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潛1400米,82歲老院士帶回神奇發現!

2020-12-20 新華社新媒體

前不久,我國自主研製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迎來了年齡最大的乘客——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

深潛器載著82歲高齡的汪品先一直下潛到南海西沙1400米深處,在海底進行了8小時的考察後,成功返回母船。

最高齡的深海「勇士」!

9天3次下潛深海

在我國南海西沙,「深海勇士」號執行了「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科考任務。作為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82歲的汪品先不僅堅持要親自深潛,而且先後三次下潛至1400米的深海進行考察。

圖/5月21日,汪品先院士從「深海勇士號」載人艙走出。

記者:以這樣的一個年齡,您為什麼非得親自下去深潛? 汪品先:科學的創新我覺得只有兩個源泉,一個是大自然本身,還有一個就是文化,一種創意的文化。如果你的科學家,這兩個都切斷了,你可以出文章,你可以拿錢,但不會有什麼創新。對我來說,這輩子如果沒去深海看看,是很遺憾的事。

在此次的科考船上,82歲的汪品先,每天參加科考討論會,發表自己的看法,認真傾聽年輕人的意見,與大家一起規劃考察路線。很多人擔心他的身體能否承受大海上風浪的顛簸,他卻像一個固執的孩子,拒絕了船上所有的特殊待遇。一日三餐,和所有的考察隊員一樣,在風浪的顛簸中,他還坐在電腦前堅持工作。

深潛就像愛麗絲漫遊仙境一樣

汪品先:我頭一次下去,就撞上了那個深海珊瑚林,像竹子那樣的珊瑚,下面是竹竿一樣,上面是跟鞭子一樣捲起來的,如果你把那個東西弄直了,我估計超過五米。

然後底下還有扇珊瑚。扇珊瑚像把扇子,像柏樹那樣一片,它是順著水流來的,水流來,它就朝著水流,因為它吃過濾裡面的東西。

海洋就像一個園林,有喬木、有灌木、有草……這個園林裡會來野獸,比如說魚。有時候竹竿上爬一個海星,或者爬上去一個章魚,那個景觀從來沒見過。

汪品先說:「我第一次出來的時候,我說我就像愛麗絲漫遊仙境一樣,剛從仙境回來。」

82歲的他重新追趕逝去的時間

1960年,汪品先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後回國從事科學研究。在汪品先看來,他本該做事情的年齡,因時代局限沒能做成,在該退休的時候反而迎來了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的最好時機。他覺得自己現在是在追趕逝去的時間。

記者:為什麼您對於深海這麼情有獨鍾?汪品先:說穿了就是,我看見世界先進國家就在幹這個事。記者:為什麼大家要佔深海這個陣地?汪品先:因為地球三分之二是深海,所以它裡邊的資源、能源很多,而我覺得應該早早地提倡研究。

佔據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深海部分,曾被認為是一個黑暗、寒冷的世界。直到二戰之後,人類才慢慢對這個巨大而神奇的世界有所了解。最引人注目的,是科學家們在海底發現了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據估計可燃冰中碳的儲量超過了目前全部礦物燃料的總和,有希望成為未來能源的主體。

實現首個由中國人設計主持的

大洋鑽探航次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依託其強大的海軍基礎展開了深海研究,歐洲、日本緊隨其後,上世紀七十年代,深海鑽探、深海深潛技術相繼出現。但中國受當時條件的限制,一直難有作為。

1996年,汪品先聯合了國內其他科學家,向國際大洋鑽探學術委員會提交了「東亞季風在南海的記錄及其全球氣候意義」建議書。在1997年度國際大洋鑽探學術委員會的全球建議書評審中,該建議書獲得第一名,被正式列為國際大洋鑽探ODP184航次。汪品先成為該航次兩位首席科學家中的一位,這是中國海的首次大洋鑽探航次,也是第一次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鑽探航次。那一年,汪品先62歲。

汪品先:我六十多歲,在船上是最老的,船長也沒我老,我很驕傲。我們船從澳大利亞的西海岸出發,走了十天到了南沙,到的那天,船長命令升中國國旗,我沒有攝像機,沒有拍下來,要不然(就會發現國旗)是美國人升的,不是中國人升的。這個井到現在也是我們南沙唯一的深海井,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記者:可您走之前還在跟老伴說,能活著回來就算贏了,為什麼這麼說?汪品先:因為大洋鑽探我從來都沒上過船,然後我是首席,這個玩意是挑戰很厲害。所有打鑽的事情你要拿主意,兩個首席輪班,那個責任都在你身上,每天打鑽的錢就不得了,你要做決定。

