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王翰用詩句刻畫出一副大戰在即的緊張場面,戰場之上,殺聲四起。在這刀光劍影下,究竟幾人能夠全身而退?那些為國徵戰的兒郎們,等到戰事結束,又有幾人能夠回到母親的懷抱?
大家都知道,只要戰事打響,參戰雙方都會面臨著巨大的流血犧牲。戰場之上,出現成百上千,幾十萬、上百萬的傷亡都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例如一戰時期的凡爾登戰場,德、法雙方共計投入100多個師的兵力,僅僅死亡人數超過25萬,受傷人數更是超過50萬。從此以後,凡爾登戰場便有「絞肉機」之稱。
「只要開戰,便有傷亡」這是戰場的鐵律,也是誰都無法改變的事實。但在世界各國發展歷史上,也曾出現一個特殊情況。
在19世紀60年代歐洲局部戰爭中,西方一個國家派出80人參戰,戰後卻回來了81人。這80人非但沒有傷亡,反而憑空多出1個人。這個西方國家就是列支敦斯登,歐洲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內陸國,堪稱世界上最為奇葩的國家。
至於列支敦斯登出兵參戰,為何會多出一人回國?勢必要從列支敦斯登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和國家政策說起。
一,列支敦斯登的地理位置
列支敦斯登是歐洲中部的一個內陸國,國土面積160平方公裡。列支敦斯登處於奧地利和瑞士之間,也是一個雙重內陸國家。列支敦斯登國土面積狹小不說,其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都不適合人居住。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列支敦斯登人口只有3萬多人。也可以說,列支敦斯登是世界上眾多國家中為數不多的袖珍國之一。
列支敦斯登的領土起源是羅馬帝國瑞提亞行省的一部分。後來列支敦斯登成為幾任霍恩埃姆斯伯爵的封地。其實,所謂的列支敦斯登人是阿勒曼尼人的後裔,他們在大約公元500多年前到這一地區定居。
列支敦斯登大部分國土都是山地和丘陵,真正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土面積大約只有五十平方公裡。列支敦斯登地域狹小,人煙稀少,儘管如此,仍未影響列支敦斯登的經濟發展。列支敦斯登依靠德國和瑞士,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並在國內實現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制度。
列支敦斯登耕地面積佔據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種植土豆,葡萄,玉米,主要用作出口。列支敦斯登工業發達,主要有金屬加工、機械、儀表製造、陶瓷、化工、醫藥、電子、紡織和食品加工等行業。除此之外,列支敦斯登的服務業和旅遊業發展也是相當迅速。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敢相信,作為袖珍國度的列支敦斯登人均GDP竟然高達17萬美元。由此可見,列支敦斯登還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度。
二,民族文化
列支敦斯登的國教是天主教,信奉天主教的居民超過80%,基督教約7%,其他教派約13%。列支敦斯登幾乎都是天主教的信徒,他們信奉天主,愛好和平。
列支敦斯登崇尚教育,大力實行義務教育制度。幾乎所有的列支敦斯登公民都無比崇尚和平與自由,對於戰爭,他們天生厭惡。在列支敦斯登公民的心中,發展國家經濟才是「正道」
三,國家政策
眾所周知,列支敦斯登是一個「人微言輕」的袖珍小國。在經濟發達的歐洲,列支敦斯登沒有太多的話語權。從列支敦斯登建國開始,它便積極同周圍各個鄰居保持友好關係。列支敦斯登處於各大西方列強之間,它能夠做的便只有「左右逢源」,誰也不得罪。
1866年,列支敦斯登的鄰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開戰。客觀來說,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與列支敦斯登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因為列支敦斯登夾在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使得開戰雙方強烈要求列支敦斯登站隊。按照以往的國策,列支敦斯登都會保持中立,但是這次,因為雙方的態度都非常堅決,迫使列支敦斯登只能選擇一個。
此時此刻,列支敦斯登無法做到十全十美,經過一番思索,列支敦斯登選擇了奧地利,並公開與奧地利的同盟關係。據當時的情況而言,這場戰爭的勝利很有可能屬於奧地利。
奧地利與列支敦斯登建立同盟關係後,便派其駐防提羅爾地區。對於奧地利這一要求,列支敦斯登也只能答應。不管怎麼說,雙方是盟友,對於盟友所提要求,列支敦斯登還是會竭盡全力滿足的。
隨後,列支敦斯登派出80人的軍隊前往目的地進行駐防。雖然這80人的軍隊有些少,但是對於列支敦斯登這個只有3萬多人的國度而言,已經是非常難得的。
列支敦斯登80人組成的隊伍到達提羅爾地區後,發現對面的「敵人」竟然是同樣厭惡戰爭的義大利人。列支敦斯登人和當時的義大利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熱愛和平。這兩個不愛打仗的民族碰到一起,卻擦出與眾不同的火花。
列支敦斯登人和義大利人雖然各為其主,但他們並未發生任何真正意義上的衝突。平常,他們一起喝酒吃肉,相處的非常和諧。倘若上邊有人檢查,他們也會不約而同的朝天開槍,應付檢查。
對於列支敦斯登的士兵而言,他們所謂的駐防,其實是為交朋友而來。正當列支敦斯登人同義大利人相處的其樂融融時,遠方傳來了奧地利戰敗的消息。對此,列支敦斯登並沒有感到遺憾難過。讓人意外的是,列支敦斯登的士兵竟然歡呼雀躍起來。
隨後,列支敦斯登的士兵全數返回國內,就在全國公民為這些為國而戰的士兵慶功時,卻驚喜的發現多出一個人。這些士兵出發時是80人,等到戰事結束,非但沒少反而多出一人。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就在列支敦斯登士兵返回途中,他們遇到了盟國奧地利的通訊兵,出於盟友關係,他們便將其帶回國內,而這多出來的一個人,便是奧地利的通訊兵。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還是來自於列支敦斯登人內心深處的「友好」。
結語:
不得不說,列支敦斯登真是一個奇葩的國度。它是與烏茲別克斯坦齊名的雙重內陸國,又是深處歐洲各大列強夾縫中的袖珍小國,它的存在和發展,足以讓世人大吃一驚。
因為列支敦斯登國情和國策的緣故,迫使其只能在列強之間左右逢源。面對強大的鄰國,它表現出了袖珍國度的無能為力。在派兵80人,返回81人這件事情上來看,將列支敦斯登人民愛好和平、與人為善展現的淋漓盡致。
縱觀世界各國戰爭史,派兵出戰反而增加一人的僅此列支敦斯登一例。列支敦斯登人口稀少,經濟富庶,它能遊刃有餘的存活在各大列強之間,自然有著一套屬於它自己的國策方針。
列支敦斯登雖然處於列強包夾下,卻能依靠列強實現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列支敦斯登愛好和平,執著於經濟發展,派出80名戰士出國作戰,回來81人便是其國家大政方針最為真實的寫照。不得不說,列支敦斯登是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最為特殊的一個,它的歷史和經歷是其他任何國家不曾有的。
參考資料:《列支敦斯登的傳說》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