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宜賓頻道消息(宋成均)「光頭」書記在宜賓長寧縣井江鄉高硐村無人不知,他把扶「智」與扶「貧」有機結合,把產業發展作為支撐,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奔小康。他就是高硐村第一書記凌先勇。
凌先勇清理貧困戶資料
「你把房屋修好後就要抓緊時間發展產業,爭取早日過上好日子。」2月25日,記者在高硐村見到凌先勇時,他正在指導貧困戶江書有修建新房,幫助他規劃發展產業。
「他經常來,很關心我們。」江書有說,凌先勇經常到他們家噓寒問暖,關心他們的生活、安全、健康、住處等等。
「他經常走訪貧困戶,了解他們的產業發展和生活狀況。」高硐村黨支部書記鄭先銀介紹說,扶貧項目下來之後,凌先勇天天往村上跑,在村上吃住,沒有車就從鄉政府走路來。
凌先勇(左二)同貧困戶交流
如今的凌先勇在高硐村無人不知。
2015年6月1日,長寧縣食藥局食品藥品安全總監、黨組成員凌先勇滿懷壯志地來到了高硐村。當他挨家挨戶了解貧困戶詳情時,他才發現,自己的雙肩如同壓著一座大山,貧窮、思想觀念落後、基礎設施薄弱......貧困村的許多詬病在高硐村都能看到相同的影子,讓他感覺十分沉重。「無論一個人、一個家庭,還是一個村,物質貧困並不是最可怕的,精神上的貧困才更令人擔憂……」這是凌先勇在了解村上貧困戶情況之後發出的擔憂。如何發展生產?發展什麼產業?如何帶領村民真正發家致富奔小康......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凌先勇的心頭。
「要改變高硐村貧窮的面貌,必須首先改變思想觀念,把扶『智』與扶『貧』有機結合起來,把產業發展作為支撐。」凌先勇說,剛到高硐村時,看到當地基礎設施落後,特別是貧困戶思想觀念落後,心情十分沉重。
召開村民代表會議
如何解決貧困戶的思想和思路問題,解決「志」呢?凌先勇和村支兩委通過定期聚集村民召開會議,把國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宣傳到戶、宣傳到人,教育廣大群眾改變傳統的陋習。通過宣傳教育、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培訓,實現參與式扶貧的經常性和全覆蓋,使正確的觀念理念和意識深入人心,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做到人人皆知,貧困村民從「政府要我去脫貧」變為「我要自己去脫貧」。在扶「志」的同時,高硐村更加注重扶「智」。「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單純送金錢送物質相比,在知識、技能等方面給予幫助,更有利於增強『造血』功能、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凌先勇說,從去年6月以來,高硐村多次邀請了長寧縣牲畜、水務、林業、食藥等相關部門到村開展種養殖業,特別是土雞、肉牛、中藥材種植等專門培訓,貧困戶受訓率達95%以上,讓廣大貧困戶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術。
思想觀念轉變了,又該如何發展產業呢?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擺在了凌先勇面前,村黨支部與鄉黨委政府分管領導、縣級相關部門、村兩委成員和村民代表共同成立專門的經濟發展「顧問團」。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對整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會診」,幫助大家分析村情,通過前期多次不斷的調研,外出學習考察,邀請專家進行論證,已經確定了相關發展項目。
在一次偶然的走訪交談中,凌先勇得知高硐2組外出務工人員丁愛民懂甲魚養殖技術想回家創業的想法後,又通過多方調研,覺得甲魚市場前景看好,鼓勵丁愛民回鄉養殖甲魚,幫助協調流轉羅常勇、宋學清、江道炳等貧困戶的土地,貧困戶不僅每年獲得了流轉土地的收入,還可以在丁愛民的甲魚基地務工,收益肯定不錯。
在凌先勇一行的努力下,高硐村貧困戶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質的變化,由以前政府要我去脫貧變為如今我要主動去脫貧,現在大家發展生產的積極性高漲,大家對於脫貧發家致富的願望要求也很強烈。在井江中心校讀小學四年級的江素娟每次在放學回家路過村公所時,都要到圖片室借書看,每次都喜歡跟這個「光頭」書記擺龍門陣,就連這些小學娃娃都知道村上有個「光頭」書記,而且他們對國家扶貧方針政策懂得也不比大人少。
「我相信在凌書記的帶領下,我們高硐村一定能提前脫貧達小康。」該村黨支部書記鄭先銀介紹說,自從凌先勇來後,爭取了很多扶貧資金,規範村級陣地建設,班子更加團結了。
「我們主要想通過項目的實施,讓貧困戶真正受益,讓貧困戶真正增收,讓貧困戶真正發家致富。」2016年,凌先勇對高硐村的發展有了自己的規劃,將著力實施三大產業。一是甲魚基地建設,通過吸收返鄉農民工創業、流轉貧困戶土地發展甲魚養殖基地20畝,實現人均增收近3千元。二是肉牛養殖基地建設,全年力爭出欄肉牛100頭,人均增收近3千元。三是朝天椒基地建設,全年實施朝天椒種植項目1000畝,人均增收近3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