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人們,尤其是外地人對陝西的美食,還停留在肉夾饃、涼皮等傳統非遺食品上,但其實陝西非遺美食的種類還有很多,而且一個比一個好吃,一個比一個有意思,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那些鮮為人知的陝西非遺美食吧~
白火石汆湯色鮮、味美、湯清,清香可口,最有特色之處是將燒紅的河卵石放入高湯中制熟這一美味。
這道菜號稱中國最古老的烹飪菜餚中的「活化石」,河中白色卵石在廚人的手中發揮了不一樣的功能,成了做菜的利器。
這道菜製作工藝尤為講究,從選材到製作最後的成菜,都是要嚴格按照老手藝、老工序的操作方法,也只有這樣,「活化石」才能不失本味,代代相傳。
白火石汆湯不僅能進補,還能去心火及虛火上升,治牙痛、咽炎和口腔炎症。到了民國,李氏第七代李傳澤妻子、劉裕雲在燒烹上做了改進,將肉丸改成薄肉餅,易於汆煮,並添加了蘑菇、木耳、紅棗,達到了更好效果。
炕炕饃曾經是陝南人外出遠行的乾糧,流傳到現在,它的製作工藝已經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極具特色的一種風味小吃。
炕炕饃明清時期從西安傳入陝南,結合了石子饃與囊的製作工藝,用菜籽油和五味調料製作酥芯,麵皮包酥翻折四次擀成薄餅,兩面撒上芝麻,放在爐子裡烤熟即可,經久耐放,噴香可口,是當地老少鹹宜的美味。
過去古代文人舉子在進京應試趕考的時候,需要攜帶乾糧,在出發的時候,他們的娘子就製作炕炕饃,不管趕考是否成功,你回來以後一定要和自己的心上人進行團聚,所以炕炕饃在當地也叫情人餅。
正是有了這樣的美好寓意,如今當地人走親訪友,總喜歡帶上炕炕饃。
金線油塔是三原的一種著名的傳統小吃,金錢油塔亦名千層油餅,俗名抹布串油餅,其形狀「提起似金線,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
三原金線油塔製作考究,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極高。100多年來,千層油餅經過趙家三代人的傳承和演變,用料更加講究,麵粉必須選用精粉,生豬油選用瞞肚油最好,調料有50多種,可以按照一年四季氣候的不同,進行調製,獨具特色。
神仙豆腐是嵐皋縣一種風味獨特的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
製作神仙豆腐的主要原料是生長在秦巴山區的一種特有野生落葉灌木植物——腐卑。腐卑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野生食用澱粉植物,又稱神仙葉、豆腐木、涼粉葉樹、豆腐柴、豆腐葉、觀音橘。當地人大都叫腐卑為神仙葉,神仙豆腐因此得名。
神仙豆腐成品呈墨綠色塊狀、方形,如涼粉,似豆腐,綠若翡翠,狀如凝脂,細軟柔嫩,散發著一股特有的青草鮮香。食用時,既可涼調,也可燴炒。神仙豆腐的主要原料巴山腐卑葉含果膠39.5%,在國內目前已知蔬果植物類中首屈一指。
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神,雪花糖作為灶糖,是耀州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祭品。灶糖既甜又黏,用它黏住灶神的嘴巴,以便「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這是人們寄託美好願望的一種方式。
兩千多年來,人們不斷對灶糖進行加工和改進,大致經歷了灶糖——麻糖——雪花糖三個階段,形成如今這樣香甜酥脆的雪花糖。
雪花糖被譽為甜食中的活化石,主要原料是小米、芝麻和大麥芽,經過原料精選、舂芝麻、碾麥芽、蒸米、淋汁、熬糖、扯糖、擀糖、切糖等大小几十道工序,耗時一天多才能製成百二十斤,也因此成就了雪花糖「酥脆香甜」的霸主地位。
雪花糖是節令性的美味,每年入冬陸續生產上市,到來年春暖停產,酥脆爽口,香甜味長,且具有健胃、潤腸、止咳化痰的功效,早在明清兩朝時就被列為宮廷貢品。
琥珀糖也叫「虎皮夾心糖」,屬鹹陽人發明且獨有,而清代中期琥珀糖已成為鹹陽名產,並每歲向朝廷進貢。
