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古苗寨位於重慶酉陽縣阿蓬江國家溼地公園核心區蒼嶺鎮大河口村阿蓬江畔,有500多年的歷史,比《中國博物館志》所載「中國最大的原生態苗寨」貴州郎德苗寨還大,有渝東南第一苗寨之稱。
寨子依山而建,坐落於一個頗似撮箕狀的大山溝當中。整個寨子裡有8孔山泉,清冽甘甜,四季不幹。清一色石姓人家,故名為石泉。
石泉苗寨小地名「火燒溪」。據說這裡原來是一片原始森林,毒蛇出沒,石氏祖先來到這裡,放火燒山,燒走了毒蛇猛獸定居了下來。
最先這裡出外,阿蓬江是唯一的通道,也正是因為交通的制約,偏隅於深山密林,古苗寨才得以在元明清三代趕蠻拓業的野蠻政策下倖存,現在石泉古苗寨被稱作「獨特苗家古民居活化石」。
整座苗寨分上中下三個寨子,每個寨子都有一道寨門。寨內現存有二萬多平米70多棟建於明清的木結構民居,一律單簷懸山式屋頂,一進或兩進苗漢風格相混的四合院,穿枋鬥榫,不用一釘一鐵。
青瓦灰牆的老房子,最初可能會覺得跟其他地方鄉村房屋一樣,細細觀看就會發現,大多數老房子都很講究。屋子的窗戶皆雕刻著精美的窗花,花、鳥、獸在窗花中活靈活現。窗花雕刻裡的花,主要是梅花、桃花等;鳥一般是喜鵲、鳳凰等,獸類主要是梅花鹿、山羊等動物。這些窗花,因為年代久遠,已經失去了最初的色澤,但透過歲月的沉澱,更能感受雕工之精美。
院落之間,有天然石灰石壘砌的矮牆,又有環繞山寨的青石板路和山泉溝渠相連。
今天的石泉苗寨,絕大多數的人都已經不穿苗服,不懂苗語,不過苗族節日了,遵循著「農耕為本,讀書傳家」的遺風。跟漢家文化沒什麼不同。
據寨子裡的老人介紹:明末清初時,他們的老祖先是江西臨江府石姓漢人的一支,因家鄉連年戰亂,經貴州黔西到四川,然後進入阿蓬江的苗人聚集區,經過數百年民族融合,從生活習俗和身份認同上已經難分苗漢了,他們因此也被稱為苗服漢人。
石泉苗寨水源充沛,家家戶戶都有水道與泉水相連,最後這些四季不枯的水源,都匯聚成小溪流入阿蓬江。
後山高坡上,埡口古道旁,有一塊清朝庭御賜旌表的石刻節孝碑」石碑上方兩個大字:聖旨,當地人習慣把這塊碑叫「聖旨碑」。它是朝庭為了旌表寨中為亡夫守節30多年的石周氏所立。
當地流傳著石周氏之子石合昌割肉煲湯孝母的傳說,據說石周氏重病癱瘓後逐漸不思飲食,家貧無錢買肉,她的二兒子石合昌就從手臂上割肉燉湯,石周氏喝後病就好了。
500多年的風霜雪雨,世事變遷,這個藏在大山幽谷密林之中、鮮為人知的古苗寨裡,從清朝,到民國,到現在,沒有人刻意地去改變,很多時代的印記都能看到,比如一些標語,希望旅遊熱興起後,苗寨人也能把這裡保存著,一直保持下去。
在這裡既能感受到幾百年的世事滄桑,又能感受山水田園的怡然純樸。是現代城市人休閒探幽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