國郵政等第三方物流企業進入藥物冷鏈市場,預計2020年醫藥物流市場規模能達到3.8萬億,第三方物流所佔的份額會逐步增加,這對高端優質運力服務商是一個機會。
從市場趨勢看,市場對優質運力服務商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大的電商,物流企業他們在重塑整個行業和供應鏈,電商供應鏈整合加速,帶給冷鏈物流企業的機會就是幹線冷鏈運輸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需求量越來越大。
並且未來倉儲自動化將是一個趨勢,冷鏈倉儲也會向快遞、快運企業看齊。帶給冷鏈物流企業的好處就是,車輛在裝卸的時候可能裝卸效率更高,車輛本身的利用率也會逐步增高。
卡車,特別是高端卡車在冷鏈物流運輸中重要性越來越高,高端運力服務商必然需要有與之匹配的高端卡車。冷鏈運輸與普貨運輸最大的區別在於貨物屬性要求極高的運輸安全性。
總結下來,冷鏈物流運輸對車輛的要求可以總結為三個詞「高效」、「可靠」、「安全」。
非計劃停車損失不可估量
高端進口卡車品牌中,沃爾沃在快遞、快運領域頭部企業中市場份額佔據首位,作為支持冷鏈發展的卡車製造商,沃爾沃卡車中國客戶解決方案專家孫超分享了一些經驗:「高效=時效快+節油「。
近年來沃爾沃一直在推行大馬力+小速比的配置,因為他們發現在冷鏈物流這種時效高的行業中,大馬力車型更有優勢。傳統認知裡,可能認為小馬力車型購買成本低,更省油。爭論再多,不如用數據說話。
通過沃爾沃測算的數據,很明顯「小馬力車型省油」的觀點只對了一半。在低速狀態下,小馬力卡車節油有優勢,車速70km/h是個分界點,70km/h以下,小馬力加略大的驅動橋速比,油耗會有些優勢。對時效有更高要求之後,車速75km/h以上的運行環境,大馬力車型的節油優勢就得到了體現,油耗比小馬力車型更低。
本質上馬力大小和車速的的關係反映的是發動機負荷率的問題。低速的時候大馬力動力過剩,發動機負荷率過低,油耗不理想;高速的時候小馬力動力不足,發動機負荷率過高,油耗也不理想。
孫超說,「高效和節油並不衝突,沃爾沃能提供最好的產品匹配冷鏈物流市場。」
前面提到,沃爾沃卡車在快遞、快運頭部物流企業中市場份額佔據首位,說明了產品可靠性經過了市場的考驗。可靠性問題在冷鏈領域會比其他領域更為敏感,冷鏈運輸的貨物保質期大都較短,因車輛故障耽誤時效,損失可大可小。
「我們更願意站在客戶的視角去思考這個問題。一車海鮮的價格可能是50萬元以上,更貴的,一車疫苗可能價值500萬甚至更多。所以在完好率上沃爾沃卡車和冷鏈企業有相同的認知,任何非計劃停車帶來的損失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購買進口高端卡車只是奔著可靠性而去,後期使用產生的更高收益就是「額外驚喜」。
買車可以當做一場投資,進口高端卡車和普通卡車做對比,在貨量充足、車輛利用率高的情況下,進口高端卡車和普通卡車回本周期並沒有明顯差異,大約28個月收回成本。但是計算卡車整個生命周期的總收益,普通卡車的裡程壽命大約55個月,進口高端卡車裡程壽命大約77個月,更高的裡程壽命能創造更高的綜合收益,整個生命周期內投資進口高端卡車獲得的回報更高。
以上都需要建立在一個「安全」的基礎之上。沃爾沃卡車有一個「零」事故願景,為實現願景做了很多有責任感的事,從去年開始國內銷售的沃爾沃卡車就把AEBS自動緊急制動系統作為標準配置,是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在國內這樣做的卡車品牌,事故率大幅度降低。
AEBS是即將發生意外的挽救措施,在預防措施方面,沃爾沃為中國定製的「任沃行」車隊管理系統裡有一項重要的設備,通過圖像傳感器採集駕駛員面部信息,實現疲勞駕駛預警和不良駕駛行為監測,從源頭預防事故產生,降低人為風險。
冷鏈運輸領域有其特殊性,再詳細一點,每個物流細分領域都有其特殊之處。正是這樣的行業特點,才能體現一個卡車製造企業格局高低。單純的銷售卡車不能幫助客戶解決系列問題,沃爾沃卡車的定位是「客戶解決方案供應商」,他們要做的不僅僅是賣車,而是根據不同領域客戶提供不一樣的解決方案,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需要什麼樣的產品。
圖/文:陳接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