那次深海鑽探,完成了第一個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鑽探航次,取得高質量的連續巖芯5500米,為南海演變和東亞古氣候研究取得了3200萬年的深海記錄。

「我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

從62歲完成第一個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鑽探航次之後,20年的時間裡,汪品先的工作效率讓人吃驚。

2009年,他率領的團隊,建立起了我國第一個海底綜合觀測深網系統——東海海底觀測小衢山試驗站。此後,東海海底觀測網也投入建設。

2011年1月,國家自然基金委啟動為期八年的「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支持經費1.5億元,有32個單位七百多人次參與其中,立項60,其中51個重點項目,由汪品先牽頭主持。如今,這一計劃已接近尾聲,此次深海勇士號南海載人深潛,也是在為這一計劃作最後的衝刺。

現在,對汪品先來說,生命中最寶貴的就是時間,他經常在辦公室工作到晚上十一點才回家,但由於去年身體出了一些意外,老伴要求他必須提前半個小時回家。

記者:您好像一直覺得時間不夠用?汪品先:對我來說,最缺的就是時間。我是倒計時的,別的都可以慷慨,錢我也可以慷慨,時間我不能慷慨,因為我沒有了,我在時間上是很小氣的。

來源:央視新聞(

監製:李代祥

編輯:關開亮、王綏翊

實習:姜忠奇

向老院士致敬

相關焦點

  • 82歲高齡院士三次「深潛」南海:唯對時間不能慷慨
    82歲的汪品先院士搭乘中國科考船下潛南海。 受訪者供圖。  82歲「深海勇士」汪品先:唯對時間不能慷慨  「南海深部計劃」收官,高齡院士三次潛入南海,成果或將讓人們重新認識南海  ★對話動機  82歲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是我國自主研製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上最年長的「乘客」。
  • 82歲高齡「深海勇士」汪品先,三探南海1400米水深
    攝影 倪偉今年82歲的汪品先院士,近日與「深海勇士」這個詞緊密聯繫在一起。在剛結束的「深海勇士」號西沙載人深潛航次中,汪品先作為年齡最大的「乘客」,3次下潛到南海1400米水深以下,每次下潛觀測採樣時間都在8小時以上。
  • 82歲完成3次海洋深潛的院士:如果科學家不到一線,那起步就輸了
    他問汪品先,「你知道深潛嗎?」汪品先搖搖頭。他接著說:「深潛可有意思了,上天很吵,但下潛時特安靜,海底各種顏色的海百合特別漂亮,你一定要去看看。」那天,深潛這個詞便深深的刻在了汪品先的心裡。二戰之後,美國開始了深海研究,隨後歐洲、日本也緊隨其後,這讓深海鑽探、深海深潛技術相繼出現。最關鍵的是,科學家們在海底發現了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而可燃冰中碳的儲量超過了目前全部礦物燃料的總和,有希望成為未來能源的主體。但這些技術在當時的中國看來,無疑是天方夜譚。
  • 82歲,我完成了3次海洋深潛,海洋深處就是「愛麗絲漫遊仙境」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 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歲的長者乘坐「深海勇士」載人深潛器,9天內3次下潛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連續觀測採樣8個多小時,獲得「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學新發現,被譽為真正的「深海勇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壽基因的秘密或許就藏在深海裡
    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歲的長者乘坐「深海勇士」載人深潛器,9天內3次下潛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連續觀測採樣82歲的汪品先重新追趕逝去的時間,潛入海底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南海研究對氣候變化
  • 八旬院士汪品先深潛南海凱旋,帶回海底3700米高清照片
    「這次『深海勇士』號西沙載人深潛航次收穫很大,我們在南海首次發現了『冷水珊瑚林』, 看到了海水深處的另外一個世界,也加深了對冷泉口變化的認識,為全面、正確理解南海深部過程提供了嶄新的材料和問題。」5月25日,剛剛結束西沙載人深潛航次、回到學校的汪品先院士興奮地告訴我們。
  • 到南海的「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
  • 到南海「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  冷泉系統是一種深海自然現象,由富含甲烷的流體滲漏至海底而形成。
  • 南海深部計劃:到「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生命綠洲—新聞—科學網
    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 冷泉系統是一種深海自然現象,由富含甲烷的流體滲漏至海底而形成。