鹹陽琥珀糖以陝北優質小米和關中優質大麥,以及商洛核桃、陳倉核桃仁為主要原料。小米經麥芽催化熬製的飴糖,另加白糖、核桃仁、生薑粉、陳皮、桂皮等輔料,並加冰鹼與酥鬆劑,精細加工製成。
做好的糖黃白相間,形如虎紋,更似琥珀,甘甜清爽,香酥可口,舌齒生津,且具有潤喉滋肺、化痰止咳、健脾開胃、溫中散寒的食療功效。
三原縣號稱關中的「白菜心」,又是渭北商賈重鎮,古有「小長安」之稱,這裡甘甜的水質是製作蓼花糖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蓼花糖原名「棉花糖」,因食者交口稱讚:「撩,撩得太(關中方言,「好」的意思)!」故又稱為「撩花糖」。
蓼花糖呈圓鼓槌狀,個大體輕,金黃色的表皮上均勻地沾滿一層白芝麻,咬開後,裡面是雪白細膩的蜂窩狀糖心,吃起來瓤美味久,香甜酥脆。
富平瓊鍋糖是東府有名的小吃,其中尤以古頻陽縣鳳凰城(今渭南市富平縣流曲鎮)生產的成糖最為出名。
據志書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太子太保孫丕揚曾把瓊鍋糖作為貢品,進獻過神宗皇帝朱翊鈞。
瓊鍋糖採用流曲特有的優質井水與精選優質小米蒸餾,與大麥芽攪拌後發酵淋汁,用鐵鍋熬成糊狀取出冷卻,再在蒸汽加熱中反覆擰條拉扯,使糖色由黃變白如瓊,然後與炒熟的脫皮白芝麻分層放置於大鐵鍋內熱燜,最後混壓成餅,切成條或片。
瓊鍋糖因其口嚼味美、佐料考究,具有消食潤肺、健胃消食等作用,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也成為富平人傳統的年節時饋贈親朋好友的上乘禮物。
米脂驢板腸是米脂縣一種很有名氣的的風味食品,因它不僅肉質細膩香醇、麻辣可口,而且還有滋陰補腎的療效,所以廣受歡迎。它的味道麻、辣、鹹、嫩,鮮香味美。同時,驢板腸內蛋白質含量較高,與人體所需的物質相近,因此,營養價值極高。
明清以來在藍田縣灞源及周圍的山區就有製作和食用洋芋餈粑的技藝和傳統,並成為當地百姓一道主食,傳承至今。正宗的洋芋餈粑選用當地陰坡地種植的含澱粉量較高的「面洋芋」,經備料、製作、烹製調料、存儲等四個步驟共十幾道工序精製而成,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洋芋餈粑色澤鮮美,香味撲鼻,潤滑可口,筋道細膩,讓人食慾大開,那感覺,真是美得一塌糊塗。一碗碗餈粑,透著藍田人濃濃的鄉情和人情,在餈粑的氤氳中,你能看到藍田人追求幸福、不斷奮進的印跡,也能感受到藍田人對熱愛餈粑的情懷所在!
清代,岐山空心掛麵已形成較有規模的作坊。當時最為著名的作坊為「順天成」,他們專選前茁苜蓿地長出的「紫麥」做原料,制出之掛麵纖細柔韌爽口,聲譽大震。
清鹹豐時,縣城附近經營此業者頗多,製作工藝愈來愈精,地方官吏將其列為貢品,每年按例向朝庭進貢。光緒二十六年,慈禧躲避八國聯軍逃往西安,品嘗了空心掛麵後讚不絕口,賜龍鳳旗一面,懸掛於岐山縣衙。
1931年,岐山空心掛麵遠涉重洋,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博覽會,深受華僑讚賞。
岐山空心掛麵獨特的品質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當地小麥的品質。地處「八百裡秦川」臺原之處的岐山,土層深厚,光照充分,小麥收穫期少雨而不易變質,小麥麵粉筋度大,不易斷條,是空心掛麵性能獨特的主要原因。
而它能夠入選「非遺」的關鍵,則在於其千百年來僅憑口口相傳、無法量化的經驗傳承和全部由手工完成的10多道工序。
在陝西,除了大家熟知的西安水盆羊肉外,涇陽的水盆羊肉也是別具特色,涇陽水盆羊肉製作技藝複雜,做工考究,完整的保留了傳統手工製作工藝,承載了涇陽飲食文化的內涵,具有鮮明的涇陽地域特色。2011年6月,《涇陽水盆羊肉製作技藝》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看完這些你未曾了解過的非遺美食
你對陝西美食的文化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呢?
這些美食各具特色
如果有機會
一定要體驗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