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直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人非常羨慕中國遼闊的國土和繁榮的景象。但是,千百年來中國太強大,而且日本島上徵伐不斷,所以日本人想打我國古代王朝的主意,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到了清朝,朝政腐敗,日本想要一口吞下中國也是難上加難。那麼日本到底從哪裡從獲得勇氣而敢於侵略我國呢?
有一份後來從日本繳獲來的地圖,看了簡直讓我們頭皮都發麻——日本早就準備入侵中國,只是他們一直在等待時機而已。
日本島不大,島上時常發生地震和海嘯,自然災害嚴重,但是,日本人抗禦自然的能力也比較強大。日本倡導武士道文化。日本人非常喜歡隱忍,但一旦動手,就是一擊致命。日本人動了侵略中國的想法後,在克制野心的時候,每年往中國派偵察兵,裝扮成中國人,週遊中國,記錄各地的地形和地貌,再反饋給日本國內。
在中國地圖上,他們每年都進行收集和認真核對,清楚地畫出了中國城市的每條街道、每條小巷和整個城市及周邊地區的地形。更重要的是,在這張地圖上所有重要的戰略要塞,以及政府的重要的職能部門,都有明顯的標註。戰爭一旦打響,靠著地圖,日軍就佔據極大優勢,能夠很快佔領城市的戰略要地,控制全城。
在日本人收集的中國每個省的地圖上,每一個重要的城市,連接城市和城市的主要道路和捷徑都有標註。本來,中國自己的地圖上沒有這些細節,這些細節,都是日本情報人員進行了大量的勘測之後,畫到地圖上的。有這樣一張地圖,日軍可以依此進行總體戰略規劃,也可以進行一些滲透和突襲。因為日軍對地形地貌的如此了解,中國兵勇本來就沒有預防,因此很難防得住日人。
可以說,這張地圖的繪製,體現了日本對中國侵略的野心,也是其嚴密準備的體現。因此,日軍在戰爭一開始就可以給我國造成大量傷亡,並迅速控制了東部三省。
那麼日本侵略中國的勇氣究竟是從哪來的?事實上,一切都應該從甲午戰爭的中國失敗開始。在甲午戰爭以前,日本不敢真正與大清開戰,但一場甲午戰爭使日本人看到大清王朝的本質後,且獲得多達2.3億兩銀子的賠償以及臺灣島的割讓,這些極大地鼓舞和激發了日軍的侵略野心。
當日本人認為,在中國這麼輕易就能得到如此多的好處,直接出兵,自然好處更多了,於是,侵略中國的野心也就變成了計劃。
但為什麼日本輸了呢?
事實上,這也可以反映在地圖上。與中國龐大的區域地圖相比,日本島顯得十分渺小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日本島嶼的領土面積決定了日本人口的潛在上限。如果日本想來蛇吞象,蛇首先必須有大象那麼大。然而,最終日本由於人口與地區規模的差異,一旦開戰,便在某種程度上被中國龐大的人口和地區"拖垮了"。
這倒更像是對日本的諷刺。他們畫了一張大地圖,但沒有發現地圖實在太大,大得可以「撐死」日本。如果日本的主要戰場不是中國,而是其他亞洲國家,最後到中國,歷史可能會被改寫——所以與中國開戰,日本無一不是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人之常情。為什麼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日本敢在中國發動戰爭?清朝的中國人就像一盤散沙,任人宰割,任人掠奪。但是,20世紀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則完全斷了日本人對中國的念想。