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跑鞋如何選擇,很多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這些看法中的絕大部分,其實都不那麼靠譜。
什麼不懂跑鞋買阿迪,半懂跑鞋買耐克,專業跑鞋還得看誰誰誰——這些看法都是簡單地以「品牌」對跑鞋進行分類,是不全面的。誠然,我們不否認很多品牌的跑鞋會帶有自己品牌的特色,但是這並不能一概而論。
就如同耐克,耐克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做潮鞋的,名氣最大的好跑鞋也就是一個飛馬系列。但是人耐克也有專業競速鞋,也有Vomero這樣更舒適的跑鞋。其實如果你看到有人在穿這四雙跑鞋,那麼他應該就是真懂鞋的人了。
361° Sensation:中規中矩,支撐中帶有不錯的緩震,適合大部分朋友
國際線跑鞋每出新一代之後,上一代就會迎來極大的優惠力度,這個時候是入手的最佳時期。
sensation在足弓內側有一塊硬質支撐片,這塊支撐片可以給稍有外翻情況的朋友提供恰到好處的支撐。
但是我不建議大體重的朋友選擇它去跑步,散步走路可以,但是跑步還是算了。
雖然sensation的緩震也同樣不輸一些緩震系跑鞋,但從緩震極限上來講,它應對大體重的情況還有一些力不從心。
Kayano系列:適合外翻、稍大體重的人群
這裡就不是單指一雙鞋了,而是亞瑟士整個的Kayano系列跑鞋了。
Kayano系列的跑鞋,對於足外翻的人群是有針對性設計的。
科普一下什麼是足外翻:當進行運動,腳踝與腳後跟產生傾斜,力量向內側偏移,過度向內旋轉,腳跟外部與地面的角度過大,導致體重偏移至足部內緣而非前腳掌。
這一般來說,可能是因為足弓低、扁平而導致的。引起下肢力線角度過大,對足底、脛骨、腳踝、腳趾等都會有所損傷。
這一類人群需要一雙在內側有很強支撐性能的跑鞋,而Kayano的Duomax雙密度防傾斜設計,正好能夠滿足這一需求。加上GEL的存在,Kayano本身的緩震能力也相當不錯。
說起來Kayano系列跑鞋真的很萬金油,除了內翻足的情況以外,幾乎所有人群它都可以兼容。
當然了,如果想要體驗到最好的效果,還是要看看自己是不是最符合它針對的情況。
(預算不夠的朋友,可以選擇次一級的GT系列,也是同類效果)
美津濃 rider:大體重跑者的入門首選
相對於同門師兄弟的Sky和預言來說,同時期上市的Rider首先在價格就足夠有親和力了。
像rider 20,現在入手可能只需要400出頭,但是Sky 2無論如何都要接近600,甚至於Sky 3都是千元左右的價格了。
朋友們請記住,機械緩震的極限永遠要比材料減震高,而美津濃又是機械減震跑鞋中的專家級別存在。
所以如果你體重特別大,但又想跑步。出於對身體健康的考慮,選擇美津濃是不錯的。
同樣,體重不夠大的朋友我卻不建議你們入手美津濃,因為機械減震的好處,如果體重不到一定程度,反而會成為拖累。
361° Spire 2:該有的都有,綜合能力平衡的跑鞋,很平價
Spire 2現在算是國際線跑鞋系列中,現在還比較常見的「老面孔」了。不像sensation,經常缺貨。
現在的Spire系列已經出到4代了,所以2代的Spire性價比一下子就上來了,甚至於200就能入手。
有的朋友會覺得老鞋還有必要說嗎?錯了,老鞋反而更有可能就是好鞋。能經過長年市場的考驗還繼續存活,這不正證明了它的優勢嗎?
跑鞋不像手機,更新換代那麼快那麼頻繁。只要性能擺在那裡,哪怕是十年前出產的款式又如何呢?
不能因為品牌的特色,就對它們的產品一概而論。就如同文章開頭舉的耐克的例子一樣,誰說買阿迪就是不懂跑鞋的人了?
阿迪也有PB這樣適合日常慢跑的鞋,也有Adizero這樣性能更為高端的,可以拿來配速的鞋。所以說,以品牌對跑鞋進行分類,持這樣說法的人才是不懂鞋的。真懂的人,往往會從單獨的角度和產品的性能,來看待一雙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