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灣成功大學發射新型混合火箭 射高9公裡臺媒稱「亞洲第一」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團隊9日舉辦「成大Ⅲ型混合火箭」成功發射發布會,稱這一擁有1噸推力、設計飛行高度20公裡的火箭突破了重要關鍵技術,並已走出實驗室成功發射,達到了9.11公裡的高度和16.39公裡的射程,「進入可實用階段」。雖然基本技術指標與之類似,由大陸北航研發的「北航3號」固液混合動力火箭曾於2012年4月達到了12.1公裡射高和26.8公裡的射程,但這並沒有妨礙臺媒稱「成大Ⅲ型」的發射結果「稱霸亞洲」。
「成大Ⅲ型混合火箭」由臺灣成大航空太空工程學系特聘教授趙怡欽帶領的團隊研發,火箭長度5.3米,直徑28釐米、重194千克,設計推力1噸,設計飛行高度20公裡,於10月28日在臺灣省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海岸成功發射。
火箭發射的畫面
趙怡欽表示,火箭根據燃料、使用的氧化劑可分為固態火箭、液態火箭、及二者兼具的混合火箭。「成大Ⅲ型混合火箭」選用石蠟、端羥基聚丁二稀(HTPB)為燃料,氧化劑採用的是俗稱笑氣的氧化亞氮,因環保無毒害,未來更具發展潛力。
按照趙怡欽的說法,成大團隊對混合火箭發動機的燃燒特性研究多年,已充分掌握關鍵技術,可走出實驗室進入實用階段。雖然「成大Ⅲ型混合火箭」的理論最大射高達到了大約20公裡,但出於氣候和安全考慮,實際測試中火箭達到了9.11公裡的飛行高度和16.39公裡的射程。
成功大學發布的火箭發射示意圖
雖然臺灣媒體稱「成大Ⅲ型混合火箭」的發射結果是「亞洲學術界最佳成績」,但臺媒明顯無視了「北航3號」的存在。「北航3號」與「成大Ⅲ型混合火箭」一樣同屬固液混合探空火箭,兩者的技術指標也較為類似。「北航3號」箭體全長5.16米,直徑30釐米,總質量310千克,設計飛行高度達12公裡,射程27公裡。2012年4月,「北航3號」在西北某發射場成功發射,發射數據與設計指標完全一致。從這個角度看,「成大Ⅲ型混合火箭」的實戰數據尚未做到稱霸中國,遑論「亞洲學術界最佳成績」。
「北航3號」發射升空
客觀而言,「成大Ⅲ型混合火箭」的性能與「北航3號」一樣,位列全國乃至全亞洲的頂尖水平。趙怡欽特別強調,「成大Ⅲ型混合火箭」飛行所需的關鍵零組件與承載儀器,不論設計、技術與製造都出自臺灣人之手,「自主性百分百,不必受制於他人」。至於用途,趙怡欽稱該火箭「可以用於防務領域」,一些臺灣媒體更是聲稱該火箭「已經具備發展短程飛彈的實力」。
趙怡欽說,成大團隊將持續發展新型混合火箭,希望可進一步發展到可探測100公裡以上高空的多節探空混合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