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琳工夫」紅茶始興於19世紀50年代,在清同光間就飲譽世界,至今它作為我國名茶之一仍暢銷國內外,深受青睞。
在福鼎民間,「白琳工夫」原是沿襲其傳統的操作過程, 用普通綠茶製造。至1930年,在製作用料上卻有了新的突破,沿用其傳統的工藝程序,又參考了白茶製造方法。這裡還有一段故事呢。
白茶芽葉與一般綠茶芽葉不同,其葉張厚實,絨毛較密,茶葉研製者大都認為它很難揉軟發酵,改制為紅茶。 1930年,福鼎合茂智茶行老闆袁子卿前往福州聯繫茶葉銷售事宜,當他來到福州高豐茶行時,該行經理吳少卿正在開箱檢驗所購的國內著名的安徽「祁紅」。袁子卿見此茶色澤鮮紅似桔,非一般紅茶所可比擬,心甚奇之,於是他撮上些許用沸水衝泡後品嘗,頓覺茶葉醇鬱芬芳,比起「白琳工夫」尚勝一籌。當時他以為此茶品質之所以優良,主要由於安徽祁門一帶的茶樹品種土壤、氣候環境獨特使然, 非福鼎紅茶所能企及。可是事有湊巧,他返回福鼎後曾到翠郊茶販吳德康家,見吳雙眉緊鎖,愁雲滿面,一探詢,才知吳因收購的白毫茶青過多而賣不岀,堆在一起未加精心照料,以致發熱變紅,迫於無奈。心想只有用以冒充紅茶出售。袁子卿走近茶堆細看,見發熱而變紅的白茶青也澤逼似「祁紅」,掬而聞之,氣味芳鬱,不禁心中大喜,就願悉數購下。
袁子卿購得吳子卿白毫茶青後,提取其中部分鮮嫩葉料進行紅茶的試製。他先將葉料置於陽光下曝曬到六、七成幹後收回房中,用手揉軟,並搓成一團團,再輕放於茶簍內覆以厚布。葉料在簍內發酵上三小時許,再抖散曬乾, 最後按製作「白琳工夫」的工藝流程加以精製,終於一種色澤桔紅、醇濃清香、風味獨特的新一代「白琳工夫」就這樣誕生了。袁子卿隨即將試製的52箱茶運往高豐茶行, 外商經鑑別嘆為上品,立時成交異價格高岀原「白琳工夫」 一倍。這樣,合茂智茶行以白毫茶改制紅茶獲取了高 額利潤。1934年,上海華茶公司聞訊派人前來白琳監製創新的「白琳工夫」,並幫助提高研製技術和茶葉質量。從此 「白琳工夫」更拓展了國內外市場,遠銷至歐美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