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帶著3歲多的兒子去海邊玩,車程將近9個小時,來回奔波很是辛苦,父母擔心孩子安全問題,埋怨我們帶著孩子到處亂跑,他們認為孩子這麼小,哪裡知道出去玩有什麼好的,他也什麼記不住。
3歲多,孩子開始記事,是時候帶出去見識見識世面,開拓一下眼界,這就是年輕人育兒和老人帶孩子不同的地方。時間過去快一年了,孩子對於之前生活過3年,我們租房住的小區已經完全沒有了印象,但是,搬離那個小區半年後的那次暑假旅行,他倒是記憶猶新,還能想起到海邊撿貝殼、坐輪船的情景。
認知差異,孩子的差距是從小被拉開的
前段時間,國外疫情剛剛爆發時,留學生問題成為社會熱點,而請求開通包機接英國留學生回國的事件,被一位「你們就是仇富」的媽媽推上風口浪尖,白巖松也差點在此次事件中聲譽盡毀。
當時人們很不解,為什麼家長那麼狠心,把那麼小的孩子送出去留學,直到前些天看到這則新聞,我似乎找到了一個理由!
一位寶媽在微博中發了一段視頻,她帶著3歲的兒子在小區遛彎,碰上了一個黑人的小女孩,黝黑的皮膚、滿頭的髒辮,看著那麼招人喜歡,可是,從來沒有見過外國人的兒子,和黑人小孩近距離迎面碰上之後,瞬間流露出了驚悚、害怕的表情,轉身就哭著跑開。
孩子還小,肯定沒有歧視外國黑人小孩的意思,他真實的反應就是害怕,沒有見過的和自己不一樣膚色的孩子,被眼前的景象嚇到了。
孩子的表情,跟我的一個高中同學,第一次面對黑人外教時的心理是一樣的,我們這些在農村、在小縣城長大的孩子,基本上都沒有見過外國人,第一次見到外國人,還是在高二的時候,學校從外面請來了一個黑人外教老師,來給我們講一堂公開課。
外教老師站在講臺上,離我們有一段距離時還好,到了互動提問環節,我的一個同學,還是個男生,舉手想要提一個問題,外教老師走來過來,站在了他身旁,當時聽他的聲音都有些顫顫巍巍,我們還以為他是激動的,下課之後,他告訴我們,黑人老師站在他身邊時,他被嚇到了,因為那個膚色有些嚇人的感覺。
面對未知,內心總會有所恐懼
不要說3歲小男孩,我的高中同學都要到法定成年人的標準了,看到從來沒有見過的人,看到和自己不同膚色的人,內心還是充滿著恐懼,近距離接觸的親身體驗,和從電視上、書本中看到的、學到的並不一樣。
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有更深刻的認知,沒有經歷的,其實只能算是未知,或者一知半解,孩子更是這樣,孩子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一樣,隨著一天天長大,父母的教育、孩子的學習,才會對事物有了認知,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還沒有那麼強,只是在父母的幫助下學習的知識,並不能很好的理解。
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感受,才會有更深刻的認知,日常的生活平淡如水,孩子對於正常發生的事情不會記憶太多,某些特定的事件,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記憶,讓孩子去感受,帶孩子去旅行,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可以開拓孩子的眼界、思維,增強孩子的認知。
記住只是結果,過程中孩子的進步,並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也不是某個數據可以衡量的,但是,孩子進步的事實是真實存在的。
孩子的經歷,決定孩子的眼界
從小帶孩子見世面,可以培養孩子的胸懷坦蕩,眼界開闊了,思維才有發散的方向,就像記憶一樣,首先要有信息源的輸入。一個沒有見過大山大水的畫家,如何能畫出山峰的巍峨,河水的氣勢磅礴,體驗激發想像,眼界開拓胸襟。
有能力的家長,把孩子送出國,除了一顆功利心,更多的是想孩子成才,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學習更好的文化,經歷更多不一樣的事物。這些家長,和我們沒錢送孩子出國,卻趁著暑假遊覽祖國大好河山的心思是一樣的。
【小孩兒嘮叨】
不要怕帶孩子出去玩辛苦,帶孩子去見世面,才是負責任的家長
今日話題:你都帶孩子去哪裡玩了?孩子最喜歡的地方是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