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瑞秋)「登上日光巖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灣!」
一曲《鼓浪嶼之波》,不僅唱出了兩岸人民的深情厚誼,更是連起了廈門與臺灣的兩個「雞籠」。
這裡的「雞籠」,是地名。雞年將至,金雞報曉,與「雞」相關的話題也被人們津津樂道。有趣的是,一海之隔的廈門與臺灣,竟然都有很多「雞地名」,一些地方更有同名之緣。
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禽之一,雞與社會生產、生活關係也非常緊密。海峽兩岸同根同源,更有著相同的語言和風俗習慣,為此,從古時候起,「雞地名」在兩岸層出不窮。
雞地名 廈門有20個臺灣近150個
記者從廈門市民政局了解到,廈門市共有20個帶有「雞」字的地名。其中思明區7個,湖裡區3個,海滄區4個,集美區4個,同安區2個。
在這些「雞地名」中,「金雞亭」名氣最大,位於思明區蓮前西路,古時候建有金雞亭寺,是廈門小八景「金雞曉唱」的原址。
有趣的是,在一海之隔的臺灣,22個縣市裡竟有近150個「雞地名」(包含歷史地名)。導報記者登錄臺當局地政部門的「地名資訊服務網」查詢發現,「雞地名」最多的是村社聚落和自然地理實體。這些地名大多已經存在、流傳了數百年,可追溯到大陸移民早期開發建設臺灣之時。
不過,有意思的是,作為臺灣地區第一大都市的臺北,卻查不到含有「雞」字的地名,臺北竟是個無「雞」之城。
兩「雞籠」 鼓浪嶼有「雞罱」臺灣有基隆
說到臺灣地區的「雞地名」,人們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舊稱「雞籠」的基隆。歌曲《鼓浪嶼之波》作為廈門的文化名片,歌詞「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唱出了兩岸人民的深情厚誼。
其實,「雞籠」之名是個語言上的誤會。基隆地區早年曾是凱達格蘭部落生活的地方,「格蘭」發音近似閩南語中的「雞籠」,再加上附近有形似雞籠的山丘,因此被稱為「雞籠」。直到清朝光緒元年設「基隆廳」時,雞籠才改為同音的基隆,取「基地昌隆」之意。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鼓浪嶼上,也有一個「雞籠」。在鼓浪嶼西側海上,距岸邊130米處,有一個「雞罱礁」,由兩塊礁石組成。罱讀「懶」音,在閩南語中,將雞籠稱為「雞罱」,恰好礁石形如雞籠,故得名「雞罱礁」。
由此可見,鼓浪嶼和基隆不僅有歌曲「做媒」,還有同名之緣。另外,鼓浪嶼上還有「雞母山」「雞山路」兩處以「雞」命名的地名;在臺灣,也有不少「雞籠山」。
「雞母」山 母雞備受寵廈臺都很多
除了「雞籠」,兩岸還有不少以「雞母」命名的同名地。
例如,在廈門,鼓浪嶼和集美後溪都有「雞母山」,在集美坂頭還有「雞母石山」。在閩南語中,母雞被叫做「雞母」,這些地名都因形似母雞而得名。
在臺灣,含有「雞母」字樣的地名也相當多。雲林口湖鄉有「雞母塢山」、新北市貢寮區有「雞母嶺」,甚至離島地區也有含有「雞母」字樣的山。
據當地耆老口述,澎湖馬公市現在的「雞母塢山」已很難看出「雞母」形狀,但早年形態非常明顯,雞頭、雞屁股隱約可辨,旁邊還有一座小山丘,形似雞所吃的米食。
馬祖南竿鄉則有地名「雞母露壇」。當地官帽山下方,有一巖石形貌神似母雞,因而稱為雞母露壇。
賣雞巷 因市場得名兩地各一個
除了一整隻雞,雞的各個部位也被人們歡快地拿來命名。
例如,在廈門,思明區有「雞舌山」,湖裡區有「雞冠石」,海滄區有「雞冠山」等。其中,海滄區天竺山林場內的「雞冠山」,就是因為山底寬、山尖似雞冠而得名。
在臺灣,新竹市東區有處「雞卵面」,從當地的寶山路北望十八尖山,形狀如雞蛋,故而名之。此外,彰化縣有「雞心坑」,屏東縣有「雞仔頭」,高雄市有「雞爪坑」,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除了因為長得像雞而得名,兩岸還有一些地名,則因為從事與雞有關的事情而得名,如「賣雞巷」。
廈門的「賣雞巷」位於思明區中華街道釣仔路北側,從水仙路到泰山路的一條小巷子,不到300米長。早年間,這條巷子是雞鴨市場,故而得名。
實際上,古時候有不少街道都喜歡以「專業」命名,在臺灣也是如此。在臺中市中區,也有一條「賣雞巷」。
說趣
村子不帶「雞」字為何也是「雞地名」?
在廈門的「雞地名」中,同安汀溪鎮有一處「隘頭村圭母岫自然村」令人意外,此處地名並不帶「雞」字,為何也被納入其中呢?
廈門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說,據考證,這個村子的名字來由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村後的小山上古代建有圭武寺,村子由此得名。
還有一種說法是,村子後面有一處天然小石群,形似母雞與小雞,閩南語稱之為「雞母壽」(「壽」在閩南語中的含義為「窩」),後雅化為「圭母岫」。村內多為劉姓、陳姓,是清代武舉人劉興邦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