  • 7000多米的海底,竟然有這麼多「神奇」
    今年,「科學」號共在中國南海海域發現兩個存在裸露天然氣水合物的站點,水深約1100米:一個分布在冷泉生物群落中,另一個位於一個活動冷泉噴口的內壁。 「神奇」三:專吃劇毒物的蝦兵蟹將 迄今為止,我國海洋科考足跡已遍布五大洋。
  • 跟著院士「打卡」院士風採館,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他自認為直到63歲才有第一個「拿得出手的項目」——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國海首次大洋鑽探。近年來,隨著國家的重視,中國在深海研究領域不斷突破。2011年至2018年,汪院士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該項目為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使南海進入國際深海研究前列。
  • 南海遙控無人深潛航次專題報導:南海北部冷泉區生物群落深度探測
    據悉,航次將聚焦海山、深海沉積和冷泉系統三大主題,開展水深1000米至4000米海底的原位觀測、實驗和採樣工作。此次我校共有11位教師參加該航次,在繁忙的科考工作之餘,他們還將第一時間發回來自南海深處的現場報導。      深海冷泉區聚集著不依靠光合作用,而是由海底流體中的甲烷和硫化氫等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驅動的生物群落。
  • 海洋一所青年科學家深潛探秘南海海底峽谷
    2019年7月23日、26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年科學家單新博士和吳斌博士分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外海底峽谷、海南島東南側陸坡海底峽谷乘「深海勇士號」成功下潛(TS177潛次和TS180潛次),最大下潛深度分別為3380米和1370米。
  • 82歲老火車站「行走」70米搬新家
    新華社瀋陽11月7日電(記者李錚、洪可潤)火車站裝上了「腳」,「走了」70米搬進新家。記者在遼寧省義縣看到,82年前修建的火車站站房向東平移70米,這既順利完成了鐵路線的改造,又保護了城市老建築。坐落在錦承鐵路和新義鐵路交會地的錦州市義縣老火車站建於1937年10月,它曾是瀋山鐵路備用線上最大的中轉站。這座曾經的義縣地標性建築,承載著很多義縣市民和各地遊客的記憶。
  • 萬米深潛,發現智慧辦公「新物種」
    2020年11月10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的8時12分,在「地球第四極」——西平靜洋馬裡亞納海溝,我國載人深潛「鬥爭者」號勝利坐底「搦戰者深淵」,深度10909米,創下中國載人深潛新的深度記錄。
  • 從600米到1萬米:載人深潛 向萬米海底進發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潛航員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載人深潛「蛟龍」號首批潛航員、「載人深潛英雄」傅文韜8月15日在中國科協年會上作了主旨報告。會後,記者採訪了傅文韜。蛟龍探海:從600米到1萬米我們為什麼要探海?
  • 一路「潛」行——中國萬米深潛的光榮與夢想
    萬米,如果成人步行大約需要2.5小時,汽車行駛大約15分鐘。但邁向萬米深海,中國載人深潛團隊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卻走了近20年。  2020年11月10日,中國萬米載人深潛器「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 「奮鬥者」號深潛的10909米是馬裡亞納海溝最底部嗎?為什麼不派...
    2020年11月10日8時12分,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有人疑惑,這是馬裡亞納海溝最底部嗎?為什麼不派機器人去探測?「奮鬥者」號如何在萬米深淵採集海底樣品呢?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為此採訪了幾位專家。
  • 深潛10909米 「奮鬥者」號已經到了馬裡亞納海溝最底部?
    日前,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有人疑惑,這是馬裡亞納海溝最底部嗎?為什麼不派機器人去探測?「奮鬥者」號如何在萬米深淵採集海底樣品呢?記者為此採訪了幾位專家。
  • 同濟科學家科考南海下潛14次,最大深度3997米
    搭載科考船和載人深潛器,同濟大學團隊聯合多單位,赴南海深潛考察,最大下潛深度3997米。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官網顯示,2020年8月14日至9月7日,該學院教授翦知湣率領8人團隊,搭載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探索二號」科考船及「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組織TS2-1-3航次赴南海東北部峽谷區和中央海盆海山鏈,開展了共計24次載人深潛,其中同濟科學家下潛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